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龚雄飞与学本教学内容摘抄 >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3(第1页)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3(第1页)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3

师继续追问:那它属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

生2:不是。

生:所以你减掉了360度。他讲解完了,那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哪个小组愿意来试一试……

上面的展学引导中,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失误,就是没有进行激励性评价。因为一个后进生好不容易鼓足勇气上台展学,他是非常渴望老师激励的!这一类孩子在我们过去的课堂学习中,经常处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容易养成自卑、孤独乃至愤世嫉俗等陋习。客观地讲,在这次展学中,这个孩子的表现已经相当不错了,应该给予他激励性评价,强化他成功的喜悦,增强他学习的自信,但老师一时疏忽,留下一点遗憾。不过,这位老师比较聪明,她后来还是采取了一个补救措施,请看下面她如何进行补偿性评价。

第三个小组派上来一位优秀生。

展学中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了——中等生,后进生,优秀学生。面对优秀学生,接下来的展学过程是:

(学生在黑板上作图)老师问: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得到的?

生3:我是在四边形的中间任意作一点O,连接四个顶点,把它分成四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四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4乘180度。

生3把4乘180度的理由讲清楚了,他的逻辑思维相当清晰。老师赞许地点点头……

生3继续:中间这四个角属于三角形的内角但不是四边形的内角,我们就把这四个角的度数减去,它们刚好围成一个周角,是360度。用四个三角形的内角和——4乘180度减去360度,等于360度,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就是360度。

这个学生的展评几乎一气呵成,从4乘180度的理由再到减360度的理由,把每一步数理逻辑关系的变化讲解得非常完整和清晰,运用了精准的数学语言,体现了良好的数学素养。数学课就是要引导学生讲清数理逻辑变化的原因,这是数学学科的独特要求。学生刚要走,被老师拉住。因为这是一个优秀学生,所以老师临时增加一个问题追问学生,让他“跳一跳摘桃子”。面对后进生降低追问的难度,面对优秀生增加问题的难度,老师的教学机智在这里体现得非常充分。

老师追问:你这种方法与刚才第二种方法有什么异同?

生3:第二种方法是在对角线上取一点,而我是在四边形中任意一处取一点,然后连接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师:那计算方法呢?生3:计算方法一样。

师: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出,第二种方法实际上是第三种方法的特例。

生3走回座位。

师评价:刚才第一组、第二组和第六组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还有其他同学为我们讲解吗?

在这里,我们观察到,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很有意思。此时,还不到小结评价的时候,但老师采取的却是小结性的评价语言:“刚才第一组、第二组和第六组的同学都表现得很好。”故此,我判断,这不是一个偶然的行为,而是老师的有意为之,是对前面的遗憾所采取的补救措施:之前她的激励性评价刚好遗漏了第二组的那个后进生。所以当这个孩子比较郁闷的时候,听到老师这么一表扬,他心中的郁闷和苦恼可能一扫而空,因为他已经感受到了老师的一份“迟来的爱”。我有一个观点,教育从来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教育要尽量减少失误,但有时候教育的失误是可以补救的。譬如这个老师评价中的失误,评价分为及时性评价和延时性评价,而老师就采取了延时性评价的补救方式,非常自然而且有效。

再看第四个孩子走上讲台,这又是一个优等生的展学过程:

师:请第三组的同学来尝试一下。

生4上台作图后汇报:我们小组是过点D作DE平行于BC,把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

师:请问一下,你怎么会想到要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呢?

生4:我们以前学过三角形和梯形,它们的内角和分别是180度和360度。前面的同学都是把任意四边形分成三角形,我想尝试一下把它分解成三角形和梯形。

师:你这种想法真棒,勇于尝试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

老师对孩子们的创新精神竖起大拇指,给予热情的鼓励。

生4: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一个梯形的内角和是360度,但是要减去顶点E这个平角180度,因为顶点E这个平角它只属于这个三角形和这个梯形的内角,不属于四边形的内角。所以我们小组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师: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非常好。

上述展学过程,教师通过不停追问,促使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和提炼,既找出自己计算四边形内角和的方法特点,又和别的方法相对比找出区别和联系。从第一个学生展学结束后,教师就开始追问“你连接对角线AC的目的是什么呢?”,想挖掘出学生的思维根源,学生回答“把四边形分成了两个三角形”,目的没完全达到,教师继续追问“两个三角形的内角与四边形的内角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每个三角形的内角都是四边形的内角,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就等于180度×2=360度”。直到学生算法背后的思维过程完全暴露出来为止。在第二个学生和第三个学生展示后,教师进行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追问:“你这种方法与刚才第二种方法有什么异同?”这是一个找出不同方法之间联系与区别的问题,在同与不同中体会四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的本质。在第四个学生展示过程中,老师的追问更是十分专业。当学生通过作平行线把四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的时候,教师追问:“你怎么会想到要把它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呢?”把学生的讲解由陈述性展学、程序性展学提升到策略性展学的高度——主要解决“怎么想”的问题,以分析理解思维的方法和策略为主。此时,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创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教师既在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下点拨,又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深度激活课堂。在这里,老师的评价也十分精当。当学生迸溅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时——“前面的同学都是把任意四边形分成三角形,我想尝试一下把它分解成三角形和梯形”,老师竖起大拇指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热情的赞美,具有很强的导向功能。

2012年应河北邯郸市教育局邀请,在全市特级教师和省级骨干高研班上作专题报告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观察到:后进生、中等生、优秀生上台展学时,教师都适时介入,巧妙引导。可以说,三类学生的精彩展学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激活展学思维的关键,就是要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学生从只讲解结果的“陈述性展学”引向分析理解知识的技能和原理的“程序性展学”,最后引向关注思维方法和策略的“策略性展学”,通过教师的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把整个展学过程推向一个又一个**。

教师在学生展学过程中如何做到准确适时地引导?基本的策略是:判定学生思维的拐点,找准点拨启发的时机,顺势而导,一击成功。

什么是思维的拐点?学生的每一次展学,其表达的错误总是从“某一点”开始的,这个错误的起点就叫做“思维拐点”,也就成为我们启发的支点。所谓“点拨”,其实就是要找到那个“思维拐点”,顺势一拨就能奏效了;如果找不到那个思维拐点,再怎么“拨”也可能“启而不发”。学生的思维拐点经常表现为六种情况,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有不同的导学策略与之对应:

①错,即知识错误,要及时铺垫知识;

②偏,即思维偏向,要及时矫正方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