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多媒体课堂教学策略有哪些 > 第一节 学生感知的心理特点(第1页)

第一节 学生感知的心理特点(第1页)

第一节学生感知的心理特点

“感知觉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因素。由于感觉和知觉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因此称之为感知觉。”[1]

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2]“知觉是对事物各方面感官特性的整体的、综合的反映。知觉是个体对世界进行解释的第一个成果,它回答的问题是,个体关注的对象(个体)是什么?”[3]“知觉是最初级的认知,同时也为更高级的认知提供材料。”[4]

知觉的过程是将由感官获得的信息转化为有组织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知觉不是简单地将接收的信息相加,而是根据经验对输入的刺激加以组织和理解的过程。

一、学生知觉的心理特点

“通过知觉,人能获得对事物的完整印象。知觉过程包含觉察、分辨和确认三个阶段。觉察是发现事物的存在而不知道它是什么;分辨是把一个事物及其属性与另一个事物及其属性区别开来;确认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和当前信息确定对象是什么,给予命名并纳入到一定范畴。”[5]这三个过程通常没有明确的界限,在整个知觉的过程中,这三个过程是连续发生的。

知觉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属性的许多部分组成的,但我们并不把它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依据以往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因此,也有这样一种说法:知觉反应客体的整体映象。甚至当某些部分被遮盖或抹去时,我们也能够将零散的部分组织成完整的对象,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或知觉的组织性。知觉的整体性指的是人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而改变我们感官对于实物的看法,然后将客观的实物的许多属性统一成为一个整体,再进行加工。

知觉对象作为一个整体不是对各部分进行机械的堆砌,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取决于它的关键性的、强的部分,非关键性的、弱的部分一般被掩蔽。如一首歌,无论是男高音唱,还是女高音唱,是童声唱,还是老人唱,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同一首歌;而一旦改变其旋律或歌词,就会成为另一首歌。在这里,不同的音色、音调不是决定一首歌的关键性的部分,只有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才是决定一首歌的根本因素。再如我们在看到一只铅球时,就会觉得它硬、冷、圆、光,这是人的多种感觉的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即知觉水平的认识。例如,一个人可能穿上不同的衣服,面容略有改变,他的亲属和朋友仍能毫无错误地把他认出来。知觉的整体性使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趋于完善,从而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

给被测试的人快速呈现图2-1左侧的图形,消隐图形后如果问被测试的人他们看到了什么,绝大多数的人会说看到了一个三角形,而事实上,他们看到的是三个角。因为这三个角的排列具有明显的三角形特征,所以观察者在经验的作用下,自动把它知觉为三角形。

图2-1知觉的整体性

从这个实验中也可以看出,人对三角形的认识,其关键部分就是有三条边构成三个角,其他都不影响人们对三角形的知觉。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会从整体的角度,结合自身的已有经验,进行综合的判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事物时,要注意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知觉出被观察事物。

2。知觉的选择性

“在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刺激物很多,但是由于信息通道的局限性,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物都进行清晰反应,只能清晰反应那些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这种对一部分刺激物进行清晰反应,而对其余刺激物进行模糊反应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6]被清晰反应的刺激物叫知觉的对象,被模糊反应的刺激物叫知觉的背景。知觉选择过程就是迅速地从背景中选出知觉对象的过程。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换。知觉的选择性也是注意在知觉中的体现,知觉的选择性正是在注意的选择功能基础上实现的对信息有选择的加工过程。

第一章中呈现的图1-5反映了人的知觉的选择性。对于同一视觉刺激,如果视觉画面特征不突出,或不同的意义线索过多,就会使不同的人在选择知觉对象时发生差异。例如,前面提到的跑动的小狗,在教师的眼中是知觉的背景,而到了学生的眼中,却成为知觉的对象。此外,视觉画面中主体过多,或者细节信息过于丰富都会造成学生知觉的选择性偏差。

