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龚雄飞与学本教学读书笔记 >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3(第5页)

三学本教学中展学的困境与对策03(第5页)

很多课堂中的展学只重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展示完了展评环节也就结束了,忽视对展学过程的梳理、总结、归纳和提炼,课堂展学老是停留于“原生态”的状态,展学前学生的认识理解是什么样,展学后还是什么样。这样的课堂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生长感。例如七年级数学下册“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展学过程:

问题:把长方形的纸片剪掉一个角后,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第一小组展示第一种方法。采取合作展示的方式,一人板书画图(如下图),一人折纸演示,一人讲解。

生1:我们可以在长方形的一角折一个小三角形,这样就得到一个五边形(如图1)。

师指着板书图形:这样画就成了一个五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是540°。

师:540°,对不对?

全体学生:对。

第二小组展示第二种方法。

生2:把长方形折成两个三角形(如图2),沿着对角线剪去一个三角形,这时的内角和是180°。

师:很好,剩下的是一个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第三小组展示第三种方法。依然采取合作展学的方式:一人板书画图,一人折纸演示,一人讲解。

生3:在长方形一边上取一点,连接它与一个对角的顶点成梯形(如图3),内角和是360°。

师总结:很好,把长方形去掉一个角,有三种方法,剩下图形的内角和分别是540°、180°和360°。

从上面的课堂实录中我们看到,学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法,但这些方法内在的联系是什么?本质上有何一致性?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而是仅仅把这些方法的结果罗列出来,只有思维的发散,缺乏思维的聚合,成为本节课的一大缺憾。

对上述展学案例,教师如果采取展学后的梳理、归纳与提升,引导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化和知识的结构化,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可以增加以下的追问:

追问1:有多少种不同的剪的方法?(发散思维,改变思考角度)

追问2: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有序思维,体会分类讨论)

追问3:如果将长方形改为五边形、六边形甚至n边形呢?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优化思维,归纳解决问题策略)

通过上述追问,引导学生在展学后观察分析、归纳、概括,发现这些方法内在的联系,把学生引向对普遍性规律和系统性方法把握的高度,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比较正确的做法应该怎么做?我们还是以七年级数学下册回龙坝中学刘智慧老师执教的“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展学为例进行说明。实际上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这个案例的前一部分:四个学生分别代表四个小组,展示了“多边形的内角和”的四种解题方法。在这个片段中,老师在学生充分展学的背景下继续拓展思维,然后进行归纳总结,把学生的理解提升到对数学“转化”思想的认知高度。

师:任意四边形内角和等于多少?同学们找到了四种解题方法,非常好。你们看,有的同学在四边形的顶点取一点,连接对角线;有的同学在四边形的内部任意取一点,然后连接各顶点,把它们分成几个三角形或梯形。还有其他方法吗?我想能不能在四边形的边上取一点,然后连接各顶点(如图1),这样能否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呢?

生(齐):能。

师:前面的同学过点D作平行线,那可不可以过点C作平行线呢?

生(齐):可以。

师:如果我继续把这点往外移动,在四边形的外面取一点,然后连接四边形的各顶点,这样分成的三角形(如图2),能否求出四边形的内角和呢?

生:能。

师总结提升:同学们都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或梯形,都是把它分割开的,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一种方法把它补成一种我们熟悉的图形呢?这些方法,我们下去可以尝试一下。总之,我认为只要把这个四边形分割或补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就能解决四边形的内角和。我们可以通过作辅助线,转化为已知内角和的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利用了数学中的“转化”的思想方法。

教师板书:数学思想方法——转化思想。

教师在学生展示了四种解题方法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激活思维。之后教师再次进行追问:“同学们都把四边形分成三角形或梯形,都是把它分割开的,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一种方法把它补成一种我们熟悉的图形呢?”创新性地扩展学生的学习研究视野。由于有展学过程中关键性的追问,学生的思维随时处于紧张有序的状态,所以最后得出概括性的学习结论:“只要把这个四边形分割或补成我们熟悉的图形,就能解决四边形的内角和,我们可以作辅助线,转化为已知内角和的图形来解决,这就是利用了数学中的转化的思想方法。”有效让学生超越具体计算方法,上升到“转化”的数学思想认识理解上来,凸显数学课堂的学科本质,有效地增加了课堂学习的深度和厚度。

(六)展学技能培养

在学本教学的展学实践中,学生由于缺乏展学技巧与能力,展学时常常表现为语言结结巴巴,神情紧张兮兮,半天讲不清一个问题。这是学本教学建构初期普遍存在的现象。要让学生真正具备与学本教学相适应的展学能力,需要经过必要的展学技能训练过程。

1。确定展学培养目标

在展学能力培养训练之前,要明确把学生培养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要清楚展学培养的目标标准,然后根据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展学”能力培养怎样才叫有成效?至少学生要能够大方上台说话、不怯场、不扭捏,表达流畅准确。这就需要制定具体的展学技能训练目标。

展学培养目标的确定有三个关键词:语言、眼神、体态。

(1)语言。学生展学语言培养的最基本要求有两点:一是学生要比较流畅地使用学科语言;二是要有引发学生互动交流的语言。此外展学语言还要清晰、简洁、流畅,声音洪亮等。

(2)眼神。学本教学的展学过程中,学生的眼神要敢于直视同学与老师,能够与台下的学生有眼神交流。不要走上讲台眼睛盯着天上或者看着地下。眼睛盯着天花板或者看着地板板,就说明学生还缺乏自信。说话时能够直视别人的眼睛,并且有眼神交流,这是自信满满的表现。其次要用眼神表达与展学有关的情绪信息,如问题解决方法询问时疑惑的眼神、思维得到启发获得答案时的兴奋眼神,用自身的情绪感染参与展评者,提升展学的情感氛围。

(3)体态。展学中要自然、大方,有适当的体态,有适当的手势,既不扭捏也不夸张。如站姿,要面向听众,抬头挺胸。注意细节,如果展学时要利用黑板或投影,身体与黑板或投影屏幕最好成45°夹角,方便随时转身注视黑板和同学;手势要讲到哪儿指到哪儿,五指并拢向前伸展,动作要舒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