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电子书 > 第三节 走向敢爱敢不恨(第1页)

第三节 走向敢爱敢不恨(第1页)

第三节走向“敢爱敢不恨”

没有人想永远紧抓着愤怒、悲伤、仇恨等种种负性情绪,但更多的人不知道除了选择逃避、自责、仇恨、贬损及否认等方式面对伤害之外,还有另一种双赢的策略,就是学习宽恕。爱与宽恕是生命中的礼物与祝福,也是需要学习的功课,需要不断体验、实行与省思。

一、宽恕的原则

(一)从自己内心开始

我们以为宽恕的最大挑战是宽恕别人对我们的伤害,其实那只是宽恕的表象。如果我们能够宽恕自己,那就很容易宽恕别人。但是,如果我们尚未宽恕自己,就绝对不可能宽恕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对别人的愤怒、攻击,源于对自己的不认同。每个不愿意宽恕别人的人,其实都是在不断谴责自己,他们为了化解内心的内疚、憎恨,而把自己应负的责任投射到别人身上。这种攻击他人的自我防御并不会减少我们的自我批判。向外寻求宽恕是徒劳的,那只是在逃避问题、打击自己、关闭心门,我们唯有了解到:感到愤怒的是我们,攻击别人为自己辩护的也是我们,需要被宽恕的也是我们,我们的心门才会真正开启。因此,宽恕需要从自己的内心开始。

(二)宽恕是无条件的

宽恕是一心一意、全心全灵的举动。那种今日决定宽恕、明日却反悔的状态是行不通的,任何讨价还价式的宽恕最终无法真正实现宽恕。当我们宽恕时,我们接受过去所发生的一切,包括过去对自己和别人所做的任何批判,不再把它们带到现在和未来的生活里。若我们仍带着过去的批判,我们就必须先接受这一事实,然后将其释放。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可能仍有很多的怨懑、伤悲等负性情绪,但我们却因为学习宽恕,不再将他们紧抓着不放。因为我们一旦了解那些愤怒、怨恨是来自内心的恐惧,有勇气去克服恐惧并再度学会信任,那些负性情绪便将自然而然地消失。

(三)宽恕是永无止境的

宽恕自己或别人是没有止境的。应牢记宽恕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如果在宽恕之后,又重蹈责难、批判的覆辙,那就请你将宽恕再进行一次,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加缪(A。Camus)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受到无尽惩罚却依然不屈从于命运的凡人。西西弗斯遭受了天谴,诸神命他日夜无休地推巨石上山。到达山顶之时,巨石会因自身的重力而又滚下来。诸神认为,没有比徒劳无功和毫无指望的劳役更为可怕的刑罚了,然而,西西弗斯却没有因为这无尽的惩罚而对生活失去希望。在一次次的身心疲惫之后,他看透了神明的把戏,认识到一旦对成功(对他来说即将巨石推上山顶)的憧憬过于急切,他距离幸福也就越远。而他在明白这点之后,他便将自己的幸福完全建构在路边的花草、巨石上的细沙以及尽可能见证这游戏的非凡意义上了。从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我们了解到对于生活中的黑暗与困境,我们无须刻意忽视,同时也不能忘掉光明和希望,让两者并存,让自己与自身的所有矛盾共处,那才是真正的治愈之道。

(四)宽恕需要在练习中达成

宽恕是辛苦的,也是相当艰难的,它不是一个快速修复的过程。我们不可能立刻停止批判,但不妨去看看我们是如何受自己的批判所伤,然后再借由对自我的接纳,把爱扩大到内心受伤之处。任何接纳的表示都能平复我们所做的批判,能让我们打开内心去迎接爱,让爱来治愈创伤。在人的一生当中,很多的境遇和人际关系都提供给我们一个选择的大好契机。若选择爱,我们就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更多美好;若选择恐惧,我们只好继续留在伤痛中哀号。在宽恕中,我们只要表达出宽恕的心意就已经很好了,不管我们此刻能做到什么程度。宽恕好似一种技能,实践得越多,就越容易做到。我们需要不断地去练习宽恕,通过练习去唤醒它,直到它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二、宽恕的历程

宽恕研究先驱罗伯·恩莱特在《宽恕——选择幸福的人生》中,提出了一套宽恕的操作性步骤。他将宽恕视为终极目的地,由此发展出“发现你的生气情绪”“决定宽恕”“进行宽恕”“发现情绪桎梏,并从中得释放”四个时期,并划分出20个阶段性的“地标”。

