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中历史:《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蒙昧中的觉醒》教学设计与评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节)
执教者:重庆市凤鸣山中学黄安东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一则关于西湖风景区发放免费馒头的视频。
大景区里的小感动,温暖游客,也从细节上彰显人文精神。那么,什么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在西方是如何起源、发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必修三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我们先来追寻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第1课——蒙昧中的觉醒。(解读课题)
【设计思路】情景导入,作用有三:1。以新闻事件导入,贴近现代生活。2。由免费馒头引出“人文精神”这一重要历史概念,便于行课。3。“西湖景区”是贯穿本课的线索话题,与后面合作探究中西先哲思想相呼应。
二、解读课标
师:奔着这3个学习目标,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设计思路】教师整合教材,将课标要求转化成具体的学习目标;注意行为动词等关键词有的放矢。
三、学习过程
(一)情境自学(初识“人”)
自学方法及其要求:
1。浏览课本第100~101页,独立完成导学单第一部分“自主学习”内容。
2。小组内统一答案。
3。准备展示。
【设计思路】本课为世界古代思想史部分,理论性极强,对中学生来说显得生涩难懂;人民版教材对知识的表述条理性不强,学生自学起来也存在困难。因此,教师先将教材内容有机整合,使知识更具逻辑性,再让学生通过自学及小组内统一意见,强化对本课主要知识的认识,从而提高自学效率。另外,导学案上列出本课两个重要历史概念“智者”、“智者运动”的含义,供学生自学。
师:(过渡语)通过自学,我们初步认识了古希腊的两位重量级先哲。刚才的展示表明大家自学都很用心,现在,放松一下,咱们把2500多年前的希腊先哲们请到中国,时空穿越,到西湖游玩,赏赏美景。(PPT展示西湖美景)这是西湖著名的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这幅景呢?(西湖涂鸦,景区乱涂乱画的图片)当西方先哲们看到华夏子孙后代们都好这口儿,他们又会怎么看呢?请同学们根据PPT上的要求,分组对话希腊先哲。
学生根据要求,小组合作探究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
(二)合作互学(再识“人”)
西湖涂鸦——【对话希腊先哲】
分组活动:
1—3小组对话智者;4—6小组对话苏格拉底;7—9归纳总结,完善表格内的内容。
要求:
1。提炼导学単上所给史料观点,并谈谈你对观点的理解。
2。选取任意一观点,模拟先哲对西湖涂鸦的看法。(假如你是……你如何看待西湖涂鸦?)
【对话智者】
材料1:关于诸神,我不知道他的存在,也不知道他的不存在。——普罗塔戈拉写在《论神》开头的话。
材料2:(普罗塔戈拉的著名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古希腊罗马哲学》
(学生上台展示,另一个小组进行评价,进行质疑。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评价语言,并鼓励发表不同意见。)
【设计思路】关于智者,高中生只要掌握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即可。对此观点的理解没有难度,但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的提出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因此,设计以上质问,全面评价“人是万物的尺度”。
过渡——智者的那些局限性,引起同时代的另一位思想家的不满。
【对话苏格拉底】
材料1:苏格拉底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来源于知识,以知识为基础。因此,应该把道德放在首位。一个有知识的人,懂得什么是善,他决不会从恶。相反,一个缺乏知识的人,不可能懂得善的含义,他就不可能为善——叶孟理《欧洲文明的源头》
材料2:(苏格拉底认为)“那些认识自己的人知道什么事对自己合适,能够分辨自己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
(小组上台展示,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积极评价,并鼓励其他小组质疑。)
【设计思路】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本课的重点,同时又是难点。关于道德和关于理性的观点突出表现为两句话:“美德即知识”和“认识你自己”。如何让学生准确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成为突破难点的关键。所以我借用苏格拉底的“助产术”,通过三问三答逐步让学生理解苏格拉底这两个主张的本意,避免了笼统提问造成学生的不知所措。整个第二部分的设计意图有三:1。呼应新课导入,以西湖景区为本课线索;设置情景,在情景下学生学以致用。2。普罗塔戈拉、苏格拉底的观点是本课重点+难点。通过设置有趣情景,辅以相应史料分析先哲的观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中完成本课重点内容,同时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