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管理的理性是什么 > 第一节 领导与战略(第2页)

第一节 领导与战略(第2页)

《高等教育纪事》2000年年底对全美479所私立大学校方公布的税表作了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型私立大学校长的平均年薪达到21~39万美元,4年制私立大学校长达16~19万美元。当前西方大学校长的薪酬标准有上升趋势,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大学校长的高薪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1年澳大利亚许多国立大学校长的薪水甚至超过总理。高薪现象反映了大学校长作为一种职业,其劳动价值在经济报酬上逐步得到体现。

3。探索中国大学校长职业化发展道路

当前我国正处在高等教育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大学规模持续扩大,管理日趋复杂,高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确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战略定位,如何争取更多资源并且科学、有效运用资源,如何使大学发展适应时代需要,如何协调大学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如何使得大学具有国际竞争力等,都成为大学管理者尤其是校长面临的艰巨任务。大学教授的选聘标准是其学术能力与学术水平,而选聘大学校长,更多考虑的是其管理能力和办学水平。职业化的校长不同于学者化的校长,一旦被任命为大学校长,即使是著名学者,主要精力也要投到校长岗位上,履行校长职责,以校长为职业,以谋求学校发展为第一要务,研究学校工作并全身心投入。今天,无论是从大学校长的自身发展,还是从大学的发展来看,都需要我们从根本的制度设计上探索我国大学校长的发展道路。

(1)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应明确为教育家或教育管理专家

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首先应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教育家或教育管理专家,教育管理能力是大学校长的第一能力。大学校长应该从事过学术工作并懂得学术规律,但不要求一定是一流学者,更不要求是政府官员,不要按照政府官员的标准和要求来衡量大学校长。发达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学有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但诺贝尔奖获得者担任大学校长的例子则非常少。成功的大学校长,虽不是某一专业的顶尖学者,却一定是深刻认识和理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高等学校办学规律,从而形成先进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大学实践,取得光辉业绩的教育家。

建立一个不同于公务员的任期制度,修改大学校长任期年限,适其时也。当然,在对任期制度进行改革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健全和完善对大学校长的评价和考核制度。任期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不浪费优质人力资源,真正保证优秀的校长能通过办学实践较好地实现办学理念,而不是让不合格的校长久居其位。

(2)进一步明确大学校长的权力和责任

根据法律规定,我国的大学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负责人。大学校长承担着整个学校运转的责任,在学校管理上应该有着较大的权力。但是,目前无论是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还是大学校长被明确赋予的权力都还不够到位。要改善此现状,一方面需要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界定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切实落实《高等教育法》规定的七项办学自主权,并适时修改《高等教育法》,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赋予高校特别是校长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从而为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创造条件。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明确“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具体内容,既充分发挥校长在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保证校长顺畅地行使法定权力,又确实发挥党委在大方向上的领导作用和监督保障功能。

(3)建立针对大学校长的合理的激励机制和薪酬制度[2]

激励机制是确保吸引优秀人才担任大学校长并使之努力工作的重要保障。激励机制主要是大学校长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要承认大学校长是重要的、稀缺的社会资源,正确评价他们的劳动价值和社会价值,并为他们实现自己的劳动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设立基本的保障。要使杰出的、贡献大的大学校长享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从而使他们拥有较高的职业声望,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而不仅仅是根据行政级别来体现大学校长的地位和声望。当前较为迫切和现实的是切实提高校长的薪酬待遇,设计出一套针对大学校长的,不同于政府公务员、企业家、大学教授的薪酬体系。

(二)英国的“副校长权力现象”

英国大学存在着世界上非常独特的“副校长权力现象”。从古到今,英国大学的副校长经历了从学术官员、行政官员到管理专家的角色演变。郑文撰写文章《论英国大学副校长的角色、特征及权力》一文,专题研究了这个问题[3],对了解校长职业化的发展路径有一定借鉴意义。

副校长角色的演变分三个阶段:

1。学术官员

1841年,剑桥大学的副校长被认为是“大学主要的和几乎唯一的管理官员”,那时的副校长有大量的职责要求。旧的大学特许状将副校长称为“首席学术官员”。格雷姆·C。莫迪和罗兰·B。尤斯塔斯在20世纪70年代认为:“30年以前,副校长的角色和作用不成其为问题,可称之为‘首席学术和管理官员’。”一位副校长这样描述副校长角色:“在50年代和60年代,副校长认为自己是学术人员的伙伴。院校是非常小的,你会发现副校长是学术人员的同事,是学术人员团体中的一员,而不是管理人员,不会使用‘管理’一词。”

2。行政官员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副校长的职位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在罗宾斯报告有关大学成员的列表中,副校长被称为“行政人员”。但是大学副校长都憎恨这个称号。贾勒特报告建议副校长应该是首席执行官,负责管理各个层次的学术人员,而不是领导一个学院。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大学拨款突然大幅减少,决策变得更加紧急。副校长在某种程度上要调和首席执行官的决策和学术团体成员的要求。副校长参加评议会会议,听取关于有问题学科的不同意见,最后讨论达成一致意见。从一开始副校长就知道结论应该是什么,但是他要说服他的大多数同事,这就要求副校长具有更强的行政能力。

