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教学改革中的教师观念冲突及境遇分析 >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自我认同的多元影响因素研究(第1页)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自我认同的多元影响因素研究(第1页)

第一节中小学教师自我认同的多元影响因素研究

一、前言

教育变革伴随着整个社会的变革进程而发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生活。然而,教育变革究竟给教育带来了什么,究竟如何影响了变革中的人,人们对此却知之甚少。轰轰烈烈的变革似乎是为了变革本身而发生的,而对于那些主动或被动参与到变革中的人,对于那些主动或被动承受变革影响的人而言,变革切实地影响和改变着他们的生活,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在教育变革之中,教师无疑是最为重要、最值得关注的群体,没有他们的参与和实施,任何教育改革都只能是空中楼阁。然而,在实际的教育变革之中,教师职业生活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受到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并不清晰。为此,我们选择教师的自我认同为切入点,去研究教育变革对教师的改变。因为,自我认同是最深处的存在状态,能够标志教师的整体存在。

就理论研究而言,近年来在国外对教师的研究中,教师认同问题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主题。现有的国外对教师认同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教师认同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做出了研究,丰富了这一研究领域。纵观这些研究可以发现一个大体趋势:从最初关注的教师职业认同的群体研究深入到现在关注教师自我认同的个体研究,教师作为个体的人日益得到凸显。国内也日渐重视教师认同问题的研究,但是已有的教师认同问题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教师职业认同上,很少涉及教师的自我认同,并且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充实。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教师的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并且侧重于变革教育这一背景,重点研究因为社会和教育变革对教师自我认同产生实质性影响的因素。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1]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教师自我认同是教师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反思性自我。它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它是一种认识、一种状态、一种过程,教师自我认同并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基于教学实践在社会情境中不断发展变化的。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是自我认同建立的动态过程的反应,认同和认同危机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当教师的自我认同被内、外在的影响因素打破,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呈现出自我认同的危机状态。经过内、外部的调整,自我认同会从不平衡状态进入一种稳定的平衡状态,此时,自我认同得到重建。并且“危机”就是“危险中的机遇”,每一次认同危机的重建,都会在新的境界上实现一种新的自我重塑。因此,危机状态的存在本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分析清楚导致危机的现实因素,并且进行整体的调整。

自我认同的建立受到复杂的内、外在因素的影响。因为,“当代认同是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人的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譬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展开,其中每一个差异轴都有一个力量向度,人们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2]因此,对变革教育中教师自我认同的研究,就需要关注到各种“差异轴”的存在,也就是各种能够触及教师自我认同的因素。为了使教育变革对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得到更加具体的描述,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从而把握教师自我认同的影响因素,把握导致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根源问题,为教师在变革教育中更加积极而有力量的存在提供可资借鉴的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进行研究数据的收集。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河北省的中小学教师800名,共发出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4份,有效回收率为91。7%。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见表6-1。

表6-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续表

(二)研究工具

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根据对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访谈记录,参考相关问卷,自行设计了《变革教育中教师的自我认同研究调查》问卷。在进行大样本的问卷调查之前,首先对来参加“国培计划”的30名教师进行了小样本试测。

正式施测问卷共包含59个问题,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8题是有关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的项目,包括教师的性别、任教科目、职称、教龄、学历、学校所在地、从教学校类型和月收入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1~50题是关于影响教师自我认同的因素的项目,包括影响教师自我认同的工作时间、教育改革、制度、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学科6个因素。各个因素包含的题目为7~9个。这一部分的题目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每个题目的选项分为非常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不大符合、非常不符合五个程度水平,相应的记为1、2、3、4、5分。

第三部分为开放题,是请调查对象用简单的词汇和语句,尽可能自由地描述现在当教师的感受。

(三)调查实施

本研究以河北地区的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在某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的中小学教师,集中发放问卷,统一指导语,当场回收。

(四)数据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自我认同总体水平分析

从统计分析的结果(见表6-2)可知,在最高分为5分的记分标准下,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的自我认同程度一般。在各子因素中,学科认同的平均分最高,时间维度得分最低。这说明教师在时间这一维度上最不满意,时间因素成为削弱教师自我认同的值得关注的外在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一半(40。8%)的教师认为当老师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见图6-1),教师对职业价值的认同度较低。而价值认同是自我认同的核心因素,因此,这一数据可以显示出教师自我认同处于一种危机的状态,值得人们关注。

