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民国书籍 > 一入院因缘(第2页)

一入院因缘(第2页)

[1]《传记文学》第16卷第3期。所记为蓝文征的追忆。

[2]《明报月刊》第241期,1986年1月。

[3]《清华国学研究院》,《大公报》(香港),1977年2月23日。

[4]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260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5]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寒柳堂集》,148~150页。

[6]孙敦恒:《清华国学研究院纪事》,葛兆光主编:《清华汉学研究》第1辑,270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

[7]蓝文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始末》,张杰、杨燕丽选编:《追忆陈寅恪》,79页,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8]1929年2月2日,胡适在梁病故后于日记中记道:“任公才高而不得有系统的训练,好学而不得良师益友,入世太早,成名太速,自任太多,故他的影响甚大而自身的成就甚微。近几日我追想他一生著作最可传世不朽者何在,颇难指名一篇一书。”这种看法胡适当年似乎有所流露,因而有传闻在北京时,梁启超来看望,胡只送到房门口,王国维来则送至大门口(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85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

[9]吴其昌:《王国维先生生平及其学说》,《子馨文在》第3卷《思桥集》,沈云龙编:《中国近代史料丛刊》续编第81辑之808,484~485页,台北,文海出版社,1981年影印。

[10]《谁是中国今日的十二个大人物》,《努力周报》第29期,1922年11月19日。同年8月28日,胡适在日记中更加突出王国维:“现今中国学术界真凋敝零落极了。旧式学者只剩王国维、罗振玉、叶德辉、章炳麟四人;其次则半新半旧的过渡学者,也只有梁启超和我们几个人。内中章炳麟是在学术上已半僵了,罗与叶没有条理系统,只有王国维最有希望。”(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的日记》,440页)。

[11]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上册,353、356页。与此相关的还有顾颉刚致函胡适,动议荐王国维入清华研究院之说(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101页)。以顾当时的地位及其与清华的关系,只能是表示态度,难以起到决定性作用。

[12]1925年5月8日,梁启超致函蹇念益,说:“院事由我提倡,初次成立,我稍松懈,全局立散。”(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1029页)

[13]1926年4月25日张星烺来函,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209页。此事原拟推王国维为研究所主任,被王拒绝(吴泽主编,刘寅生、袁英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393页)。或以为王所拒之职为北京大学国学所主任,误(袁光英、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414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编:《胡适日记》手稿本1933年12月30日。

[15]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3册,4~6页。

[16]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第3册,19页。

[17]1925年5月4日吴宓致吴芳吉函,周光午选辑:《吴芳吉先生遗著续篇》,《国风》半月刊第5卷第11、12期合刊,1934年12月。

[18]《吴宓诗集·空轩诗话》,引自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79页。

[19]吴宓著,吴学昭整理:《吴宓自编年谱》,188页。

[20]毛子水:《记陈寅恪先生》,《传记文学》第17卷第2期。

[21]1924年7月5日与履安信,顾潮编著:《顾颉刚年谱》,96~97页。

[22]李思纯:《读汪荣宝君〈歌戈鱼虞模古读考〉书后》,《学衡》第26期,1924年2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