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 三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第1页)

三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第1页)

三、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

长期以来,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中久治不愈的痼疾,是困扰基础教育的主要问题。《教育规划纲要》中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发展任务,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日常课业负担,把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的成长。

(一)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

我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由来已久,20世纪50年代就提了出来。毛泽东同志及周恩来同志曾明确提出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又多次发布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意见和指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接连多次发布过“减负”的文件。

最初的减负是针对课程多、教材难,教学水平低,不重视学生身体健康等方面而采取措施。如195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20世纪60年代,教育部在《关于克服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现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报告》中指出,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突出表现有三多:课程门类多、课外作业多、测验考试多。相应的措施就是减少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原国家教委颁布《关于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的若干规定》强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当前许多小学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引导小学教育工作者端正教育思想,坚持全面育人,在提高教育质量上下工夫。”这个时期的学生负担过重问题主要是针对课程深、难、重,高考的压力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提出的。

进入90年代后,学生负担问题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1993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规定:“继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1993年,原国家教委随即发布了《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2000年教育部就这一问题专门下达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提出了迅速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六项措施。2004年,面对“学习时间过长、家庭作业太多、休息时间不足、书包越背越重等等过重的课业负担”,教育部提出新形势下“减负”的“五坚持、五不准”,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严格执行。2005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提出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总之,20世纪90年代以来,“减负”是为了更好地在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进行的。

由此可见,我国“减负”工作已进行了近六十年的时间。六十年来虽然在一些地方、学校在“减负”方面收到一些成效,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体来讲,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二)减负的本质和内涵

负担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个体所担当的社会职责或责任。学生负担是学生为了达到自身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所承担的全部责任与任务。合理负担的压力是学生学习动力。但是,学生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发展的人,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的“度”,学生的负担就不再是学生发展的力量,反而会阻碍学生的成长,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减负”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

减负有两层含义:一是减轻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减轻过重的生理和心理的负担。

1。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习内容、方式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上。

一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多、记忆负担重。过多的超出课程标准的学习内容和大量的教学辅导书中的练习,加重了学生学习内容的负担。过于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知识,而忽视学生去探究、发现、思考性学习。

二是学生的作业负担过重。作业量大,题海战术,教学时间任意延长,课外作业几乎占尽了学生的全部时间。这样就占用了他们过多的自由活动、自由创造的时间,从而使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及社会实践活动的比重相对减少。调查表明,许多学生不做任何家务劳动,没有任何体育活动。

三是学生被动学习负担重,缺乏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是教师、家长等外部强加的,而非主动自觉的,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的目的和动机窄化为应付考试,而在应试教育观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习被动,而且学生难以感受学习的乐趣,缺乏活力及创新意识,影响了学生个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2。学生过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具体表现在生理和心理能力两个方面。生理上的负担主要是由于学习负担重而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健康成长。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睡眠不足、体质下降,引发了不同程度的近视、失眠、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而长期的考试、各种竞赛以及过重的负担又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一是学生睡眠不足,学习时间长,影响了他们的身体健康。据有关调研表明,中小学生长期睡眠不足,许多学生早上5点半起床,晚上10点才能睡觉。小学生平均每天上课6~7节,中学生平均每天上课11节。小学生每天平均用100分钟做家庭作业。中学生平均用2~3个小时做家庭作业,周末到校上课平均时间超过6小时。小学请家教的占24%,上补习班占71%,有的学生参加多达五六个补习班。中学生课后在校基本上没有自由时间。

过长的学习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据最新一次的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样调查,城市初中生近视率为55。22%。农村初中生近视率男生为35。5%,女生44。6%。我国中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在全世界的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四位,上升为第二位,仅次于“近视第一大国”——日本。

二是考试及各种竞赛,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大量的作业和考试,然后是分数排队,对学生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初中学生在一周之内语数外的考试与测验次数平均为4次,高中为3次。此外,各种类型的竞赛等都化作无形的压力,对学生的心灵产生不良影响,使其产生焦虑、抑郁、冷漠等心理障碍症状,造成学生厌学、逃学,甚至离家出走等情况。个别学生忍受不住压力而轻生。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最新的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有近三成的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减负是减掉学生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并非是减掉学生所有的负担。负担适度,提高学习效率,将时间、空间、健康还给学生,这应当是“减负”的目标。各地在实施“减负”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山东省在全省范围内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规范学生的作业量,不公布学校的考试成绩等。上海市推出系列减负措施,学生作业教师得先做。云南省决定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严格按照“划片、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招收新生,取消评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等。武汉市江岸区小学区域性课堂教学减负增效工作。

总之,“减负”的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是提高民族整体素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提高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增强我国在21世纪竞争能力、综合国力的需要。

(三)加大力度,将减负落到实处

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是确保素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将减负落到实处。

1。通过“课程改革”实现减负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