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教室教学策略 > 第二节 情境吸引策略(第1页)

第二节 情境吸引策略(第1页)

第二节情境吸引策略

情境吸引策略是指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策略。

一、情境吸引策略的作用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自我控制能力很弱,好动、好问是他们的本性。他们不能长时间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容易出现兴趣转移或者消退,而且抽象思维处于一种低端的水平,枯燥、抽象的知识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过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能吸引学生的教学情境。

随着多媒体的出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这一方法越来越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因为在情境中有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有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得知识不再那么枯燥,不再那么抽象。学习变得有趣,而不再是一种负担。这样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生活和知识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的先前经验,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深层次的学习。

1。借助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

法国生物学家乔治·居维叶说过:“天才,首先是注意力。”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曾说过:“给孩子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孩子聚精会神地去学习。”其中“聚精会神地学习”就是指学生学习的时候要集中注意。注意是保证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重要因素。保持良好的注意是大脑进行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的基本条件。

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扇门户。这一门户开得越大,学生接受的信息知识就越多,学习效果就会越好。学生若没有足够的注意,经常受外界刺激所干扰,不能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就不能进行深入的思考,会大大影响学习的品质和效果。

然而,调查表明我国有75%的儿童处于注意力不佳的状态。[1]上课经常走神,左顾右盼;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周围的一点声音都会分散其注意;学习上不静心,在位置上坐不住等现象屡见不鲜。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学生本身的意志力差、外界刺激干扰太多等都是引起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的因素。

大多数时候,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目前,教师经常会用数数、听数、报数等方法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一定的训练。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试想一下,学生之所以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注意分散,无非是因为外界的刺激比学习更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学变得更有趣,学生的注意就可以更为稳定地保持在教学内容上。

情境教学策略的引入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情境是集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因素于一体的,依据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和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动画片等融合在一起,通过小故事、动画片等导入和讲授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在这样的一种情境中,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与学习。

2。借助情境建立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挖掘生活中隐藏的知识,让知识回归生活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社会生活所必需,教育最广的意义就是这种生活的社会延续。陶行知主张“关于生活”“依据生活”和“为了生活”的教育,明确提出“生活即教育”的主张。

生活中隐藏着许多的教育,是教育的源泉;同时,教育也要回归生活,服务于生活。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或揭示出的规律,因此教学要遵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基本理念,即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要具有生活的意义。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得学生对生活中隐藏着的知识的已经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为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打下了基础,作了铺垫。此时,教师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学生生活经验中隐藏的知识提炼出来,使其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如学生们都很熟悉玻璃刀的刀口是金刚石,是自然界最硬的物质,而铅笔芯是石墨,是自然界最软的物质。两种物质都是碳元素组成的,但是却不知道为什么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竟然有这么大的区别,这就说明学生对“元素的构成决定物质特性”这一知识的理解还处于一种感性的认识水平。但是,教师却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感性的基础,引进生活情境,能够唤醒学生的先前经验,从而促进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有利于有效学习的产生。

建立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除了挖掘生活中隐藏的知识之外,还要让知识回归生活,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即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当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了某一个问题的时候,学生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成就感,使学生产生更大、更强的学习动力,为学生进行长期学习,完成学业提供了保证。

然而,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小,所见、所听、所经历的事情都很少,他们的生活经验是贫乏的,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的知识也就很少,甚至可以说他们从生活中发现知识的能力还很弱。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创设学生能较容易接受理解的、生活性的情境,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知识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师创设生活性的情境提供了方便。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利用多媒体发挥图片、视频、动画特效等信息表征形式的教学功能,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二、情境吸引策略的设计

虽然多媒体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方面具有很突出的效果,但是正如第一章中所讨论的,多媒体对学生的吸引,常常不是我们所预期的。不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不但不能吸引学生,反而会引发学生注意分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情境吸引策略,首先就需要了解具有什么特点的情境才能够有效吸引学生,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使用情境吸引策略。

1。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创设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有效学习的产生。这种情境往往具有故事性、趣味性、生活性、形象性的特点。下面分别从这几个特点来做简单阐述。

(1)故事性

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或者童话”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通过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来理解和建构知识,吸引学生,推动学习层层展开。

故事、童话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传承,语言简洁有趣,情节引人入胜。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故事、童话,是快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童话、故事似乎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图文并茂、声像齐全、生动易懂、情节动人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在听故事、看故事的过程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乐于学习。

例如,在小学英语课上讲解brushteeth,washhands,bhair等内容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情境:一个原本可爱干净的小白兔,由于不注重刷牙、洗脸等卫生习惯,不久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脏兮兮、狼狈不堪的小黑兔。在这个故事情境中,学生被喜爱的小兔子形象吸引了,很容易就融入了情境之中。教师也很自然地从小兔子的前后变化对比中,引出brushteeth、washhands、bhair等一些基本的卫生习惯。由于故事情境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教学内容。

(2)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引进小游戏的形式来增加所创设情境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通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进趣味性强,学生喜欢的小游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例如,在《角的认识》一课中,教师设计了“送角回家”小游戏。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锐角、钝角、直角的基础之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了三个小房子,分别叫做锐角的家、钝角的家和直角的家。当屏幕上出现一个角的时候,学生们利用鼠标把它送到家中,如果正确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奖励语句。如果错误屏幕上会出现相应的鼓励语句。

低年级的小学生是很喜欢动手操作的,在这个趣味性非常浓厚的小游戏中,学生的参与热情非常高涨,而且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3)生活性

教育源自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知识的同时,利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认识到了知识的有用之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场景中学习知识,应用知识。

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教师首先利用录像展示了上公共汽车买票、在超市购买文具、在书店买书等使用人民币的生活情景,帮助学生建立起经验和知识间的联系。然后,再利用多媒体呈现各种各样的人民币,让学生直观认识不同年代、不同面额的人民币。有了初步认识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掌握不同面额人民币间的换算,并利用一系列生活情景创设问题,让学生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整节课都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经验为背景,轻松地解决了人民币单位、换算等教学重难点。

(4)形象性

创设形象性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理解抽象教学内容有困难的时候,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将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有利于学生依托形象化的事物或者过程,来理解抽象的内容。

例如,在讲解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机病毒》一课时,病毒、电脑病毒程序、电脑感染病毒、杀毒软件等知识对于初学计算机的学生而言是很抽象的,很难理解的。这时,教师引进了农民为稻草除害的情景,教师将电脑感染了病毒比作水稻的害虫病,把电脑病毒程序比作虫害,把电脑病毒的杀毒软件比作农民们喷洒的药物。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