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第一节 爱情花开(第1页)

第一节 爱情花开(第1页)

第一节爱情花开

伴随个体生理、心理的成熟,大学阶段是爱情之花盛开的季节。如何在欣赏爱情之花的同时结出爱情之果,取决于个体是否正确地理解爱情,是否具有爱的能力,能否控制恋爱生活中的局面。爱情不应该是被荷尔蒙冲昏头脑的结果,而是个体学习、成长的过程。

一、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有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对爱情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描述和歌颂。泰戈尔说,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伊萨科夫斯基说,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出的火花;别林斯基说,爱情是两个亲密的灵魂在一般生活方面,在忠实、善良、美的事物方面的和谐和默契。总之,爱情是人类特有的情感形式,是男女双方在交往中形成的彼此倾慕、相互爱悦、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深沉、持久、专一的真挚感情。

正确的爱情观能够告诉我们如何在谈情说爱的过程中,既保持清醒和理智,同时保持一份热情。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必须避免以下各种关于爱情的关系的混淆。

(一)爱与被爱的混淆

大多数人在谈恋爱时必然会考虑如下问题:如何使他(她)只爱我?如何使他(她)更爱我?如何使大家都爱我?而很少有人会考虑如下问题:我怎么才能真正地去爱他(她)?怎么样才能恰到好处地去关心他(她)?他(她)需要什么样的感情,我能不能提供?如何使自己变得豁达和大度?这就使得爱变成了一个被爱的问题。为了使别人更加喜欢自己,男同学追求富有、性感、权力、金钱;女同学追求美丽、身材、性感。认为喜欢自己的人越多,就越证明自己的魅力。其实不然,如果你需要不断证实自己的魅力,说明你自信;如果你需要对方不停地说爱你,说明你内心自卑。只有爱才能播种出爱,只有信任才能播种出信任,因此,只有给予才能播种出给予。给予比接受更让人觉得快乐,因为给予的人是富有的、丰富的、强大的,证明他有能力去爱、去给予。正如弗洛姆在《爱的艺术》当中提道:“贫穷是如此卑劣,它不仅使穷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

(二)爱的对象与爱的能力的混淆

很多人认为爱情是种感觉,感觉对了就可以了,每个人爱的对象都不一样,爱情没法学习。大学生们中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唉!我的爱情怎么还不来啊?”他们总强调自己时刻准备好去爱,只是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但就算有一天找到爱的对象了,你又能对他爱多久,他又能对你爱多久?即使你对爱的热度有信心,那么对爱的持久度有信心吗?当两个人之间发生了爱情,却最终以分手结束,原因很明显,他们不缺乏爱的对象,而是缺乏爱的能力。其实我们很少会考虑如何经营、维护一份爱情,更不知如何去修复一段爱情。在爱情的漫长过程中,人难免会犯错,犯错后如何去修复彼此的关系,这就是一种爱的能力。

(三)**与爱情的混淆

**可以帮你点燃爱情的火炬,但是**不是爱情,它只是爱情的一部分,是爱情发生的前提。爱情关注的不仅是点燃爱的火炬,而且还关注爱情的火炬点燃之后如何对它进行维护。昙花一现式的爱情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而最多算是**。如何把**延续,并维护成稳定的感情,如何相互扶持走完漫漫人生路,这才是爱情的关键。爱情在**之后一定会回归平淡,我们要做的是更用力地去经营、维护爱情,保护你爱的人,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一起成长,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四)性与爱的混淆

人们往往把“性”和“爱”这两个字合起来以“**”提出,在希腊哲学史上,很多问题也都是以灵与肉的关系为基础进行讨论的。这里把性和爱分开讲,并不代表着灵和肉的冲突。完整的爱情并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也不是哲学家罗素所说的唯性论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一定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精神的默契;二是肉体的融合,二者缺一不可。同时,二者也不是独立存在、自成体系的。精神的默契、在性格上的互相吸引,精神上的伙伴会给**加分;同时,性的介入也会给爱情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

【案例】

你了解你的爱情吗?

咨询师:“你好,请问你有什么问题需要我帮你解决吗?”

来访者:“老师,我不懂什么是爱情。我跟我男朋友在一起快两年了,打算毕业以后结婚,双方家长都见了,都挺满意的,可我现在突然犹豫了,我不知道我们之间是不是爱情。我包容他,理解他,照顾他,全心全意地对他好,这样就是爱情吗?可是对别人我也可以这样,我现在很矛盾,难道我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没有爱情吗?那样真的很可悲。我这个人感觉来得快,去得也快。我该怎么办呢?”

思考:你如何看待来访者的爱情?你的爱情观是什么?你了解你的爱情吗?

二、爱情如何可能

在渴望、追求、享受爱情的过程中,人类爱情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有的平静如水,有的澎湃热烈;有的亲密无间,有的若即若离;有的天长地久,有的稍纵即逝。人们总是试图寻找其中隐藏的规律和奥秘,以开启爱情的幸福之门。

(一)爱情三原色

20世纪90年代,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斯滕伯格提出了爱情三因素理论,成为目前解释人类爱情最有影响力的观点。三因素理论认为人类的爱情虽然复杂多变,但基本成分都是三个。

(1)动机成分。爱情有其生理基础,由性驱力所致,也包括异性之间身体、容貌等特征彼此吸引。性生理的发育成熟,必然有性的冲动和欲望,爱情以人的生理成熟为基础。

(2)情绪成分。爱情使人有强烈的情绪体验——幸福、快乐、痛苦、悲伤,情绪体验会有变化,有时**澎湃,像热恋中人;更多的时候,是爱情与亲情、友情的交融,使爱情看似平淡。

(3)认知成分。认知成分是爱情中的理智层面,是对情绪和动机的一种控制因素。爱情不仅伴随着情感体验,承诺、责任感更是爱情的重要成分。

斯滕伯格进一步将动机、情绪、认知三者分别称之为亲密、热情、承诺。亲密是以彼此的信任为基础的情感表现,热情则必然伴随有彼此间性的吸引,承诺是内化为个体心灵需求的一种责任和约定。以上三者是爱情的三原色,爱情的色彩之所以如此丰富,差异如此之大,完全在于个体所选择的原色的比例。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爱情色彩的调配师,调出的色彩或淡雅或灿烂,千姿百态,只需要自己评判和欣赏,当然也需要自己负责。

(二)身体魅力的匹配

所谓身体魅力,就是一个人的容貌和体形的魅力。心理学研究表明,身体魅力高的人更容易获得异性的青睐。

不过,并不是所有身体魅力大的人都会成为自己的恋爱对象。在大多数情况下,虽然大家都向往与身体魅力大的异性谈恋爱,但一般情况下人们遇到身体魅力大的人时都会打退堂鼓,产生莫名的自卑感,没有勇气接近他们。大多数人会觉得,容貌太出众的人,自己配不上对方,如果开口的话,肯定会遭到拒绝。于是,大多数人宁愿找与自己身体魅力差不多的异性谈恋爱,心理学将这种心理称为“匹配假说”。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