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德育与班级管理电子版 > 第二节 德育原则(第1页)

第二节 德育原则(第1页)

第二节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德育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德育具体实施方法有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本章在对德育原则进行一般概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学校德育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一、德育原则概述

(一)德育原则的内涵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对青少年学生实施德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中,会出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德育要求与教育者、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知与行、内因与外因、个体与群体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矛盾,德育原则就是根据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正确处理这一系列矛盾的基本要求或基本准则。

(二)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的关系

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德育规律是德育内在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普遍的、稳定的、必然的矛盾、联系或关系,是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它,却不能改变或废除它,更不能制造或创造它。德育原则是根据对德育规律的科学认识制定的,是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的,具有明确而强烈的目的性、实践性,是对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德育规律的反映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德育科学规律或原理的中介作用而实现的,它不直接取决于德育客观规律本身,而是直接取决于对德育规律的主观认识。对德育客观规律认识不同,提出的德育原则也不同。随着人们对德育客观规律的认识深化,可能提出新的德育原则。

(三)德育原则与德育实践的关系

德育原则是德育实践的经验的概括。作为反映德育规律的德育原则只能从德育实践经验中总结概括出来。纵观中外教育史,许多教育家很早就开始总结德育实践经验,提出了大量有益的经验论述,概括出各种各样的德育原则。但由于所处的历史条件不同,对德育原则的论述也不尽相同。我国古代教育家侧重积累了德育过程中的知行统一,自我修养和教师以身作则等方面的德育原则。西方教育家则比较强调“遵循自然”,热爱和尊重儿童以及说服教育等方面的经验。总体而言,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德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经验的描述跃迁为对德育理论的概括,形成了德育原则。德育原则的形成又指导着德育实践。事实表明,遵循正确的德育原则,德育实践工作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德育原则与德育实践是相互促进并发展的。此外,对于历史上中西教育家、思想家提出的德育原则,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只吸收其合理内容,以此作为制定我国学校德育原则的借鉴,有效指导德育实践,促进德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标准、严要求地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需要和可能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把方向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德育的内容、方法、形式以及德育活动都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这是德育坚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方向性的根本要求和保证。

(2)把方向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3)引导学生把日常学习、生活同建设国家、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联系起来。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以小见大,由近及远,就事论理,紧密结合国家建设的实际,教育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国家、社会和理想渗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推动自身不断前进。

(二)知行统一的原则

知行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又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际锻炼,既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认识,又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以便把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统一起来,促使学生品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地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学校要向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政治、法纪及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对世界、对社会、对道德和人生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明辨是非、真假、善恶、美丑的正确标准,学会运用这些理论分析、评价、解决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能力水平,指导和评价自己的行动。学校在传授理论的过程中,既要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还要注意通过隐性的活动课程进行。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品德实际,使学生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懂得做人的道德,使系统的理论教育成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有的放矢的教育。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原则的实现离不开学生的实践。学生的实践活动除学习活动外,还包括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多参加一些工农业劳动、公益活动以及社会活动等。以这些活动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活动中使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同时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德育理论分析、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培养他们分析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衡量学生的思想品德时,既要看动机,又要看行动,既要看认识,又要看实践。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养成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优良道德品质。

(3)教师言行一致,为学生做出示范。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既要言传,也要身教,把言教与身教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才能使教师的言教具有权威性、严肃性,激发学生积极行动,否则学生不会信服教师的德育理论,也就不会去行动。因此,教师的言行一致、行为示范对学生的言行统一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三)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说理疏导和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事实和道理进行正面疏导,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有带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以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说理疏导是在内容上用积极的正面的事实和道理、良好的榜样来教育学生,使其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好的,怎样做到对和好;在方法上,强调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学生心悦诚服,自觉接受教育,把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要求。纪律约束是在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的同时,用校规、纪律、制度等来要求学生,对其进行教育管理,使学生健康成长。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正面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学校德育要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地提高学生认识,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道德理论和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启发他们自觉地分清真假、善恶、美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知理明理讲理,敞开思想,诚心接受教育,产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愿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反之,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训斥、体罚等不正当方法压服学生,则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使其心悦诚服,也就无法真正解决品德培养和问题矫正的任何问题。

(2)树立典型和榜样引导教育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宣传全国的道德模范人物,树立道德学习的榜样,而且也要发现和宣传学生群体中各个方面的先进典型,尤其要培养和树立后进变先进的典型。通过这些先进典型的榜样形象,辅助说理教育,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教育、引导、激励他们向榜样学习,不断进步。与此同时,可以适当选择一些具有说服力的反面典型和事例教育学生,以增强他们思想言行的警戒,进一步凸显正面榜样的教育、引导、激励作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