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经济专业导论论文模板范文 > 二经济统计专业发展历史(第1页)

二经济统计专业发展历史(第1页)

二、经济统计专业发展历史

统计实践活动产生于奴隶社会,当时的统治阶级为了对内统治和对外战争,需要征兵征税,开始了人口、土地和财产的统计。封建社会末期,特别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统计逐步成为社会分工中的一个独立的部门和专业。同时欧洲出现了一些统计理论著作,标志着统计学的产生。统计学产生后形成不同的学派。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代统计学。统计学的发展主线:以社会经济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计。

统计学一词Statistics,源出于意大利文Stato,兼有“国家”和“情况”的意义。统计学家一词Statisti,源出于意大利文Statista,意为“处理国家事务的人”:amahaffairsofthestate,所以,统计学可理解为“国务活动人员感兴趣的事实的汇集”:aoffateresttoastatesman。

在早期,统计学就是国情学。这种说法流行于16世纪的意大利,后来传播到法、德、荷等欧陆国家。在17~18世纪,这些国家大学里教授的“统计学”课程,实际上就是“国情学”,包括有关人口、经济、地理、乃至政治方面的内容。到19世纪初,逐步演变为现代西方统计学——Statistics。

(一)古典统计学时期(17世纪至18世纪)

1。政治算术学派

产生于17世纪中叶的英国,代表人物:威廉·配第和约翰·格朗特。产生的背景:当时的英国统治阶级为了管理国家、发展经济、争夺世界霸权,需要了解国内外的社会经济状况,于是在英国产生了政治算术学派。威廉·配第的代表作是《政治算术》。马克思称他为“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约翰·格朗特的论著《对死亡表的自然与政治观察》,第一次编制了初具规模的“生命表”。研究方法: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经济现象。

2。国势学派

创始人:17世纪德国的康令和阿亨瓦尔。产生的背景:当时的德国正处于封建制度解体的时期,统治者要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情况,决定国策,在当时封建制的德国产生了国势学派。

海尔曼·康令(H。g)在大学开设“国势学”课程,对人口、版图、政体、财政、军备等方面进行了文字性记述。阿亨瓦尔称此学科为Statistik(德文:统计学),将统计学明确定义为“把国家的显著事项全部记述下来的学科”,其主要著作是《近代欧洲各国国势概论》。研究方法:对国家重要事项的记述,几乎完全偏重于品质方面而忽视了量的分析。

(二)近代统计学时期(19世纪初~20世纪初)

1。数理统计学派

该学派产生于19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是拉普拉斯和凯特勒。当时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有了很大发展,促使英美统计学界尝试用研究自然的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并引入概率论,产生了数理统计学派。

法国数学家、统计学家拉普拉斯所著《概率论分析》,最早把概率论与政治算术联系起来。比利时统计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凯特勒把国势学派、政治算术学派和古典概率学派加以统一改造,融合成近代意义的统计学。凯特勒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国际统计学界有人称他为“统计学之父”。研究方法:用大数定律从社会经济现象复杂不定的偶然性中寻找其规律性。

统计学在这个兴起阶段,还是一门意义和范围不太明确的学问,在它用文字或数字如实记录与分析国家社会经济状况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统计研究的方法和规则。到概率论被引进之后,才逐渐成为一项较成熟的方法。最初卓有成效地把古典概率论引进统计学的是法国天文学家、数学家、统计学家拉普拉斯。因此,后来比利时统计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凯特勒指出,统计学应从拉普拉斯开始。

