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爱是教育的灵魂演讲稿 > 一校长爸爸只有一颗心(第1页)

一校长爸爸只有一颗心(第1页)

一、“校长爸爸”只有一颗心

和教师在一起,我是百姓校长,人梯校长;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是爸爸校长,爱心校长。有很多人说我是一个甘为人梯的“五心”校长:用良心做教育,活力生态满校园;用责任心当校长,脚踏实地促发展;用公心铸天平,清风校园廉生威;用诚心促成长,杏坛名师竞芳华;用慈爱心呵护学生,视如儿女情义深。

每学年新生开学的第一天、新生的第一次家长会,我都要做一件别人或许觉得无关紧要、在我看来却是一件无比重要的大事,那就是将自己的手机号码向学生和家长公布。

因为公布了联系方式,我的手机变成了最热的校园热线,我的“办公”时间也被无限延伸。让我欣慰的是,我的做法换来了学生真诚的爱戴——学生们亲切地称我为“校长爸爸”。一句“校长爸爸”,带有多少温情、多少亲切、多少信任、多少爱戴啊。我深深地懂得,也十分珍视这一切。

学生们经常给我发短信,向我倾诉自己的苦恼、询问恋爱的方式和选择、反映他们发现的校园问题,或表达他们的感恩等,每一条短信我都会认真回复,有代表性的还记录在案,仔细研究。

有的学生向我——他们的“校长爸爸”倾诉自己学习的烦恼:“才上高一已发现自己跟不上别人的步伐,心里还排斥一些科目。”我回短信鼓励学生:要坚持,有信念才有信心;有学生向我——亲爱的“校长爸爸”宣泄自己生活的不愉快:“家人为我决定一切,自己根本无法给自己做主。”我会真诚劝告学生:“想自主很好,但应该尊重父母,先看看父母说什么、怎么说,不能意气用事。”

也许有人会问,校长还需要关注这些琐碎的小事吗?这要花费一校之长多少时间和精力?但在我看来,学生的事情无小事,爱他们就和爱自己的孩子是一样的。每当有人问起我这个问题,我都会这样回答他们:要让学校充满爱,让爱在校园自由流淌。哪里有爱,哪里就有学校。很多人说,关于袁闽湘的“五心”之说绝非戏谑之词,而有其真切、积极的含义在里面。一片丹心在玉壶,袁闽湘的“五心”,完全用在素质教育、用在“新课改”的实施上,完全用在学生的成长上面。

图4-2师恩难忘,这是对教师最大的奖赏

(一)光照:向阳花木易为春

宋人苏麟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一条教育准则——那就是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机会,像阳光一样照耀他们,温暖他们,让他们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蔚然成就春色满园。

罗曼·罗兰说:“有了光明与黑暗的均衡的节奏,有了儿童的生命的节奏,才显出无穷无尽、莫测高深的岁月。”在这里,“莫测高深”几个字显得有些高深莫测,但对于以学校为阵地的师生来说,热情的交流,携手的奋进便是最日常也最长情的陪伴方式了,用师生的热情点亮生命,谱写乐章。在这个相互陪伴的过程中,不管是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学生,我们所要达到的境界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学校这片纯洁的圣土上,播撒青春,播撒**,最终走向人生最好的彼岸。而要到达这彼岸,则需要人与人之间能够将心比心,而后心意相通,最后达到相知相守相互陪伴的状态。因此在我的教育理念里,师生之间的良好陪伴同样应该是一种心意相通,互相包容的结晶,但包容绝不是无限制地纵容,慈悲也绝不是一味地娇惯,正如父亲对孩子的爱一样,严厉却深沉,无言却掷地有声。

我们都知道“人”字的书写是一个开放怀抱、兼容并纳的状态,并且这种包容是相互的,是一个动态的互为过程。不论是做老师,还是做校长,在跟学生们相处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敞开自己,把自己释放出去,进入学生的世界,跟他们朝夕相处,融入他们,就像父母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一样,温润长久,舒适安详。千万不要把自己封闭在高高的神坛之上,耍大牌摆谱子,拒人于千里之外,让学生畏而远之,如果是这样的心态和姿态,那教育从一开始就已经一败涂地。毕竟和蔼可亲的态度,永远是教师良好教态最朴实无华的注脚。

