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二幼儿手足、口腔等部位有疱疹,怎么办?——幼儿常见传染性疾病防治
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场所,幼儿之间的接触很频繁,如拥抱、拉手、共同玩玩具等。幼儿是传染性疾病发生的高危人群,由于幼儿园孩子年龄小、机体抵抗力差,经常会感染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如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等。幼儿教师应该掌握这类疾病的症状、隔离期、检疫期等医学知识,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安排好幼儿的一日活动,控制疾病的传播。
★案例★
最近天气持续高温,虽然每天不停地给孩子们喝水,玩具器材等坚持浸泡消毒、紫光灯消毒,坚持通风,可孩子们还会出现突然高烧的情况。然然早上入园时,嗓子稍微有些红肿,九点时体温还正常,午饭前洗手时走路就摇摇晃晃,体温已升至38。5℃。平时辗转难眠的图图今天倒在**就睡着了,体温已近39℃。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陆续出现了各种不适,以我多年从事幼教工作的经验来看,恐怕今年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已经袭来……
分析
每年的七八月份,天气持续高温的时候,也是“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时期。虽然气候的因素改变不了,但幼儿教师应了解疾病的预防措施及初期症状,认真做好晨检、午检以及消毒、通风工作。
策略
1。报告
一旦发现师生中有传染病症状的疑似病人,教师应立即告知保健老师、幼儿园领导以及幼儿家长,重大特殊情况下幼儿园领导应按规定报教育局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办公室和业务科室,同时报区疾控中心。
2。日检
幼儿教师每天应密切关注幼儿的健康状况,统计幼儿的出勤人数。教给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认真督促幼儿洗手。鼓励幼儿多喝水,增强免疫力。如果发现幼儿身体不舒服或有38℃以上高热幼儿必须迅速隔离,及时通知其监护人,劝说其带幼儿去医院看病,并在家休养。
3。记录
保健教师应及时统计好患病幼儿的具体情况(如班级、人数、症状、就医情况、上学情况、目前康复情况等)并记录在册。幼儿教师应该每天关心患病幼儿的身体状况,并主动对幼儿进行特殊指导。
4。消毒
根据有关规定做好消毒工作(包括发病班级及相关班级、食堂、厕所、公共场所、共用教室等),园领导要听从卫生部门的专业指导,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停止一切集体活动。幼儿教师应该每天坚持通风、消毒,认真做好晨检、午检,对于前一天发烧的孩子和早晨入园体温已在37。5℃的孩子,建议其家长带孩子回家观察休息。
5。家访
积极做好患病幼儿的家访及家长的思想工作,经常保持联系。跟踪了解幼儿的发病情况,对确定是“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等传染性疾病的孩子,在孩子痊愈回园时要向保健老师提交医生的诊断证明,确定痊愈方可回园。
6。提示
加强宣传,正确认识,做好防范,确保稳定,教师可在班级门口布置“请您关注”“温馨提示”之类的展板,使家长了解“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措施,建议家长平时多带孩子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新生报到时,幼儿园应要求其监护人如实填写《幼儿入园健康卡》,并如实填写《新生幼儿情况登记表》。保健老师应分类建立在园幼儿的健康档案。
附:
幼儿常见传染性疾病的防治
1。流行性感冒
(1)病因。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症状。潜伏期数小时至一二日。发病急,高热、寒战、头痛、咽痛、乏力、眼球结膜充血。个别病儿可出现暂时性皮疹,或有脑膜炎、腹泻等症状。部分病儿有明显的精神症状,如嗜睡、惊厥等。婴幼儿常并发中耳炎。经三五天可退热,重症约10天。
(3)传播途径。接触传染。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等方式排出病毒,经呼吸道感染其他人。
(4)流行特点。突然发病,迅速蔓延,患者众多,但流行过程较短,一般多流行于冬春季。
(5)护理。高热时应卧床休息。病儿居室要有阳光,空气新鲜。多喝开水。饮食应有营养易消化。对高热患儿应适当降温,可用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法。
(6)预防。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平时加强体育锻炼,让幼儿多晒太阳,多参加户外活动。衣着要适宜,天气骤变时,应及时给幼儿添减衣服。冬春季不去或少去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感染。成人患感冒接触小儿时应戴口罩。居室要定期消毒。要保持幼儿活动室、卧室的空气新鲜。
2。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