表6-2教师自我认同及其各因素总体水平

图6-1“我感觉当教师能够实现我的人生价值”的百分比图示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不同学段、职称的教师在职业价值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教师在职业价值认同上显著高于初中教师。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信赖权威、比较听话的小学生,教师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而初中教师面对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常常会遭遇职业挫败感。而且,初中阶段学生难于管理、学习两极分化、辍学率上升等问题,都影响到教师的职业价值感,导致教师职业价值感的降低。在职称维度上,职称越高,教师的价值认同感越高。职称越高,一般而言,职称高的教师都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驾驭教学过程,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到游刃有余的价值感。

在问卷调查中,仅有10。9%的教师认为“我能够影响学生的人生”,近一半的教师认为自己不能影响学生的人生,39。2%的教师不确定自己是否能够影响学生的人生。教师对自己职业的影响力充满了不确定感,其实是失去了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自信。而这样一种内在心理状态与外在的体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另外一道问题调查中,有85。4%的教师感觉“人们对教师不像原来那么尊重了”。得不到尊重的教师,就很难理直气壮地去确立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权威,去自信地实现对教育过程的把握。教师是依靠自信和权威才能够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力的。因此,这样具体的内、外在的心理体验,正是教师自我认同危机的具体体现。

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事后多重比较发现,不同学段和经济收入的教师在尊重感获得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中学教师比小学教师的受尊重感要高一些,小学教师在这方面会有更多的自卑。而经济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教师的受尊重感显著高于经济收入在1000~2000元和2000~3000元收入水平的老师。这说明,经济收入虽然代表的是外在的金钱的问题,但却直接影响到教师内在的尊严感,影响到教师的自我认同。这是在市场经济中,金钱作为身份衡量的标准而带给教师的直接影响。教师已经难以保持“君子固穷”的清高,而需要在现实的评价体系中确立自己的身份感。

(二)教师自我认同的时间因素分析

在前期的开放性访谈研究中,教师们不断提及时间方面的困扰,“忙碌”“紧张”“没有自己的时间”“时间被无意义的工作浪费”等表达出现频率极高。那么,在问卷调查阶段,我们希望印证这样的时间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

问卷调查显示,75。9%的教师认为“工作中我经常感觉到没有自己的时间”,并且72。9%的教师感觉到“无意义的工作占用了我的很多时间”。而在教师眼里的“无意义”的工作常常是指各种需要被动应付的各种检查、评比。对于这些工作,教师没有做不做的选择,也没有做好和做不好的选择,因为会涉及领导,涉及学校的荣誉,教师就会被绑在一架战车上,被迫应战。所以,有91。8%的教师认为“工作中我经常需要应付学校的各种评比、检查”。这样一种疲于应付的工作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近60%的教师认为“我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近70%的教师认为“我经常感觉没有时间照顾和陪伴家人”。很多时间用于应付无意义的事情,反过来没有时间去做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最终,教师会在一种被动性的存在状态中,逐渐丧失**。所以,在对调查问题“我对工作充满**”的回答中,只有14。1%的教师选择“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更多的教师处于一种缺乏**的状态。在开放性问题中,很多教师用“鸡肋”形容自己的工作,“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工作中难以获得**和意义感,难以获得振奋激扬的精神状态,导致了教师对工作的倦怠和厌弃。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状态。因为,当教师带着这样的精神状态去教育学生的时候,教育的理想状态是难以实现的(见图6-2)。

图6-2“作为教师总有干不完的事,节假日都难休息”的百分比图示

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整体的时间影响中,不同学段和学校所在地教师是存在差异的。经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事后多重比较,可以发现小学与初中、职业学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在工作时间被占用程度上高于初中,高中与初中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在工作时间被占用的程度上高于初中。小学教师比初中教师更加忙碌,在时间上更加紧张的原因在于小学生年龄较小,需要老师有更多的照顾以及和家长的交流沟通。而高中比初中时间紧张的原因在于高考逼近,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更重,晚自习值班以及节假日值班的情况会更加严重。在时间自主性上,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小学教师在自主时间上低于初中教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