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龚雄飞与学本教学内容摘抄 >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3(第2页)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3(第2页)

③简,即表达简单,要引导详细讲解;

④漏,即思维遗漏,要适时补充要素;

⑤过,即思维越位,要引导回归原点;

⑥浅,即思维肤浅,要引导走向深化……

寻找到思维拐点,还要善于捕捉点拨的时机。一般来看,可以捕捉以下时机予以点拨:

①在思维出现断层时点拨;

②在思维出现转折时点拨;

③在思维发生偏向时点拨;

④在思维酝酿创新时点拨;

⑤在认知新旧过渡时点拨;

⑥在情绪产生兴奋点时点拨……

学本教学有什么特点?我的基本观点是——

学本教学=教学温度+教育宽度+学科深度+思维力度

展学就是要给学生营造一个有教学温度、教育宽度、学科深度、思维力度的优质化课堂,大幅度提高学习的有效度。这样的课堂最终就回归到一个基本的规律上——“以学定教,以教助学”,“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一切的教育改革无论多么风云变幻,但洗净铅华后终究是万宗归一,最终回归到遵循教育规律这个原定上。所谓教学变革,不过是把过去机械教条的、偏离教育规律的课堂行为进行扭转,使一切回归到灵活本真、遵循教育规律的轨道上来。在学本教学中,教师“主导”功能的发挥尤为重要,它是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认识的保障。没有教师“主导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就没有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彰显。在教师充分激活学生展学的背景下,课堂实际上已经变成一个巨大的“思维场”,教学于是进入最佳运动状态。

2。关注生成资源,优化评学方式

学本教学的展学实施过程中,普遍容易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把双向展评变成单边展示,缺乏班级内的互动交流与思维交锋。其具体表现为单边展示多双向展评少,课堂展学过程死气沉沉,台上展示者与台下倾听者不能形成思维与语言的交流互动,严重的会形成机械的、形式化的“报幕式展学”,没有发挥学本教学“展评互助”的实效。形成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展学的实施只重形式的“展”,忽视或弱化了起关键与实质作用的“评”。

怎么解决“把双向展评变成单边展示,缺乏班级间的互动交流与思维交锋”的问题呢?我认为,在展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关注生成资源的意识,随时通过倾听、观察、思考展学中的某个要点、难点、疑点,引发冲突,提出问题,积极主动地介入展学对话,把课堂变成一个对话场、讨论场、辩论场、思维场,让全班学生都卷入展学过程当中来。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在学生“展”的同时,及时引导学生“评”,并通过“评”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对话,激发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在展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参与评学,有如下四种基本方式:

一是提问式评学。我国古代教育学专著《学记》就十分重视“善问”和“善待问”:“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脱)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其大意是善于提问的老师,要像砍伐坚木先易后难一样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就会迎刃而解。善于对待学生发问的老师,像对待撞钟一样,问题小收获就小,问题大收获就大,要让学生从容领会、透彻理解。教师或学生在展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展学者展示的疑点、混点、关键点、思维拐点、思维困惑点等,提出问题引发全体学生的关注与思考,形成互动参与式的评学。

例如小学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展学过程:

师:你们是怎样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的?

小组展示:生1:(走上讲台边指边说,如下图)沿高剪下来,这边移到这边,拼成长方形。

生2补充:要沿着高剪下。

生3:先画出高,然后沿高剪下,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他用到了几个很好的关联词,先……然后……就……(师板书)把过程说得很清楚。谁还能这样边演示边完整地说说。(学生上讲台边演示边完整地说,师提示用数学术语“平移”)

学生展学的过程中,全部同学看着这些转化前后的图形,有学生开始产生疑问了。

生4:我有个问题想问问你们,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师:这个问题问得好,老师也想问这个问题。先独立思考,把你的想法写在记录单上,然后小组讨论。

小组展示交流:生1:我们发现面积没变,长没有变,高变了(指着图形讲解)。

生2纠正生1的口误:底没变,高没变。

生3:高变成了宽,底变成了长。

生4:名称变了,长短没有变。也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变成了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变成了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上述展学过程,首先老师以“怎样把这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会求面积的图形?”的问题,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操作过程,并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了转化过程,学生用“先……然后……就……”几个关联词,即“先画出高,然后沿高剪下平移,就拼成了一个长方形”,十分清楚地表达出了“如何转化”及“转化的结果”,引领学生深刻感悟转化的数学思想。此时,学生对比观察转化前后的图形,产生并提出一个自己困惑的问题:“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本节课学习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由此引发了学生在小组内和全班的深度思考与交流互动。在展示“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有什么联系?”这一问题时,学生的思维与表达紧紧抓住转化前后的变与不变,以严密的推理过程完整地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是补充式评学。世界上事物的复杂性与人们认知能力的有限性总是矛盾的:其一是我们认识事物可以有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其二是我们的很多认识可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为学本教学中学生展学之后的评学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别人展示不完善的地方,其他同学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别人展示准确的知识,也可以换个视角说说不同的理解。

下面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的一个展学片段。林黛玉进贾府时,贾府老祖宗贾母带着王夫人、邢夫人和嫡亲孙女迎春、探春、惜春(王夫人、邢夫人是“三春”的母亲),还有一帮丫头老婆子们到门口迎接林黛玉。后来王熙凤过来了,课文描写如下: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样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

阅读上面重点语段,思考:王熙凤夸奖林黛玉有什么目的?据此分析王熙凤的性格特征。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合作交流,最后全班展评。

小组1展示:我们发现王熙凤夸奖林黛玉有两个目的:一是夸黛玉漂亮,黛玉心里高兴;二是通过夸奖黛玉迎合贾母,使贾母心里高兴……可谓一箭双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