奇书网

奇书网>顾明远在教育界地位 > 论发展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1(第1页)

论发展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1(第1页)

论发展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1]

1979年以来,我国中等教育进行了结构改革,逐步改变了单一化的普通中学的局面,发展了职业技术教育,1984年全国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已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34%。但是,要使教育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职业技术教育还必须有较大的发展,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还需要不断提高。发展和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应当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为了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它在学制中的地位和作用,借鉴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本文试图就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国外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以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和前景做一番简要的剖析。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

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大工业生产是以机器生产为特征的。机器的采用加剧了社会内部的分工,简化了工场内部工人的职能,使体力和技艺成为次要的条件,工厂里大量雇用妇女和儿童劳动。马克思指出:“使用劳动工具的技巧,也同劳动工具一起,从工人身上转到机器上面。工具的效率从人类劳动力的人身限制下解放出来。这样一来,工场手工业分工的技术基础就消失了。因此,在自动工厂里,代替工场手工业所特有的专业工人的等级制度的,是机器的助手所完成的各种劳动的平等或均等的趋势,代替局部工人之间的人为差别的,主要是年龄和性别的自然差别。”[2]机器把未成年的儿童变成单纯制造剩余价值的机器,造成了智力的荒废,他们受不到应有的教育,更不用说职业技术教育了。但是,正是大工业机器生产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工场手工业的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现代大工业生产则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现代工业从来不把某一生产过程的现存形式看成和当作最后的形式。现代工业通过机器、化学进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就要求工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技术训练,以适应大工业生产不断变革的客观要求。马克思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工业生产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提出来,指出,必须“用那种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来代替只是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3]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不但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而且也提供了发展的条件。现代工业采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出现了工艺学。正如马克思所说:“大工业的原则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样,把每一个生产过程本身分解成各个构成要素,从而创立了工艺学这门完全现代的科学。”[4]工艺学的产生使劳动者有可能掌握生产过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整个生产系统。工艺学校、农业学校和职业学校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职业技术教育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世界历史进入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新时期,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政治和经济的变革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时期,除了过去的古典中学外,出现了为资产阶级子弟和平民子弟开设的实科中学和工艺学校,这些学校注重传授现代学科和自然学科知识,培养从事医学、法律等职业和技术的人才。1708年,德国西姆勒(Zemmler)首先创办了“数学机械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传授数学、物理、机械学、自然天文、地理、法律学、绘画、制图等知识。1747年,赫克(Hekker)在柏林创办了“经济数学实科中学”。在这之前,俄国彼得一世在莫斯科曾开办“数学与航海学校”(1699)。这是世界上第一批实科中学。这类学校改变了古典中学单纯传授古典学术性知识的方向,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发端。

工业革命以后,大机器生产需要工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实施普及义务教育,并为劳动人民子女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设立高等小学,毕业后可升入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职业技术教育有了新的发展。

20世纪初,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生产率,增强竞争能力,帝国主义列强普遍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通过各种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法案。例如,英国国会于1902年颁布了《巴尔福法案》,授予地方教育当局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技术学校的权力,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著名的《史密斯—休士法案》,决定对职业教育进行资助;1919年,法国政府通过一项旨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阿斯蒂埃法》,规定每个市镇必须设立一所职业学校,18岁以下青年接受免费的职业教育。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他国家也都重视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职业技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战后国际竞争的主要形式由热战进入“冷战”,转为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大战中因军事需要发展起来的以核子、电子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导致20世纪60年代世界各国教育的重大改革。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美国于1958年制定《国防教育法》,开始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与此同时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以适应经济发展对熟练工人的要求。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职业教育法》,1968年又通过了修正案,大大刺激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四年制的职业技术中学注册人数增加了1倍多,经费增加了约6倍,成为中等教育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日本战后根据美国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教育改革,中学实行综合制。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偏重普通教育的综合制中学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1952年,日经联就在“关于重新研究新教育制度的要求”中提出要改变高中以上学校偏重普通教育的现象,发展职业高中。1955年又提出“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在财界的推动下,日本职业高中有了迅速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初,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比例几乎各占一半。1961年又创立了以培养中级工业技术人员为主的高等专门学校,1976年又创立了专修学校。专修学校是由各种职业学校演变而来,为了适应新的技术的发展而提高各种职业学校的文化教育水平。苏联在战后也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力求把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工业发展需要的熟练工人和技术人才。苏联在20世纪60年代把培养熟练工人的技工学校提高为职业技术学校,1984年的改革又把职业技术学校的水平提高到普通中学以上,并且要求把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人数从占高中总人数的20%提高到40%。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数维持在原来的20%水平,普通高中的学生数由原来的60%降到40%。

战后各国这样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生产自动化,要求训练有素的熟练工人和众多的技术人才。不经培训的非熟练工人的需求大为减少了。

(2)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需要众多的管理人员、办公室工作人员、程序设计师等半专业的技术人才。

(3)中等教育的普及带来升学和就业的矛盾。中学毕业生不可能全部进入高等学校,就要为他们就业做准备。

纵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第一,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是大工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劳动力的再生产要依靠教育,尤其要依靠职业技术教育,把科学技术成果转移到生产过程中去也要依靠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随着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水平要不断提高。如果说,工业化初期的工人只需要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话,那么在当前现代生产的条件下,就要求工人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所以职业技术教育正在不断地提高普通教育的水平。

