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我们小组6名同学,选择了2个句子进行赏析:分别是“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窃笑的意思是“偷偷地笑”,说明大自然不想让人类知道,不想伤害人类。第二句是“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这个句子用到了一组生动的四字词“相形见绌、令人厌恶、美丽可人、高深莫测、不值一提”说明大自然很丰富,很博大,“深邃”和“高超”赞美了大自然。
下面有请我们小组的张珊同学朗读展示——(生读: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师:我喜欢同学在发言中用到的两个词“丰富”和“博大”,也欣赏张珊同学甜美的嗓音。如果能在朗读中再融入一种深深的母爱,就更好了。让刘老师这个母亲来试试——(师读),同学们一起来试试——(生读)。
师:有请第5小组。
生:我们小组选择的是“谁能断言那狼藉斑斑的矿坑不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这个句子运用的是反问的句式,更加强烈表达了对人类破坏大自然的行为的批判。我们赏析的另外一句和第一小组是一样的,下面有请我们小组的齐飞同学为大家朗读这段话。
(生读“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师:谁来评价一下齐飞同学的朗读。
生:抑扬顿挫,感情充沛。
师:你的评价很专业。(生笑)你要不要来尝试一下?
(生读)
师:刘老师很欣赏你朗读时专注的眼神!但刘老师觉得还有一个细节处理得不够完美。这段话的用词不仅巧在形容词上,你们注意看这组词语:“无论是……还是……”(生异口同声:关联词)是的,关联词的反复运用更增添了句子节奏感。诗意的语言,诗意的读,读出诗的韵味来,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我们分角色来读一读。屏幕显示:
(师)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
(合)实在是相形见绌,
(男)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
(女)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
(男)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
(女)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
(合)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三、结束新课,情感升华
师:同学们,敬畏是一种观点,是一种情感,如果我们把这种情感化成一种行动,就是要——
生:保护自然。
生:珍惜自然。
生:团结自然(生笑)。
师:你用了一个多有情味的词儿,“团结”是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心灵的契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赋予了“敬畏”更丰富的含义。是呀,只有当我们把内心怀着的这种“敬畏”落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上,这种“敬畏”才有了《敬畏自然》。
【教学点评】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本教学的深刻理解,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文体特征明晰,教学重点突出
《敬畏自然》是一篇思辨类散文,思辨性和抒情性的融合是其重要的文本特征。老师抓住这一特征,从学生的需要和语文课程的需要出发,从繁杂的语文教学内容中抽丝剥茧,确定本课的目标为通过提取中心句、关键词把握作者的观点和通过品读“诗意语言”体悟作者的情感。由于对教学重点的把握得当,使得教学过程克服了“模模糊糊一大片”的现象,各环节教学都集中到训练重点上来,使学生印象深刻,学有所得。
二、问题设计精心,学法指导到位
老师围绕课题“敬畏自然”设计了三个富有层次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文中哪些句子蕴含了浓浓的“敬畏”之情?首先,三个问题为学本式课堂中学生的“自学”提供了学习支架,推进学生学的活动开展。其次,由于三个问题有着逻辑上的层进关系,在内部形成了问题链,串联成课堂教学的脉络,决定了教学走向深入。最后,在问题设计的同时,老师不忘针对学生学习可能出现的困难点,给学生三根“方法”的拐棍(提取中心句、找寻关键词、品读“诗意语言”),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中获得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三、学生学习充分,教师收放自如
简约开放的教学设计带来了如下的课堂气象:学习时空上,让读于生,让思于生,让学于生,保证了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最大化。学习方式上,学生在活动性的学习中探究、反思、表达,充满着思维挑战。教学方式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课堂上既“放得出去”,也“收得回来”,运用强调、点拨、牵引、总结、校补、提升等手段,确保了学生活动的目的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