作为八十中的校长,我把八十中当作我全部生活的栖息地,我在这里播种下幼小的种子,又亲眼见证这些种子一个个地发芽,一个个地茁壮成长,带着我的希冀与他们自己的梦想,在历经三年的炼狱磨砺后,展翅高飞。而我也与他们一起成长,在他们纯净的世界里,我常常能捕捉到白板一样清透的灵魂,我被他们感染,被他们打动。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才领悟到教育真正应该秉持的理念——“以人为本,以德感人”,这也让我不论是在学校管理,还是课程改革抑或是课堂实践过程中都受益匪浅。

图4-3俯首甘为孺子牛

像光一样照亮学生,我有三个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第一,据于德——身教重于言传。《周礼·地官·师氏》曰:“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作为一校之长,我首先是个老师,而教师应该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的本领。老师是学生的镜子,而学生就是老师的影子。我们用什么样的德行去感染学生,学生就会以什么样的参照进行模仿。孩子天生就是擅长模仿的能手,所以,摆正自己在学生眼里的姿态,严格要求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对于一个师者而言,绝对不是一件可以随意为之的事情。

诚挚的心灵,是孩子情感的钥匙,高尚的师德,是孩子心灵的明镜。从来到八十中的第一天开始,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孩子称职的父亲,学生认可的榜样,为了这个决心跟目标,我一天都没有松懈过。我喜欢跟孩子们待在一起的日子,喜欢他们不谙世事的直率和坦诚,所以,当我把电话号码公布于众以来,除了老师们的信息之外,我更收到了无数来自孩子们最为真挚的呼声。他们很是惊讶,一个校长居然会真的把自己的手机号码毫无保留地给他们,我想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肯定是不相信的,所以有很多短信都是以试探、怀疑的口吻发过来的。比如下面这条:

2012年10月25日

学生:希望这是校长的手机号吧!抱歉!这么晚了还打扰您,我是高二(3)班的杨梓豪同学,我在学校的宿舍管理方面有一些问题和建议要提出,请问,有空谈一谈吗?谢谢。

校长:非常好!请下周一班会课后到我办公室谈,好吗?

学生:好!不过到时候可能会5点10分左右到,请原谅。

校长:好。

学生:可以提前到中午1点吗?时间会充裕一点。

校长:可以。

孩子的世界总是窗明几净的,他们相信一切善良、美好的东西,可是,我们这些所谓的大人却没有给他们足够的相信这个世界的信心,这让我每每想到都感到极度痛心,所以,我发誓,不管再忙再累,孩子们的信息我一定都会回复,我要让他们相信:校长爸爸没有欺骗他们,校长爸爸说的都是真的。这样,他们才会真正接纳我,才会给我靠近他们、关怀他们的机会,也只有这样,他才会从心底里接受我,接受学校,接受老师,接受课堂,接受学习。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以极大的耐心和热情的付出为奠基,唯有如此,教育这座大厦才能根深蒂固,屹立不倒。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看来,为人师者所传之道,绝不是简单的道理,更多的应该是自身的行为影响,所谓耳濡目染方能春风化雨。严师也,慈父也,欲御人,必先律己。高贵的德行自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如明镜一般照见学生,所以,我一直坚信,要想带出好学生,必先做个好老师。如若自己行不端,德不正,那么所谓教育便是名不正,言不顺,学生凭什么要听你、信你、忍你、服你呢?

师德是一面镜子,以德感人,才能为人师表。在教育的百花园中,百花吐艳离不开园丁爱的奉献;在金秋的硕果园里,硕果累累离不开耕耘者心的浇灌。我们身为人师,如若没有一点为人父母的耐心跟爱心,那还如何有资格自称师者,教书育人呢?所以,要为师,先做人,要育人,先树德,这是不容置疑的真理。

第二,依于仁——用人本理念维护学生的心灵。孔老夫子说:仁者爱人,所谓仁,其实就是以人为本,具体到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通过课改,我们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做了课堂上自信大方的小主人。但这对于整个学校的办学宗旨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作为师长,作为父亲,除了要给孩子好的学习环境外,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现状,及时捕捉他们在生活上遇到的烦恼和难题,继而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最有效的决策,帮助他们解决难题,消除烦恼。这样,我这个父亲才做得踏实,才不会心虚。人应该永远拥有两样东西,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希望之灯;一扇长开的窗——接纳之窗。所以我才选择公布手机号,广开言路这个做法,因为我深信感人肺腑的谈话,最能医治孩子心灵的创伤。而在现代社会,谈话的方式通常是以手机为凭借开启的,给他们我的手机号,就是给了他们诉说的希望和契机。所以,我才会收到那么多真挚诚恳的建议,还有那么多内心流露的感谢,以及那么多任性可爱的埋怨。在我看来,不论是感谢还是埋怨,都是一种成就,一种可能,一种希望,打开了我跟孩子们面对面、心对心交流的局面,让我们能像父母与子女一样无话不说。让我能够远离闭塞的神坛,做学生心里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校长,做孩子眼里实实在在触摸得到的爸爸,而不是作为一个符号,存在于某种文件或者称号里。这是让我感到很欣慰的,因为在和孩子们的短信互动中,我看到了他们真心的感动,他们真情的流露。