二、各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

职业教育、技术教育是不同的概念。职业教育的概念比较广泛,凡为就业做准备,培养学生获得一种谋生的技能的教育都可以统称为职业教育。而技术教育,虽然也是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做准备,但必须以传授技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的内容。近年来,普遍地把职业教育和技术教育合起来称呼,这是因为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几乎所有职业都和技术有关。职业技术教育也就成为职业教育的同义词了。

各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多种多样的,很难划分出不同典型的类型,只能就一个国家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体系大体上分类。就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几个工业发达国家实施的机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美国、日本的类型,以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为主体;另一种是苏联、法国、联邦德国的类型,以各类职业技术学校为主体。现在分别介绍一下。

美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在普通中学(综合中学)里进行:在高中阶段分科,或者在普通高中里开设各种职业班或职业性课程。但也有少数四年制的职业中学。1963年,国会通过《职业教育法》以后,由于联邦政府拨款资助各州的职业教育,职业中学有了较大的发展,20年大约增加了1倍以上。但总的来说,在美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且大多是在普通中学里进行。

日本战后模仿美国的学制,中学以普通中学为主体。20世纪50年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企业界的强烈要求下,对中学进行改革,建立了职业高中的体制,职业高中就成为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机构。日本的职业高中又分工科、农科、商科、水产科、家政科、卫生科6大类。职业高中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据统计,1970年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人数达到高中学生总数的40。8%。但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危机的威胁和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职业高中的数目逐渐下降,到1978年,职业高中的学生人数下降到高中学生总数的32。9%。除了职业高中外,在日本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学校还有高等专门学校、各种学校和专修学校,但所占比重很小。其中,高等专门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5年,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已经属于高等专业教育的范畴。至1983年,全国有高等专门学校62所,在校学生47万人。各种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年限不等,但近年来随着高中的普及,各种学校逐渐被专修学校所代替。1983年全国有各种学校4674所,在校学生60。7万人。而且从内容上讲,上高考补习课程的就有21。2万人,占总数的35%;学开汽车的9。7万人,占总数的16%,也就是说至少51%不是职业训练课程。专修学校大部分招收高中毕业生,经过一年以上的训练,培养职业技能。这类学校因为适应性较强,发展很快,到1983年全国已有专修学校2860所,在校学生51。2万人。

苏联、法国、联邦德国实施职业教育又是另一种类型。苏联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机构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1984年教育改革以前分为三种学校。

(1)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八年制),学习1~2年,培养普通工人。

(2)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八年制),学习3年,授予职业教育和普通中等教育,培养具有中等教育程度的熟练工人。

(3)技术学校:招收完全中学毕业生(十年制),学习1~2年,授予一两种职业技能,培养具有较为复杂的技术的工人和初级技术员。

1984年的教育改革,取消了第一种学校,把第二、第三种学校合并,统称中等职业学校。即在同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里招收两种不同程度的学生,目的是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普通教育水平,使工人都具有中等教育的水平。1984年,初中毕业生升入各类学校的比例是:升入普通高中占60%,升入中等专业学校占20%,升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占20%。改革要求在几年内,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翻一番,即增加到占初中毕业生的40%,这样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与普通中学学生数的比例为6∶4。

此外,苏联的普通中学高年级学生必须接受职业技术训练,每周一天,除办有校办工厂(车间)或农场的学校外,大城市的高中生均在校际生产教学联合体中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该联合体内所设专业任选一种,每周上理论课2小时、实践课4小时,暑假中实习20~25天。毕业生如考核及格,可获得二级工证书。

但普通中学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两者自成体系,前者由国民教育部门领导,后者由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领导。

苏联在中等教育范畴内还有中等专业学校,也有两种:一种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4至4年半;一种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2至3年。这种专业学校的程度实际上已达到国际上高等专科学校的水平,它接受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领导。在苏联,职业技术教育和专业教育分得很清楚:职业技术教育是培养熟练工人的,专业教育则培养技术人才(中级或高级专家),所以两者的体制不同。

法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有以下几种。

(1)国立技术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3年,以升学为主要任务,毕业可获“技术员文凭”。这是一种长期的职业技术中学,毕业后可升入高等工程技术学校。

(2)市立技术中学:招收初中毕业生或高中一年级结业的学生,学习1~3年,主要为就业做准备。学习1年的获“职业教育证书”;学习2年的获“职业文凭”;学习3年的获“职业能力证书”。这类学校是法国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类型,专业设置多样,包括工、商、行政管理等各种行业。

除了这两类学校外,还有各种职业预备班、学徒训练中心、农业技术学校等。

联邦德国实行双重职业训练制度,即由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实施职业技术训练。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可以进入全日制的职业技术学校,也可以按照国家规定,在培训专业中选择一种向招收学徒的企业报考,录取为学徒,学习3年。在这3年里,每周有3天半或4天的时间在企业里学习,有1天或1天半的时间到职业技术学校(部分时间制)学习技术理论。受训期间学徒由企业发工资,但不算正式工人,只有学习期满、通过考试获得证书后才能成为正式工人。此外,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已学完13年),如果不再升入高等学校而就业的话,需要接受一年的职业技术教育,是为职业技术教育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