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面对专业化趋势,努力使展会内容的专题化、场馆功能的主导化和活动组织的专业化。
(6)面对创新化趋势,应关注经营观念、服务产品、运作模式和服务方式的创新。
(7)面对生态化趋势,一要注重场馆的生态化设计。二要大力倡导绿色营销理念。三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
2。适应规律,锐意创新
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对会展产品类型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创新势在必行;其次,会展形式正在从传统的静态陈列转向融商务洽谈、展会参观、旅游观光、文化娱乐等项目于一体,要适应这一全球化的会展业发展趋势,创新是唯一的出路。另外,会展公司要拓展本企业的经营项目,分解经营风险,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创新是关键。
(二)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对策与措施
1。迅速提升会展企业国际竞争力
对于会展经济,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叫“1∶9”,即会展本身每投入1元,就会带动相关产业创造9元的经济效益,这是会展经济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中国会展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引进来。就是打开国门,引进国外跨国会展公司的资本、技术、管理理念,熟悉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在本土上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使企业熟悉市场、政策、客户的比较优势,从而逐渐增强国际竞争力。二是走出去。就是走出国门,到境外参与国际竞争。我国会展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所以在参与国际竞争时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制定务实有效的国际竞争战略和策略,避免全方位参与竞争。
2。进一步优化会展市场的制度环境
市场经济中,企业一方面要主动接受政府所制定的游戏规则的“硬约束”;另一方面还要大力培育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组织加强行业自律,接受协会组织的“软约束”。在我国会展业市场化改革过程中,虽然全国性的协会组织至今仍旧没有形成,但地方协会组织已经雨后春笋般地成立起来了。
在会展行业的经营中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服务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会展活动的总体质量标准难以确定;二是延期交易的特点,给一些组展商利用“时间差”骗取参展费用提供了可能。因此,会展企业迫切希望早日建立“国家会展信息中心”,通过统计、审计等措施,搜集会展行业以及会展企业运行情况的真实资料,并以政府管理部门通过网站、报刊等多种媒体,对外公布企业的资质状况、信誉等级、历史沿革资料等,以便进行有效管理。
政府部门对会展企业的支持,并不意味着一定要给政策、给资金。对于服务好、质量高、有品牌价值的展会,政府部门能够给予国家层面的信誉认证,本身就是对会展企业的最大支持。
3。加强会展人才的教育和培训
近两年会展教育和培训开始升温,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高校中专业性的会展教学和研究机构继续增长;会展企业加入到会展教育和培训的行列;职业资格培训市场中外并行;本土职业资格认证加快。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已经引起行业的重视,人才缺乏的状况正在改善。
4。明确政府定位,为会展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条件
政府应明确自身定位,选择适当的时机从具体的组展活动中退出来,实现“裁判员”和“运动员”的分离,把精力主要集中在对会展业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上来,包括相关的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出国参展、制定会展业的运行和竞争规则等,以便为会展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5。整合会展资源,加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面对会展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强的现实情况,必须整合现有的会展资源,培育会展企业的国际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强国内跨地区、跨省的会展市场联合,进行品牌化经营;二是通过股份合作、兼并、收购等形式,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展览集团,带动和增强我国会展业的整体竞争力;三是加强展览项目联合,培育具有规模效益的大型品牌展会。
培育“品牌展会”也是我国展会的治乱良方。政府应尽快建立准入制度。只有品牌展会才能吸引高质量的参展商;有了高质量的参展商才能吸引高质量的买家,而高质量的买家又会吸引来更多参展商,最终形成良性市场循环。政府应尽可能地避免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经济,尊重经济规律和国际游戏规则,进行科学化管理,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努力培育品牌展会,把会展业始终放到国际性的大市场中去运作,以提升其国际竞争能力。
6。关注网络展览,以实现实物展览和网上展览的相互补充
在进行实物展览的同时,应关注网上会展业的发展。
实物展览除了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外,还有建设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而在互联网上建立虚拟展馆,举办虚拟展览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和金钱,大大提高展会的效益。会展企业应随时把握这一现代化的运作工具,积极主动地借助互联网技术,以赢得比较优势。一些规模小但信誉较好、富有管理经验的展览馆或展馆公司更应如此,以开拓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7。进行管理思维和营销理念的创新,以寻求展会的国际化程度
目前,我国展会的国际化程度还很低。即在国内冠以“国际展”称谓的展会中,国外参展商的比例还较低,达到国际标准(20%以上)的很少,达到30%~50%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如何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参加展会就显得极为重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会展企业必须不断提升管理思维、营销理念的创新,积极拓展展会促销渠道。
8。贸易展和消费展协同发展
我国既是一个生产大国,更是一个消费大国。同贸易展会相比,消费展具有观众数量大、展期长(一般为10~15天)利润丰厚等特点,对拉动展览会举办地区的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在开展专业贸易展的同时,应积极鼓励举办有特色的消费展,以拉动广大城镇居民的消费,促进经济的发展。
会展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国际间进行社会经济交流和沟通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经济平台和重要砝码。中国会展业虽然起步晚,但来势凶猛,总体发展趋势良好。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进行合理规划和引导,使其沿着一条健康有效的路子向前迈进,是摆在政府和行业内企业面前的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
阅读链接
会展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杭州是中国会展业的发祥地。早在1929年,杭州就举办了首届西湖博览会,开创了中国会展业之先河。2000年,西湖博览会恢复举办,从此,每年金秋十月如约而至,成了杭州的又一张“金名片”。统计显示,杭州会展业已连续多年保持每年超过20%的发展速度,走出了一条具有杭州特色的会展业发展之路。2010年西博会包括30多个专业展览,40多个会议,100多个节庆项目,以现代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及汽车、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题材,实现贸易成交额162。1亿元人民币,协议引进外资10。88亿美元,协议引进内资164。7亿元人民币。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区位优势极其明显。它具备优美的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西湖、西溪湿地闻名海内外。杭州休闲产业极其发达,无论是餐饮住宿还是参观购物,综合效应极其突出。对于这样一个国际旅游都市,旅游休闲已经渗入到城市文化的骨髓中。在这里,会展业也带着浓浓的地域特色。观光游、会展游、休闲游“三位一体”,这是杭州对城市大旅游格局的定位。其中,会展游横跨旅游、会展两大行业,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在同一区块内,会展成为旅游综合体的核心功能之一,旅游休闲成为会展的外围产业。通过会展,杭州将自己的城市品牌推广到全世界,会展旅游这种新型业态正在成为杭州会展经济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