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 第一节 大学组织的特殊性(第2页)

第一节 大学组织的特殊性(第2页)

左拉时代经典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公共意识与公众情怀,堪称社会的“良心”,我们甚至可以望文生义地称之为“良识分子”。

随着社会分工与知识分化的加深,知识与知识分子本身都越来越建制化。作家、艺术家成了商业市场机制中的签约者,更多的人进入大学与科研院所,“自由漂浮物”已然转型为学术体制内的专业知识人,成为依附于一定的“皮”上的“毛”,极易充当某一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不是替社会立言,而是以专长替体制代言。对此,萨义德力倡“业余性”的初衷,就是想强调体制内真正的知识分子必须永葆一份公共关怀,不能仅仅总是站在自己的职业、专业或团体的立场上发言,而要以知识的纯粹与客观来对社会公共事务表态。

4。勇为真理殉身

孔子曰:“士志于道”,孟子强调:“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认为“士”在追求真理时有一种献身的精神。18世纪德国的费希特在《论学者的使命》中坦言:“我的使命就是论证真理;我的生命和我的命运都微不足道……要是我为真理而受到迫害,遭到仇视,要是我为真理而死于职守,我这样做又有什么特别的呢?我所做的不是我完全应当做的吗?”古今中外,知识分子中不乏这样的人格。屈原处于险恶的困境之时,仍然坚定地表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司马迁蒙难后,忍受了人生莫大的屈辱,历时十余年创作出流芳千古的《史记》。马寅初在20世纪50年代针对中国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新人口论”,为时政所不容,被诬为“中国的马尔萨斯”,遭受批判,但他不肯放弃自己的观点。他说:“我虽然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在史学领域里,陈寅恪奉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在文学领域里,巴金晚年在完成《随想录》后,他讲“我说了真话,可以安心地离去了”,等等。他们虽然为捍卫自己的学术观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不坠青云之志,表现了知识分子为追求真理而勇于献身的人格风范。

综上所述,经典理想型知识分子的学术人格具有超然、中立、独立自由、公共关怀、去功利、以身殉道等人格特征与品质。

三、组织特征:大学组织的复杂性、松散性、模糊性

由于大学的组织目标多样、任务多重,诸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它具有学术属性,具有创新性、卓越性、引领性、文化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大学组织的复杂性、松散性和模糊性。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这样描述大学:“很少能找到一种机构,既是那么统一,又是那么多样,无论它用什么伪装都可以认出。”[6]

(一)大学组织的松散性

正如科恩、马奇和奥尔森把大学这类组织称为“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他们经研究发现:教育组织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具有统一而清晰的目标、技术线路明晰、程序规范、每一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而其真实情形往往出人预料。在马奇的视角下,教育组织内部的无序远甚于有序,人员、机构间的联系松散。

大学属于松散联合组织。托尼·布什将松散组织的特征概括为九个方面:第一,组织目标不明确。“教师的专业自主权能够使他们自由地确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在工作中使自己的行为与确认的目标相一致”;第二,组织管理的手段和程序不清楚;第三,组织中不同机构间虽然存在联系,但相互间的影响比较小,机构和成员有相当程度的自主权,独立性强;第四,组织结构不确定。规模越大,复杂程度越高的组织,其权力结构越复杂模糊;第五,越是高度专业化、规模较大、有多种目标的学院组织,其组织内部运作越无序,它越需要专业人员依据自己的判断来从事教学,而并非按照管理者的命令去工作;第六,组织管理中参与者的流动性强,很难明确各人的责任;第七,组织对外部信息的把握具有不确定性,决策过程模糊;第八,组织的决策是无计划的决策。当新的问题出现时,组织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付新问题而未能顾及对原有决策的实施;第九,强调分权优势。[7]

当然,笔者认为,这种松散性组织有其不足,它不利于行政控制,行政效率不高;但也有其优势,它更适用于学术创新组织,具有适应能力强等优点。

大学组织的松散性质有其必然性,这种性质在不同的大学中体现程度不同。应当说,大学发展高深学问、培养高尚人格、引领社会不断走向完善的理想以及它基于知识和学科的特点,也需要松散结合的组织模式。因为松散结合对于组织的发展是有益处的。第一,松散结合有利于化解整个组织不得不为环境所发生的每一细小变化而做出反应的可能性;第二,松散结合可以为组织提供敏感的反应机制;第三,松散结合系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局部适应系统,局部适应相对于整体调整而言,灵活机动、承受风险小、代价低;第四,松散结合有利于组织内部创新活动的开展,面对环境的各种变化,系统的各个部分可以及时做出适当的反应,并展现出适应的多样性;第五,在松散结合的系统中,即使出现局部的病变也不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其他部分;第六,松散结合的系统可以为组织内部成员提供更开阔的自主空间;第七,具有松散结合系统特征的组织,由于内部各组成部分缺少过于密切的联系,而不必为协调关系消耗大量的人力与财力,因而运作成本低[8]。

阎光才博士对此颇有同感:“在大学组织内部,系科间的松散状态是自然形成的,这种松散结合有助于各系科相对独立地应对环境提出的多样化要求,增强组织的整体适应性。松散结合也是形成大学组织内部动力和活力的缘由所在,松散状态为基层的学术自主提供了制度性的保障,焕发了个体的创造活力和部门的发展动力。尽管它削弱了行政干预的力度,多少显得有些混乱和无序,但无序中却存在一种非设计的秩序,这恰恰是保证大学教学、学习和研究自由的根本所在。”[9]

(二)大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机构。首先是成员的复杂,有多个利益主体,包括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技术支撑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其次是组织结构和权力的复杂,有科层的官僚组织和非科层的学术组织。再次是权力结构的复杂,大学中有学术权力,包括教授的个人权力、各种委员会的权力(如学术委员会等);有行政权力,包括党组织的权力、大学校长的权力、教职工的权力(教代会)等。最后,是大学功能的多样性,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引领文化建设等功能。大学是知识高度密集型的组织,这就决定了大学组织、大学管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有人认为,大学校长这把椅子最难坐:大学校长既要有政治家的眼光,还要有教育家的能耐;既要有企业家的意识,还要有慈善家的情怀[10]。

[1]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2]项贤明。论学术管理理念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J]。新华文摘,2005(4)。

[3]汪明义。把握大学组织结构办好民办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4]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5]陈金凤,杨德广。当代大学教师学术人格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9(11)。

[6]温正胞,谢芳芳。学术资本主义:创业型大学的组织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9(5)。

[7]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68-177。

[8]阎光才。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9]阎光才。大学组织的管理特征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10]汪明义。把握大学组织结构办好民办高等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0(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