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中的管理思想 > 第三节 问题之二 世俗化问题(第1页)

第三节 问题之二 世俗化问题(第1页)

第三节问题之二:“世俗化”问题

一向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大学“象牙塔”,如今正承载着人们越来越多的期望。然而,从教授经商到论文作假,如今中国高校中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比比皆是。[1]

与“理想化”截然相反,大学经常犯的第二类错误是“世俗化”。“世俗化”问题表现为大学一味追求适应社会、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而忽视了大学的内在办学规律,忽视了大学的特殊性,彻头彻尾地成为了社会利用的“工具”,变成了没有方向、没有灵魂、没有品格、没有精神的流浪者,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大学犯的第二类错误:“世俗化”。“世俗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政化;二是市场化,即行政冲击和市场冲击问题。这样的大学就像没有放长线的风筝,不会自由飞翔,不会飞得太高,不会有自己的特色,充其量只能称其为一个培训机构、社会工具,不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神圣的殿堂、杰出的组织。

一、“世俗化”表现之一:“行政化”

大学“行政化”的问题比较复杂。一方面,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学行政化是一种发展的趋势,“象牙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然而,过度行政化,特别是在国内高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顽疾”,禁锢了大学的健康发展。

(一)世界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行政在高校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原因很多,归纳起来有三点:第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高等学校的作用,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控制。大学的职能越来越多,对社会的作用、影响也越来越大,大学已经不是可有可无的“象牙塔”,而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有重要支撑作用,为此世界各国都纷纷加强了对高等学校的控制。第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大学规模不断扩大,大学已经不像精英教育时代那样采取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办学模式,而是采取社会广泛参与、满足各种利益需求,不断规范化、制度化的现代大学管理模式,以适应大学的巨型化、大众化、社会化、商业化。第三,对于大学内部的需求,资源紧缺、效益低下、组织结构松散是困扰大学发展的重要矛盾。适度借鉴行政管理、企业管理的理念,不失为提高大学办学效益的有力措施。因此,从世界发展趋势来看,行政力量在高校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二)我国情况

当然,国内情况和世界高等教育相比较有些特殊,因为我们高等教育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新中国成立后没有经历过“教授治校”“自主办学”的年代,完全仿照苏联模式:政府办大学,“订单式培养”(大学按需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政府视大学为自己的一个行政部门,配备资源,参与制订招生人数、专业设置、学生毕业分配等过程管理。当然,这种管理模式有一点好处,效率比较高,计划性、控制性强,但总体来看,弊大于利,导致大学自主性差,失去了大学自治的精华,创新性差,功利色彩浓郁,难于产生高水平的成果。虽然近些年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和人们期盼的理想模式还差距甚远,因此,国内大学没有真正经历过大学自治的历程,“行政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学发展的“症结”。当下,“行政化”成为国内讨论的焦点问题。由此可见,国际上正由“教授治校”走向“多元治校”,政府的力量、行政的力量正在加强;而国内,正由“政府治校”,走向“多元治校”。国内外高校虽然发展路径不同,但目标一致,国外是“从自治到多元”;国内是“从依附到多元”。例如:目前国内讨论比较的问题是“大学章程”“依法治校”问题:如何构建“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决策”等问题。

国内大学的“行政化”表现在方方面面,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从政府和大学的关系上看,高校缺乏办学自主权,政府视大学为一般的行政机构;第二,官本位现象严重;第三,在大学内部,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

1。缺乏办学自主权问题

“中国大学,千校一面,办不出特色”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有关部门主导性过强,学校没有真正的办学自主权。在西方发达国家,市场和社会约束力,包括道德约束力很强,因此政府作用相对较弱,大学似乎也比我们自主得多。近十年,政府对大学的投入增加了,但大学“官本位”和行政色彩反而更浓了。政府控制的主要内容有:学校发展规划、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教师配置、工资待遇;研究项目、办学经费、设备配置、招标采购等。总之,政府不仅在办大学,而且在事无巨细地经营大学、管理大学,高校教师、职工只是政府的雇员。这样的大学又如何推陈出新,办出特色呢?

2。“官本位”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有相当一部分学者、教授热衷当官,却无暇顾及教学和学术,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出现几十名教授争先竞聘学校保卫处处长的现象。校长“官僚气”越来越重,“人文气”越来越差,离“书生气”越来越远。究其原因,一定程度上是中国传统观念“学而优则仕”在作怪,“官本位”思想和薪资待遇问题在动摇着学者的心。教师群体的经济、社会待遇低,收入不如行政管理干部。目前,校长“官员化”现象愈演愈烈,校长的很大精力要花在“位子”上。20世纪初那些大学校长,给人们的印象是他们的角色意识非常清晰,谨小慎微地注重自身行为,努力营造和守卫自由平等的大学文化,处处警惕“官本位”对大学的入侵。比如蔡元培先生,他在北大当校长时每天进校门时都要向校工脱帽敬礼,这不能不让人们反思当今校长的角色定位。[2]

现在从各个方面看,大学正在逐渐变为一种行政机关。“大学内部行政权力泛化,大学管理的‘机关化’色彩过于浓厚”,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机关还机关”。[3]

“大学之‘大’,其内涵应该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培养人、完善人,不断提升人格和道德;独立于政治权力之外,追求学术真理。”“大学要健康发展,需要平衡好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大力清除‘官本位’,让校长等管理者去‘官员化’,走向‘职业化’。”校长要由醉心教育的教育家担任,应取消大学领导的行政级别。院士是做学问的,不宜提倡他们过多担任行政职务。现在学校行政大楼正在演变为主要服务于校领导的秘书机关,而不是全心全意为教授、科研、教师、学生服务的机构。现在一再提倡服务型政府,而大学行政机构却慢慢变为官僚机关,这是很不协调的。[4]

3。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问题

我国高校沿袭了行政权力占主导的管理体制,行政权力在高校日常管理与资源配置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是高校中最为强势的权力。

我国高校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往往处于一种“非和谐生态”。由于高校过度“科层化”,引发了严重的“官本位”意识,导致我国高校普遍存在行政权力强势而学术权力卑微的现象。在高校管理中,教师非但对学校非学术事务没有话语权,对学术事务的发言权也极少。这种现象妨害了高校学术活动的发展,违背了大学存在的根本宗旨。

由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失衡,行政权力唯我独尊,造成了权力与责任割离,教育资源浪费严重。权力是责任的共生物,权力的授予必然伴随着责任的规定,但现实中往往是片面强调权力而造成了权力与责任的严重割离。高校在教育资源配置过程中,权力与责任的割离现象很常见,如高校职能部门在对学校的人、财、物、信息资源等进行调配时表现出很大的人为性、随意性,造成教育资源配置的低效甚至无效。这种情况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缺乏对教育资源配给权的检查和评估机制,给责任人推卸责任留下了空间。

由于行政权力异化,高校行政权力“寻租性”现象屡见不鲜。行政权力在行使和运用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缺陷就是“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使得监督约束形同虚设。再加上权力运作的透明度不够,使得监督约束形同虚设,其后果就是制造了权力寻租空间。由于教育资源配置权缺乏严格的监管,近年来,高校领域的腐败案件时有发生。高校教师的道德状况往往被视为社会文明的标尺,尽管高校腐败属极少数现象,但社会影响十分恶劣。[5]

二、“世俗化”表现之二:“市场化”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