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 > 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1页)

第二节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第1页)

第二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需要适应全新的大学生活,而多方面的适应困扰往往会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困惑,诸如焦虑、抑郁、害怕、紧张、怀疑等。如果不及时对这些心理困惑加以调节,就可能发展为心理问题甚至心理疾病,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和关注自己和同学的心理健康状况。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生命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为“心理健康”下了如下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给出了4项标准: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了心理健康的10经典标准:

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③生活理想切合实际;④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⑤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⑨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⑩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我们认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如下:[1]

(一)智力正常

智力,是人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实践活动能力等的综合,包括在经验中学习或理解的能力、获得和保持知识的能力、迅速而成功地对新情境做出反应的能力、运用推理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工作的基本心理条件,也是适应周围环境变化所必需的心理保证,因此,衡量大学生的智力是否正常,关键在于其是否正常地、充分地发挥了自我效能,即有强烈的求知欲,乐于学习,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二)情绪健康

情绪健康的标志是情绪稳定和心情愉快。它包括的内容有:愉快情绪多于负性情绪、乐观开朗、富有朝气,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较稳定,善于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既能克制又能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情绪的表达既符合社会的要求又符合自身的需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恰如其分的情绪表达;情绪反应与环境相适应,反应的强度与引起这种情绪的情境相符合。

(三)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种有目的的活动时进行的选择、决定与执行的心理过程。意志健全者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意志健全的大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都有自觉的目的性,能适时地做出决定并运用切实、有准备的方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采取合理的反应方式,能在行动中控制情绪和言而有信,而不是盲目行动、畏惧困难、顽固执拗。

(四)人格完整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完善就是指有健全统一的人格,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人格完善包括人格结构的各要素完整统一;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目标和行动统一起来。

(五)自我评价正确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观察、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时,能做到自知,恰如其分地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既不以自己在某些方面优于别人而自傲,也不以某些方面不如别人而自卑,面对挫折与困境,能够悦纳自我,自尊、自强、自制、自爱,正视现实,积极进取。

(六)人际关系和谐

良好而深厚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与生活幸福的前提。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既有广泛而深厚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积极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极态度,交往动机端正。

(七)社会适应正常

个体应与客观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关系,既要进行客观观察以取得正确认识,以有效的办法应付环境中的各种困难;又要根据环境的特点和自我意识的情况努力协调,或改变环境适应个体需要,或改造自我适应环境。

(八)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大学生是处于特定年龄阶段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应具有和年龄、角色相适应的心理行为特征,行为方式应符合社会角色,行为反应强度应与应激强度一致,行为一贯、统一。

二、辩证理解心理健康标准

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因个体自身的发展而变化,也可能因个体所处情境的不同而不同。从横向比较的角度看,据学界的一般看法,真正称得上心理健康的人只占10%~15%,真正有心理问题的人只占5%~10%,而八成左右的人都处在心理亚健康状态。从个体角度看,心理健康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存在由健康向不健康转化的可能,也存在由不健康向健康转化的可能。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从个体来看,没有心理问题的绝对的心理健康是不存在的,心理绝对健康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正如没有从来不生病的人一样,世界上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随着个体的发展阶段而不断变化的。从社会文化角度看,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步更替,特定的社会文化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也不同。因此,无论是从个体还是从社会的角度看,心理健康都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具有连续性。人的心理健康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低层次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没有心理疾病;高层次的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指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丰富状态。心理健康也不是非黑即白、泾渭分明的状态,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是从轻到重逐层递增的,从发展性心理问题到适应性心理问题再到心理障碍,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从健康、亚健康到不健康逐渐过渡的过程。

心理健康具有动态性。心理健康状况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成长阶段、所处环境变化而变化的,既可能出现阶段性的心理不适,也可恢复健康。有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本身就和人的特殊发展阶段有关,随着自身的成长,症状会自行消失。

心理健康具有整体协调性。从心理构成要素看,无论哪一方面要素的缺失,或者无法协调运作,都会危及心理健康。从心理过程看,人的心理活动应是一个有机协调的整体,只有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之间协调统一,才能实现心理健康。从个性角度看,稳定性是个性的基本特征,一个人如果在没有明显、剧烈的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个性变化,则很有可能是其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改变。

心理健康具有差异性。构成心理健康标准的各项要点,并非在每一个个体身上都是并行发展的,而是具有差异性的。某些心理要素可能比另一些心理要素表现得更加健康些,或者不健康些,并且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有所差异。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