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新时代中国大学的使命 > 第一节 大学的教育与科学研究(第2页)

第一节 大学的教育与科学研究(第2页)

应注意到,尽管对大学所谓“重科研,轻教学”的批评甚为普遍,但支持这种批评的有说服力的证据并不多见,而相反的证据却不少。美国一项关于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对本科生教育的影响的研究并未得到任何定量的证据支持这样一个假设,即一般而言,一个学校对科研特别重视会妨碍本科生教育质量。[29]而芬克尔斯坦(M。Fiein)的调查表明: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智力水平,也与科研成果有密切的联系,教师从事科研不会影响教学。[30]当然,如果大学为了提高对教师在科研方面的要求而降低对他们在教育方面的要求,甚至允许他们很少以致不从事教育工作(正如国内一些大学所做的那样),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20世纪末以来,在西方,随着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系统在规模上更加扩大,大学内部更加分化,它们都发展一些背道而驰的利益。人们观察到,“科学计划有它自己的托管地,它们很容易在各科学专业的自由变得复杂的活动中,以及在工业、政府部门和独立的科研院所的科研的巨大发展中被观察到。反过来,高等教育院校也受到来自科学的利益以外的迫切需要的驱使”。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讨论,“大学是否真正是科研最好的家园,特别是在现在要求非常昂贵的设备和庞大的官僚机构的那些领域?大学学习的最高层次,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无数的专业领域,以及自然科学,是否它们最好作为科研的紧急任务的侍女慢吞吞地跟在后头走呢?是不是最好有大部分教授讲授既定的知识,把探究让给在大学以内和在大学以外的独立的科学干部呢?”[31]然而,大多数人依然认为,研究与教育是相互促进的,应该在同一机构、由同样的人来同时进行,两者的密切结合“是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成功的关键”[32]。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SSB)在1998年一份主要的政策报告中说:

科研与教育的融合是国家利益所在,并且应该成为国家的目标。为了推进这一目标,联邦科学与工程学的各项政策应该加强努力,以促进科研与教学在各个层次上的融合,并应支持在这一领域中的创新实验。对于学术研究促进美国大学与学院教育过程的信心,巩固了公众对于科学和工程学的支持。联邦科学与工程学的各项政策,应促进公众对于那些在加强科研与教学协作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典型高校和项目的认识。[33]

不是所有教师都有兴趣和责任感去做并且能做好学校规定的他们职责之外的事情。并不是说教育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有问题,即使在实践中出现问题,多数情况下也是学校学术政策不当造成的;如果以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由而放弃这个原则,教育工作可能会损失更多。

制定恰当的学术政策,大学除了要坚持教育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确定对教师教育工作的要求和恰当的考核方式外,也要确定对教师科研工作恰当的考核方式。对教师科研工作考核方式不当,是造成当前中国大学学术工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之一。由于我国大学校内合理的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不是主要由同行,而是主要由校内行政机构和行政人员对教师的学术工作进行考核,他们无法准确地判断教师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水平,而惯于选用一些易于量化的指标,比如教师校外研究经费、在一些所谓权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得出一些数据,用于判断教师的学术工作。这使得教师对这些量化标准趋之若鹜,忽视了那些像教育工作质量、研究工作的学术质量等重要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教育工作的荒废和研究工作中的无价值重复。研究不一定就是做课题、出版学术著作和发表学术论文。基于学术工作评价的教师工作考核,是学术性工作的一部分,应该由同行而不是行政人员来做;考核的范围不仅包括可量化的方面,也包括难以量化又能反映教师学术工作水平的任何方面,比如,高水平的学术报告等等;尽管考核可能包括量的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质的方面。在日本,大学教师晋升职称,并未有对研究和教育工作任何量化的要求,而是由同行判断其是否达到某一职称的学术水平,这是唯一标准。

[1][美]伯顿·克拉克。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6。

[2]同上,第7页。

[3][德]弗里德里希·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5。

[4]MargerataBertilsson。FromUoprehensiveHigherEdutheWideniween‘LebreundLeben’[A]。[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5][德]弗里德里希·鲍尔生。德国教育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8。

[6][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23。

[7]WilliamR。Muir。TheHistorieeacher-researcherIdealinGermanyandtheU。S。A。[A]。[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

[8][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3-24。

[9]C。E。Md,State,SodUyinGermany1700—1914[A]。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12。

[10][美]劳伦斯·维赛。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栾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0。

[11][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4-31。

[12]C。E。Md,State,SodUyinGermany1700—1914[A]。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14。

[13]贺国庆。近代德国大学科学研究职能的发展和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4):14。

[14]同上。

[15][美]劳伦斯·维赛。美国现代大学的崛起[M]。栾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0-161。

[16]JohnS。Brubacher,WillisRudy。HigherEduTransition,AHistoryofAmeridUies,1636—1976[M],Harper&Row,Publishers,1976,p。176。

[17]Ibid,p。128。

[18][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9。

[19]盛玉红。哈佛女校长呼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传统风气[EBOL]。http:news。qq。a20070511001729。htm

[20]《中国青年报》一则报道被广泛转载,说明其揭示的情况颇有代表性:武汉一名大学生慕名选修一位教授的新闻学课程,但上课时,这名教授仅讲了“绪论”和前3章,剩下13章由其博士生照本宣科。雷宇,王渊。一些大学名师课堂“挂羊头卖狗肉”[N]。中国青年报,2010-07-13。

[21]2009年,江西理工大学设立“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岗,鼓励优秀教师潜心于一线教学,避免“讲课高手一辈子做讲师”的情况出现。沈阳师范大学规定获校级本科教学名师奖的副教授,在职称评审中可直接晋升教授职称。

[22][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8-99。

[23][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

[24]同上,“序”19-20。

[25]AsaS。KheIionalEncyclopediaofHigherEdu[A]。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2。

[26][英]马克·帕蒂森。关于建立学术组织的建议[A]。[英]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序”20。

[27]隗赢涛。蔡元培传[A]。王长乐。教学型教授评聘辨析[J]。高等教育管理,2001,(4):20。

[28]一些学校将教师薪酬与从校外争取的科研经费数额挂钩,逼得教师作假(比如,利用人际关系,将校外机构经费划至学校账户,报销后再还给校外机构)。大学筹集经费,是政府的责任,是校长的责任,将压力加在教师身上,很荒唐,很不利于学校健康发展。

[29][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7。

[30]M。FiheAmeriAcademicProfession:ASynthesisofStifiquirySinceWorldWarⅡ[A]。[美]亚瑟·科恩。美国高等教育通史[M]。李子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13。但芬克尔斯坦研究的另一个结论却与人们的想法不一致,即科研并不是搞好教学的必要条件。

[31][美]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王承绪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

[32][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7。

[33]NationalSceBoard。SdEngineeringIndicators-1998[A]。[美]詹姆斯·杜德斯达.21世纪的大学[M]。刘彤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9。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