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管理的理性是什么 > 第一节 领导与战略(第3页)

第一节 领导与战略(第3页)

洪堡大学之所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就在于它彻底改变了中世纪大学的传统办学模式,确定了科学研究和学术民主在大学里的地位。洪堡于1809年筹建洪堡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和“学术自由”的办学理念,第一任校长哲学家费希特根据洪堡的办学理念,首批聘请的教师如哲学家黑格尔、谢林等世界级大师。于是在诺贝尔奖设立的最初40年间,出现了普朗克、劳厄、哈恩等1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3)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理念,奠定了哈佛大学的至尊地位。

1636年创办的哈佛大学,在最初的二百多年期间,始终是一所培养牧师的不起眼的小学院。1869年查尔斯·埃利奥特任校长。他观察美国南北战争后,社会发生着急剧变化,正在进行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急需为其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于是,他提出课程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培养适应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完整的学生”,决定以洪堡大学为模式,实行办学方针的两个重大转移——将教育重心由宗教性学科转移到与现实社会息息相关的学科;从本科转移到研究院,并创立自由选课制。经过40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他实现了自己的理念,哈佛大学成为美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他也成为教育界的领袖。

1933年至1953年,科南特任哈佛大学校长,是教育界要素主义思想的著名代表。他的办学理念是:教育首先要培养对民主社会负责的公民。为此,他于1940年组织并主持了一个主要由人文科学家组成的专门委员会,经过五年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自由社会的普通教育》的著名报告,提出应向学生提供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个领域广泛而深入的知识,使青年人能“有效思维、交流思想、确切判断、分析价值”。这项改革的影响大大超越了哈佛校园和美国本土。

1971年至1991年,博克任哈佛大学校长。针对现代科学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的特点,他任命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领导一个研究改革小组,先前经过将近10年的研究和反复的论证,哈佛大学进行了被媒体称为“震撼美国学术大厦”的“创新核心课程”改革。其目的是培养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项改革正领引着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

(4)“为州服务”的理念,使威斯康辛大学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

威斯康辛大学之所以成为开创现代大学社会服务新职能的旗帜,也在于有其卓越的办学理念。这所大学创建于1848年,地处麦迪逊市。几十年间,都是规模很小的非教派学院。到了20世纪初,查尔斯·范海斯担任校长期间(1904—1918年)正是威斯康辛州的农业由小麦转向畜牧业和以乳制品为主的转型期,对专门技术和管理的需求十分迫切。范海斯校长顺应这一需求,提出大学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他明确提出:“服务应当成为大学的唯一理想”,“大学应当成为服务于本州全体人民的机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他说:“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存在于它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应有特殊的责任。教育全州男女公民是州立大学的任务。”[7]学校为州立法提供咨询等多方面服务,学校教师和州政府官员相互兼职。学校全心全意为全州人民发展生产和经济服务。范海斯校长有一句名言:“鞋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是最好的教授。”媒体曾评价说:“威斯康辛大学对于农民来说,就像猪圈和农舍一样近在咫尺;对于工人来说,就像他们的工会大厅一样可以随时出入;对于制造商来说,大学的实验室随时为之开放。”威斯康辛大学开创的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被后人称之为“威斯康辛思想”。

(5)“让海龟们去干苦活,让人们去思考问题”的理念,使麻省理工学院跻身一流大学行列。

“让海龟们去干苦活,让人们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这是研究麻省理工学院校史的学者弗兰西斯·怀德对这所世界著名大学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所形成的办学理念的高度概括。作为以工程教育为特色的大学,这种办学理念主要体现为不断探索培养与工业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正是这种理念促使麻省理工学院在20世纪进行了三次重大的改革,使它获得并保持世界一流大学的桂冠。

20世纪20年代,空前的经济危机袭击着整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办学又面临一次新的困境。人们又重提与哈佛大学合并之事。以校友为主体的校董会,顶住了种种困难,分析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新趋势,美国工业发展对工程教育的新要求,决定聘请物理学家康普顿担任院长。康普顿上任以后,立即从哈佛大学聘请29岁的理论物理学家斯莱特任物理系主任,从斯坦福大学聘请技术物理学家哈理森任实验物理研究室主任,使理科从辅助地位,上升到与工科等同的教学与科研基地。正是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重大决策及其实施,使麻省理工学院得以能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承担研制雷达等高新军事科学技术的重任,从而使麻省理工学院一跃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战争的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据此麻省理工学院于1947年组成以吉里安院长为首的研究小组,研究新的办学方针和培养人才的模式。经过一年多的研究,于1948年提出著名的路易斯报告指出,人文社会科学也已成为职业的一部分,因此必须培养人们“能从两个焦点(即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看事物”。接着麻省理工学院建立起与理、工等同地位的人文社会科学分院,使之成为一所著名的综合大学。

到了20世纪80年代,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麻省理工学院又组成了以十六个学科的著名教授为核心的研究小组,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历时数年,最后提出著名的报告:要求进行大工程教育,培养具有集成知识、系统方法的人才。这个报告实际上起到了领引世界工程教育的作用。

