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德育与班级管理王桂艳电子版 > 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第1页)

第一节 班级管理概述(第1页)

第一节班级管理概述

一、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而产生,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而存在。随着班级的功能与教育价值因历史发展而不断拓展,班级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组织形式,而是已经成为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

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相同、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按一定的人数规模建立起来的教育组织。班级不仅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资源,也是学生社会化的资源、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资源。一个班级通常是由一位或几位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

(二)班级的作用

随着学校教育与班级的发展,班级功能经历了由突出知识教学的功能,到发展学生社会性与个性、保护健康与健全人格等基本作用的发展过程。

1。发展学生的社会性,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教育社会学认为,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即是说,班级存在一定的组织结构,履行学校的社会职能,班级集体的共同愿景、发展目标、组织结构、角色分配、人际互动等,都是社会关系的缩影和投射,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社会化的发展。

2。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殊才能

班集体的学习、交往及活动的经历和体验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资源。一方面,班集体能够提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班集体为学生特殊才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班级活动中经常得到重视、受到关注、赢得肯定和欣赏的学生,往往有积极的体验,形成积极进取的个性,反之则可能会形成消极的个性。关注班级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展示才能、发挥作用的机会和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中找到自己发挥作用的舞台,使他们的个性在班级的各种活动过程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是成功的班主任共同的经验。

3。保障学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

班集体可以说是教育化的微型社会。班级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有利的环境和条件,都为学生身心的安全和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同时,班级教育管理者的责任感、专业素养,以及对班级学生的关注,都能够及时预测、发现和干预危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良因素,为学生提供有利的成长环境和条件,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班级组织的发展

班级组织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14、15世纪以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中心城市的出现,平民阶层的壮大,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普及教育的呼声日渐高涨,教育对象范围不断扩大,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个别教育再也无法满足需要,班级授课制得以萌生。

最早运用“班级”一词描述学校教育活动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伊拉斯谟。他在1519年的一份书简中描述了伦敦保罗大教堂的学校情形:在一间圆形的教室里,将学生分为几部分,分别安排在阶梯式的座位上学习。16世纪,在西欧一些国家创办的古典中学里出现了班级组织的尝试,运用班级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最早系统阐述班级组织的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他在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在其代表作《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从而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此后,班级组织在欧洲许多国家的学校中逐步推广。中国采用班级组织形式,雏形始于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20世纪初废科举、兴学校之后,全国各地的学校开始采用了班级组织的形式。

随着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班级制度一直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如出现了小班化、“走班制”等多种形式,但班级作为一个基础组织,仍然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班级授课教学效率高,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

班级管理是管理学在学校教育领域的运用与具体体现,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自有班级,便有班级管理活动。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与目的要求,采用适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以实现教育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也是实现班级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的一种重要手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