3。知觉的理解性

通常,人对任何事物都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过去的经验来理解和领会的。“知觉的理解性就是指人在知觉的过程中,总是试图对当前刺激作出合理的解释,赋予它们一定的意义,而且常常使用语词把它们标记下来。”[7]人们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总是要借助以往的知识经验对所获得的感觉信息作出最佳的解释。[8]比如,听一首歌,如果是您会唱的,才放一个片段就会知道是那首歌,并知道后面的旋律是什么。对歌曲的熟悉程度决定了您能知觉出那首歌所需的片段的长短。但这片段不能够无限的小,总有一个合理限度。也就是说要有充分的判断依据。经验是最重要的,有经验的心理学家可以从一个人的眼神、动作和言语推测出他心里想的是什么。

知觉的理解性可以使人的知觉更为深刻、精确和迅速,但是知觉的理解性会受到情绪、意向、价值观和定势等因素的影响。在知觉信息不足或复杂情况下,知觉的理解性需要语言的提示和思维的帮助。一块像小狗的石头,也许开始你会看不出来,但如果有人提醒,就会越看越像。

图2-2失真的图片

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有些教师的课件中存在素材质量不高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图像模糊或变形可能对教学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是像《平行线》这样的内容,如果素材出现了畸变,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觉和后续的思维。在一节小学英语课《Food》上,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事物的图片或照片,来带领学生复习学过的单词。前面呈现的苹果、香蕉、冰激凌等都没有问题,图片一呈现,学生就说出单词。但是,到了爆米花的图片(如图2-2所示)时,学生停顿了。教师以为学生忘了pop这个单词,于是教师提示学生“pop…”,个别学生马上说出了pop,这时,有些学生小声说“是爆米花啊”。显然,不是学生忘记了pop这个单词,而是没有从图片中认出来。确实,这张图片的特征信息太少,而且图片本身因为被放大了很多倍,画面也不清晰。如果能够用一张清晰的、主体鲜明的爆米花图片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了。

4。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如距离、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9]“知觉恒常性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刺激信息的综合作用;另一个是知识经验的作用。”[10]

知觉恒常性表现在:“①大小恒常性,是指人对物体的知觉大小不完全随印象的变化而变化,趋于保持物体实际大小的特性。②明度和颜色恒常性,是指人对客观物体固有的明度和颜色的认知不完全随印象的变化而变化,趋于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③形状恒常性,是指人反映客体本身形状不变的知觉特性。④方向恒常性,是指人身体部位的改变或视像方向变化而对知觉对象的方位保持不变的知觉特性。”[11]

在各类知觉中,视觉的恒常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一个人站在离我们不同的距离上,他在我们视网膜上的空间大小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总是把他知觉为一个同样大小的人。一个圆盘,无论如何倾斜旋转,虽然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可能是椭圆,甚至线段,我们仍然会当它是圆盘。在强光下煤块反射的光量远远大于暗处粉笔所反射的光量,但这不妨碍我们感觉煤块的颜色比粉笔深。知觉的恒常性还普遍存在于其他各类知觉中,例如,同一支乐曲,尽管演奏的人不同,使用的乐器也不一样,我们总是把它知觉成同一支乐曲。知觉的恒常性是因为客观事物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征,而我们对这些事物有比较丰富的经验,无数次的经验校正了来自每个感受器的不完全的甚至歪曲的信息。如果知觉的是一个全新的对象,而且周围没有熟悉的事物可以作参照,那么决不会与这个事物的知觉恒常性有关。

二、学生注意的心理特点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都有对“感知”和“注意”的分别研究和介绍,对它们有着不同的界定和描述方式,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感知和注意往往不能完全分离开来。注意是深入感知的前提条件,同时有效地进行感知对注意的保持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感知和注意都是学生进行多媒体学习的前提条件。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它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不断出现的心理状态。注意有两个特性:一是指向性,即心理活动在某一时刻指向某些对象,而离开其余对象的特性,表现出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二是集中性,指心理活动保持在所选择的对象上,并深入进行下去的特性。注意的指向性和集中性表明注意具有方向和强度的特征。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注意是心理以清晰而生动的形式对若干种似乎同时可能的对象或连续不断的思维中的一种的占有。它的本质是意识的聚焦、集中。它意旨离开某些事物以便有效地处理其他事物。”[12]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活动。它本身并不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特点、规律和本质。注意是认识、情绪等心理过程所必不可少的伴随状态,任何心理活动的进行都离不开注意的维持和调控,一旦注意发生转移或分散,相应的心理过程就会随之中断或改变。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