(6)创建硅谷造就了斯坦福大学的辉煌。

1885年创办的斯坦福大学,直到20世纪40年代仍是一所默默无闻的乡村学院。土库曼就任副校长后,提出新的办学理念:大学应是研究与发展的中心;现代工业发展最主要的资源是人不是物,应紧靠大学建立科技园区。正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他于1951年领导创办科技园区——即人们所赞不绝口的硅谷。正如评论家们所说:“斯坦福带动了硅谷电子工业的发展,而硅谷造就了斯坦福大学的辉煌。”

(7)“追踪CEO的想法”的办学理念,使凯洛格商学院与哈佛商学院齐名。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原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学院。20世纪70年代中期,唐纳德·杰克布斯就任院长后,提出“追踪CEO的想法”,“及时满足企业的需求”的办学理念,大力进行改革,终于使这所商学院进入世界一流商学院的行列,有时排在哈佛商学院的前面。

(8)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耶鲁成为世界青年向往的著名大学。

斯密特德校长,在1987年的迎新典礼上说:“我非常自豪地对你们说:你们就是大学!”与此相适应,为学生的发展营造了世界首屈一指的好环境,使这所在1701年创建时仅有一名校长、一名教师、一名学生的学校,发展成为青年们向往的学府。

(9)“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理念,成功地改造了北京大学。

蔡元培提出:“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对北京大学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聘请各种不同政治倾向和学派的著名学者云集,在学术上各抒己见、自由探讨,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校园学术气氛,为北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国著名学者梁漱溟曾这样评价蔡元培的功绩:“蔡先生的一生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事实确实如此,蔡元培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通过改造旧北大使之成为一所著名的大学。

(10)“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的理念,奠定了清华大学的显赫地位。

清华大学原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1925年才设立大学部招收本科生。1931年上任的梅贻琦校长,在就职演说中阐述了他的办学理念:“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授。”[8]正是这种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使20世纪30年代的清华名师云集,睿才荟萃,群星灿烂。清华也随之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大学之一。

2。经典的启示

回顾一流大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若干启示。

(1)创建一流大学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作指导。

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即要把这所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成这样的学校。

办学理念对办学起着定向的作用,这对学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办学者来讲,对学校进行任何重大的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学校进行重新设计。这一设计是否成功,首要的就在于是否形成了明确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理念。正如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重新确定大学的理念是首要的任务。”[9]办学理念的重要性,是使办学者不能老是重复过去,而要给予学校一个未来发展的远景。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远景作指引,在行动上就会是“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美国著名的教育家、芝加哥大学前校长罗伯特·赫钦斯曾指出:“大学需要有一个目的,一个最终的远景,如果它有一个远景,校长就必须认出这一远景;如果没有远景就是无目标性,就会导致美国大学的极端混乱。”[10]

教育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服务的,而人的发展也是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紧密联系的。因此,科学地分析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及其对人才素质、对大学职能的新需求,是产生先进的办学理念的基础。

洪堡的“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理念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德国。范海斯的“大学为社会服务”的威斯康辛思想产生于20世纪初叶的美国,都是适应它们各自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趋势的要求,因而既促使自身获得飞跃的发展,又引领整个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其先进性也正体现于此。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大背景,是有层次性的。既有全球性的,也有国家性的,还有地方性的等。这几个层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既制约着后者,但又要通过后者来体现。

与经济社会发展宏观大背景的层次性适应,高等学校也是有层次性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往往既要体现全球性的宏观大背景的要求,又要体现国家的、地方的发展的要求。但不同层次的学校,其侧重点则是各异的。这就是学校的定位问题,是先进的办学理念所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因此,同是先进的办学理念,又因学校特点不同而各有特色。

当然,学校的层次性是可以转化的。范海斯任校长时的威斯康辛大学是定位在为州发展服务,但这种理念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于是它便领引美国和全球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并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3)先进的办学理念既有其体现社会发展要求的共性,又有因时代特征和学校特点的各异而有其不同的切入点。

牛津、剑桥追求学术性,埃利奥特主政哈佛大学从改变课程设置和培养人才模式为切入点,都具有鲜明的摆脱教会影响的特征。而斯坦福大学创造科技园区,西北大学凯洛德商学院提出“紧跟CEO的想法”“为企业发展服务”的理念,则是体现了现代社会“知识即行动的可能”的新知识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梅贻琦的“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都是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和各校存在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具有很强针对性的理念。一所高等学校,既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又有其自身复杂的逻辑和历史。“要发展”是其共同的要求,但由于各个学校都有各自特殊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因而如何根据各自的主要矛盾,提出恰当的切入点,对其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几百年间,那些成为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表述各不相同,但都是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而提炼出来的,可谓是“一矢中的”,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时代的进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为之服务的高等教育也是按其内在逻辑发展的。因而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都既体现了时代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因而既能促进当时该校的发展,又沉淀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例如,洪堡大学开创的科学研究,威斯康星大学开创的社会服务等,都已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

但是,任何先进的办学理念,都不能使一个学校永葆一流,而必须与时俱进。因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素质,以及它的社会职能,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决定的。社会在发展,如果还固守原来的理念,学校也就会停滞,甚至倒退。这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也是有经验教训的。例如牛津、剑桥大学,追求学术性的办学理念曾创造了十分辉煌的历史。但是,到了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商品的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如果仍固守原来的那种学术性理念就会成为继续发展的障碍。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近年来几次改变研究方向和改变遴选主任的条件等,都反映了它们要发展原有观念的努力。而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几十年来,不断进行重大的改革,就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因而不断获得蓬勃发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