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国际服务贸易第2版陈宪 > 第二节 传统经济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性(第1页)

第二节 传统经济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性(第1页)

第二节传统经济理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性

一、比较优势论

(一)比较优势论原理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是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各国不一定要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有利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也同样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两种产品不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此时,前者应专门生产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有利程度最大的产品,然后进行对外贸易,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我们以美国和英国生产的小麦和棉布为例来分析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见表2。1):

表2。1比较利益

假设美国每工时可以生产4蒲式耳小麦,英国每工时只能生产1蒲式耳小麦;美国每工时能生产3码布,英国每工时只能生产2码布。尽管美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方面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是,两国生产的相对成本是不同的,所以两国都具有比较优势,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则在棉布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论,美国应该专门从事小麦生产并出口部分小麦以换取英国的棉布,英国则应该专门生产棉布并用生产的部分棉布以换取美国的小麦。如果两国间小麦和棉布的交换比例是1∶1,美国用4蒲式耳小麦交换英国的4码布,比分工前的国内交换多获得1码布或节约了14工时,而英国用4码布可换取美国的4蒲式耳小麦,相当于国内生产8码布,相当于实际获益4码布或节约1工时。由此可见,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不利的地位,通过生产不利较小的产品再进行国际交换,仍可使双方都获取利益。

(二)比较优势论对服务贸易的指导性

服务和商品都是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从李嘉图分析的角度来讲,服务的价值主要有三个构成要素:劳动力要素、人力资本要素和实物资本要素。这三个要素在服务中所占的比重,决定了服务的市场价值。根据劳动价值论,一种服务的价值进而是价格与它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从国内的角度来看,如果服务A的劳动生产率比服务B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快,则服务B的相对价格就要上升。在国际上,有可能外国生产的所有服务的劳动生产率都比本国高,但是只要两个国家所生产服务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两国之间服务的价格就会不同。如果某国生产的服务A的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于本国,本国生产的服务B的劳动生产率相对高于某国,则服务A的价格在某国相对较低,服务B的价格在本国相对较低。这样,本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B产品,某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A产品,两个国家都可以从中受益。

(三)比较优势论指导服务贸易存在的困难

比较优势论最初是用来说明商品贸易的,由于服务与商品之间的差别,使得比较优势论在指导服务贸易时受到以下几方面的影响:

1。各国政府的干预

政府出于各种目的而对服务贸易领域进行各种形式的干预,这完全不符合李嘉图比较优势论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假设。政府往往对服务领域实行特别管制和市场干预,比如许可证制度、市场准入等,再如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幼稚”服务行业而拒绝开放国内的某些服务市场。此外,服务贸易不能通过海关措施,而是通过国内的法律规章来实现管理,也就是说,影响服务贸易的主要因素是国内法律规章而不是关税等措施。相对商品而言,市场结构和国内管制环境对服务的生产与分配的影响更加重要和直接。

2。多数国家对境外投资的担心

与李嘉图所分析的商品贸易不同,许多服务贸易与外国直接投资密切相关,大多数国家对服务领域的国外直接投资的种种担心,以及因此而引发的对服务贸易领域的限制政策也会影响到它的适用性。比如在某些服务领域中,如果想有效地在国外市场提供服务,往往需要依靠在国外市场的垄断地位或商业存在,也就是设立分公司或分支机构,而这往往会导致外国的政府制定各种限制性政策阻碍其服务商品的提供。

3。服务生产率难以计量

在用李嘉图的理论确定服务的比较优势时,对服务生产率的计量很难。生产率是指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在计量服务的生产率时,服务的投入要素比较容易确定,但关键问题是产出用什么表示合适。比如对医疗、教育、行政机关服务产出的确定,如果以相对应的数量来表示,就有可能出现服务质量下降的问题。对于服务只有在保证质的前提下才能以量的标准作为生产率的指标。因此,服务生产率提高的标准应以一定质的产出为标准,与同样产出的相应投入,即成本比以往降低多少来衡量。还有,传统的生产率的概念是从商品生产者的角度出发的,与消费者的效用或利益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由于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所以服务的生产率就必须把消费者的因素考虑进去,如消费者对服务的满意程度等。具体来说,对服务生产率计量的困难主要有以下两点。

首先,在某些服务领域,很难得到服务的实际产出。比如说利用I可以使人们立即获得许多有用的信息,学到很多新的知识,但是确切计量使用网络的服务产出是很难的。

其次,目前已有的计量方法难以用数量方法衡量服务的实际效用。服务对人们的健康、学习、生活等的实际效用有多少,很难得出准确的数字化的结果。

4。消费者的素质与作用对服务的影响

把服务生产过程中消费者的作用纳入计量模型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应用,人们自我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广,如上网获得信息、健康检查等。在此过程中,消费者就成为服务生产过程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消费者因为所受教育、消费动机等存在的差异,在消费服务过程中也存在着质量、效用和效率的差别,而这些差别在计量模型中很难体现出来。

由于上述原因,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在分析服务贸易时存在很多困难。不过,虽然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存在显著的差别,而且这些差别也应予以充分考虑,但是比较优势论强有力的逻辑超越了这些差别,正如比较优势论存在于商品贸易中一样,它同样也存在于服务贸易中。

二、要素禀赋论

(一)要素禀赋论原理

要素禀赋论又称要素比例学说,或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这一理论是当代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Heckscher,1879-1952年)和俄林(BertilOhlin,1899-1979年)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要素禀赋论是在一系列概念和假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要素禀赋论有关的概念

(1)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生产要素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有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要素价格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

(2)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度产品。要素密集度是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入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根据产品生产所投入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

(3)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程度。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要素丰裕程度则是指在一国的生产要素禀赋中某要素供给所占比例大于别国同种要素的供给比例而相对价格低于别国同种要素的相对价格。

2。要素禀赋论的提出有一系列假设条件

(1)假定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及两种生产要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