(一)发现你的生气情绪

在宽恕历程的第一个时期,个体要面对一连串有关生气和其他情绪的问题。生气情绪可能阻断一些其他的感觉,例如,羞愧和罪恶感。另外,你可能因为太害怕自己生气的情绪,而不愿去感受其他的情绪。主要的阶段性“地标”包括:①你是否逃避处理生气情绪?②你是否能面对生气情绪?③你是否害怕面对羞愧或罪恶感?④生气是否影响你的健康?⑤你是否被所受到的伤害和伤害者困扰?⑥你是否将你的处境和伤害者的情况做比较?⑦这个伤害是否造成你生命永久性的改变?⑧这个伤害是否改变你的世界观?

(二)决定宽恕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达成对宽恕的“承诺”。这个承诺会挑战你直到宽恕历程的最后。在这之中,你需要做很多努力,而这些努力终将使你得到自由。这一阶段的“地标”主要包括:①评断你所做的各种尝试都无法解决问题。②愿意开始宽恕。③决定宽恕。

宽恕是一个选择,你有接受或者拒绝它的自由。宽恕的承诺包括有意愿放弃任何报复施害者的形式,这包括放弃向无关的人述说施害者的不是。有些人想要在宽恕的时候直面施害者,实则想要让他们听到拒绝、指控和罪名,而并非真正的宽恕。有些人说他们要宽恕,实则使用所谓的宽恕来实施报复,以体现道德优越感。决定宽恕,需要摒弃这些“伪宽恕”的形式。

(三)进行宽恕

在这一阶段,我们努力将焦点从自己的愤怒、悲伤、怨恨等负性情绪转移到伤害你的那个人上,以提升我们对别人生命故事的知觉。这一阶段包括:

①努力理解宽恕。我们可以试着去了解施害者个人成长的历程、他的家庭关系、原生家庭的特点,或许你会找到他现在这种做法的种种影子。我们也可以试着把对方放入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去感受那个时代、社会对人的影响,或者努力了解文化的差异,体会他产生这种行为的特殊性。

②朝向悲悯。朝向悲悯与同情都是重要的。同情是指我们因为别人的处境而产生的感觉。同情之后可能对别人产生悲悯的感觉。悲悯是指与他人一起承受痛苦,也是对另一个人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柔软反应。

③接纳痛苦。当我们停止回避痛苦,发现自己可以接纳、处理它时,痛苦也因此减轻。由此,你变得更加坚强,同时也不必将痛苦转给别人。对每个人而言,接纳痛苦是宽恕的必要步骤。

④给施害者一份礼物。一旦你给予对方礼物,就在某种意义上突破了施害者对你的限制(他们好似用负性情绪给你建构了一个牢笼)。给对方礼物代表的是给予接纳的意愿,这背后代表的是情感的转变。这种礼物不一定是实质的礼物,重要的是,它是在心灵层面表达关爱的礼物。给予礼物不等于彻底原谅伤害者,你的礼物不需要附送一张写着“我宽恕你对我所做的恶劣行为”的卡片,除非这个人先前曾请求你的宽恕。

(四)发现情绪桎梏,并从中得释放

努力宽恕不是宽恕的全部。当你完成宽恕时,你会发现宽恕历程会改变你。这时期我们将焦点放在以下方面: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当你对自己和宽恕有新的发现时,这些新的经验将带给你怎样的改变。这一阶段包括:

①发现痛苦的意义。我们不能改变过去,却能改变自己对不公正的事情的态度,并且从中找寻这些事件的意义。如果你发现伤痛的意义,那么就表示你已经真正开始疗愈历程。在你的伤痛中寻找意义可以减轻痛苦,并且更加清楚地看到你生命旅程中的积极改变。

②发现你需要宽恕。当一个人开始宽恕时,一个常见的现象是他发现自己过去的处境并非自己所愿,很可能自己也曾经犯错。这便能使得我们对施害者的同情、悲悯和同理逐步加深。

③发现你并不孤单。当你接纳这些痛苦的事,看起来很像是在独自承担这一切,但是不要忽视了别人可能也有和你类似的经验。

④发现你的生命目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宽恕练习后,很多人都从最初只想到自己的痛苦,转向希望帮助别人,他们开始在自己的生命中发现新的方向。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