3。管理专家

现在副校长的角色与以前又有很大的不同。副校长职位通过广告招聘,他们可能并不是学术人员,却获得三倍或四倍于教授的工资。“他们变得更像个指挥者,而不像以前的副校长。教授们感到他们的作用和地位下降了,他们现在是法人化企业的一部分:教授比以前是多了,但以前的教授能自己当家,副校长不能干涉他们。”副校长职位权力在近30年的一个主要变化是变得更加强调管理的专长了。从近来一个有关副校长职位的招聘广告中就可以看出这种变化的性质。他们要求副校长的候选人具有如下所有或者大多数特征:学术领导;科研成就;深厚的高等教育知识;高级管理成就;有与多种私人和公共机构互动的证据。传统上对学术管理的要求仍旧受到高度重视,但是已经加上了一些对管理经验的正式期望,副校长正从学术领导的角色向院校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三)校长的职业化素质

《科学时报》张碧晖采访刘道玉校长在《大学校长应该职业化》一文中说:[4]

职业化校长最主要的是要有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他们的素质应该包括如下几点。

首先,校长应认是教育家,懂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在《中国知名大学校长访谈录》中评论:“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中,涌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如华中工学院院长朱九思、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玉、上海交通大学的邓旭初、深圳大学校长罗征启等。他们为改革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下形成的陈旧、僵硬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勇敢和富有成效的探索,作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前三位校长,他们没有一位是院士,也都不是博士生导师。当然,如果有很高学术水平又懂教育和会管理的,也可以当校长,例如钱伟长、杨福家等。但如果只是学术水平高,一般是不一定当好大学校长的。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70。5%的公众认为大学校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家,“只有出现了教育家型的校长,中国的高等教育才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途”。专家们也认为,只要有良好的制度环境,大学校长便能成长为教育家。[5]

其次,有职业精神和管理能力。敢于负责、敢于解决问题、敢于严格要求是著名校长的共同品质。它在过去普遍存在,现在依然随处可见的“怕犯错误、左顾右盼、遇事不表态”和“工作松懈、怕得罪人、因循守旧”形成尖锐对比。敢于负责总要得罪一些人,而实际中是好人不能得罪,不好的人也不能得罪,因而成了缺点、错误。为什么现在那么多人,包括校长不作为;为什么老好人吃香;为什么庸才占据领导岗位,在某些问题上是非不分。

再次,当大学校长就不要做学问,要专心致志做好管理工作。周光召在中国科协年会上说:“当官就不要搞科研,搞科研就不要当官。我是赞同的。过去有一句话说,‘校长兼校工,上课带打钟。’校长是很忙的,怎么可能又当校长又搞学问。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就说自己从来没有带过研究生。现在一些大学校长自诩自己当校长,又带了多少博士生。我认为要么就没有当好校长,要么就误人子弟。十多年前,一位院士当一个名校的校长,询问我如何发表施政演说。我说你一定要讲一条,就是牺牲做学问的时间,搞好学校管理。我还给他设计了一条口号,‘我当院士为人民,我当校长也为人民。’”大学校长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历练。因此,校长任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

再次,要关心社会、锐意改革。科技史证明,科学得不到社会的支持,本身不可能发展。大学除了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外,还有面向社会的功能。据我了解,在高校中,朱九思和邓旭初是最早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讨论的。刘道玉在高教司工作时,对恢复大学招生做了大量工作。在社会转型中,大学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和社会一起成长。

最后,要有创新精神。现在到处讲创新,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就拿全国大学的校训来说,差不多都是那几句话,“团结、求实、创新”之类。十多年前,我在创办一个不大的职业技术学院时,提出的办学理念是“职业型、大众化、开放式”。把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为“理论上超过中专生,动手强过本科生”。等我卸任后,通过所谓“全民公决”的方式,改成“学以致用”的套话,把人才规格改为“思想好、懂理论、会操作”的空话。有意思的是,最近教育部发文,说职业院校要按照“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要求办好。

大学是追求真理的殿堂,有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大学校长,才能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二、理念是行动的指南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鲜为人知的名言,是历史事实所证明了的真理。同样,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就很难创建一流的大学。这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

办学理念分为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内容:有学校的发展理念、教育教学理念、教学科研相统一的理念等。

(一)办学理念

国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蔡克勇教授,撰写了“创建一流大学需要先进的办学理念”一文[6],全面介绍了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对我们从事大学管理工作有所启示。主要观点如下:

1。历史典范

(1)“追求学术性”的理念,使牛津、剑桥引领**数百年。

英国的牛津、剑桥并非最早出现的大学,它们之所以能在欧洲众多的古典大学中彪炳史册,就在于较早地突破了宗教的束缚,提出了追求学术性,培养有教养的人的办学理念。正是在这种突出学术性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它们开创基础研究、学院制、导师制等,培养了大批世界级大师人才。至今剑桥大学出现了诺贝尔奖获得者60多人,为世界大学之最。英国首相中的绝大多数都出自这两所大学。

(2)“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理念,使新建的洪堡大学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潮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