第三,志于道——用生态课堂呼唤孩子的本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从儿童进学校的第一天起,就要善于看到并不断巩固和发展他们身上所有好的东西。教育自始至终都是一件需要我们倾情投入和发现的事业,教育是事业,而事业的成功就在于奉献;教育又是科学,科学的探索即在于求真;教育更是艺术,艺术的生命便在于创新。

所以,从我进入八十中开始,课程改革一直是我最关心,也最倾心的事情,如何让学生树立学习小主人的态度,让他们参与到学校建设中来,关心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同时,以主动学习的姿态,取代传统教育中被动接受的方式,真正投入并切身参与到课堂,自己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树立主体意识,掌握课堂,适应课堂,爱上课堂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际。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主见和问题意识其实是很强烈的,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都忽略了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我们把整堂课的话语权都交到任课老师手中,任由他们主宰课堂,而学生只能处于一种被动的失语状态,这是违背孩子天性和教育本质的做法,所以从2009年11月起,我们学校便启动了课改,建立了“生态教育,自主课堂”的教育模式,旨在关注生命的成长,实现课堂的开放、主动、多元、和谐、依存以及可持续。经过3年时间不断的尝试与改革,我们的这一课改举动在众多的质疑和观望中经历了从理念、模式到思想的突围发展巨变,在2013年6月获得“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称号。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用心的付出一定会收获相应的回馈。自从启动生态课堂的新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很快便有了成效,学生喜欢课堂,老师也更加欣慰,大家都在一个相对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度过短暂的上课时间,并且还能取得喜人的成绩,这不就是教育的初衷吗,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学生的本真在课堂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让他们活跃的思维燃烧课堂的30分钟,让老师沉着的见解为剩余的10分钟添上神来之笔,如此完美的互利模式,何乐而不为呢?愚蠢的教师只会传授真理,而聪明的教师则会教孩子自己发现真理。我立志要做聪明的老师。

第四,游于艺——通过多元活动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教育一直秉承的理念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体魄,所以,作为八十中的校长,我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更要兼顾好他们的课余生活。因为好的课余生活能够调节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积压下来的压力,可以让他们得到一个发泄释放的机会,同时,好的课余生活更能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让他们接触到学习任务之外的广阔天地,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可以发掘他们自身的天赋。不管是体育运动、音乐熏陶还是心理辅助,这些活动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儿童的时间应当安排满种种吸引人的活动,做到既能发展他的思维,丰富他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不损害童年时代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提供平台,让他们在活动中开发自己,升华自己。把他们的青春演绎得别样精致,也让我们的八十中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不仅能够好好学习,而且能够快乐生活。因此,在器材提供以及平台打造方面,我一直都发扬孩子们自己发言的风格,让他们亲力亲为,自己提出要求,而我则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为他们排忧解难,创建更好的生态化学习、游戏的场所。

图4-4聆听孩子的声音

俗话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校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校长是怎样对待学生的,校长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全在孩子们心中,也全在学校老师的眼中。刘莺老师这样写过我的点滴事例。

袁校长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引导,不厌其烦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抽烟的学生要注重身体健康,同时要爱护校园环境,不要乱扔烟蒂,也不要在厕所门上搞破坏;教育叛逆的学生要懂得感恩,每次集会,都用真情实意的言语感染学生的心灵。

袁校长对学生用情至深:我任教的2011届毕业的黄国军同学是云南人,他12月就离开八十中奔赴云南备考。袁校长在他临行前特地赶来送行,叮嘱他在云南要好好学习,争取考回广东,实现自己的抱负。

袁校长以身作则,自己亲自捡起地上的垃圾,以实际行动给我们所有老师和同学做好榜样。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