凯特勒(1796—1874),他被统计学界称为“近代统计学之父”“国际统计会议之父”。他一生著作颇丰,其中有关统计学方面的就有65种之多。1851年积极筹备国际统计学会组织,并任第一届国际统计会议主席。在此之后,先后被选为欧洲各国科学院的院士。他的最大贡献是将统计方法用于研究人类。他记录了苏格兰士兵的胸围,法国军队应征入伍者的身高,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项目,并发现这些数字与平均值偏离的变化方式与掷骰子或弹在靶心周围散布的方式相同。1835年他第一次记下了这一点。后来,他将1846年比利时人口普查的数字用于他的统计分析。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研究出来的许多法则,仍是现代人口统计工作的依据。他将结果制成图,画出各种测量值出现的频率,得到一条钟状曲线。(由于高斯经常使用这类曲线,所以人们常称这为高斯曲线。)于是,随机性闯入了人类王国。这又一次表明,支配着无生命宇宙的一些法则,也同样为生命(特别是包括人类在内)所遵守。从凯特勒的工作引出了“平均人”的概念,“人口统计”的思想也是由他的工作形成的,后者则决定了保险金额的大小。

拉普拉斯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了概率论的研究。拉普拉斯第一种关于概率论的表述发表于1774年。从1812年起,先后出过四版《概率的解析理论》,是他的代表作。书中,拉普拉斯最早系统地把数学分析方法运用到概率论研究中去,建立了严密的概率数学理论。该书不仅总结了他自己过去的研究,而且还总结了前一代学者研究概率论的成果,成为古典概率论的集大成者。

(2)推广了概率论在统计中的应用。由于拉普拉斯是通过结合天文学、物理学的研究来从事概率研究的,所以,他能相当自觉、相当明确地指出:概率论能在广泛范围中应用,能解决一系列的实际问题。他在实际推广中的成绩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人口统计、观察误差理论和概率论对于天文问题的应用。1809—1812年,他结合概率分布模型和中心极限思想来研究最小二乘法,首次为统计学中这项后来最常用的手段奠定了理论基础。

(3)明确了统计学的大数法则。拉普拉斯认为:“由于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为我们所不知或知道了也因为原因繁复而不能计算;发生原因又往往受偶然因素或无一定规律性因素所扰乱,以至事物发展发生的变化,只有进行长期大量观察,才能求得发展的真实规律。概率论则能研究此项发展改变原因所起作用的成分,并可指明成分多少。”这是他通过天文学上的研究后所得的体会。他发现在观察天体运动现象中,当次数足够多时,能使个体的特征趋于消失,而呈现出某种同一现象。他指出这其中一定存在着某些原因,而非出于偶然。

(4)进行了大样本推断的尝试。在统计发展史上,人口的推算问题,多少年来成为统计学家苦苦探索的难题。直到十九世纪初,拉普拉斯才用概率论的原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在理论上,1781年拉普拉斯在“论概率”一文中,建立了概率积分,为计算区间误差提供了有力手段。1781—1786年提出“拉普拉斯定理”(中心极限定理的一部分),初步建立了大样本推断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上,拉普拉斯于1786年写了一篇关于巴黎人口的出生、婚姻、死亡的文章,文中提出根据法国特定地方的出生率来推算全国人口的问题。他抽选了30个市县,进行深入调查,推算出全国总人口数。尽管其方法和结果还相当粗糙,但在统计发展史上,他利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思想方法,为后人开创了一条抽样调查的新路子。

另一位对概率论与统计学的结合研究上做出贡献的是德国大数学家高斯(CarlFriedrichGauss,1777—1855)。

高斯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最小二乘法。在学生时代,高斯就开始了最小二乘法的研究。1794年,他读了数学家兰勃特(J。H。Lambert,1728—1777)的作品,讨论如何运用平均数法,从观察值中确定线性关系中的二个系数。1795年,设想了以残差平方和为最小的情况下,求得估计值。1798年完成最小二乘法的整个思考结构,正式发表于1809年。

(2)发现高斯分布。调查、观察或测量中的误差,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一般是无法把握的。高斯以他丰富的天文观察和在1821—1825年间土地测量的经验,发现观察值x与真正值μ的误差变异,大量服从现代人们最熟悉的正态分布。他运用极大似然法及其他数学知识,推导出测量误差的概率分布公式。“误差分布曲线”这个术语就是高斯提出来的,后人为了纪念他,称这分布曲线为高斯分布曲线,也就是今天的正态分布曲线。高斯所发现的一般误差概率分布曲线以及据此来测定天文观察误差的方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应用上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正态分布又称高斯分布。德国的10马克纸币,以高斯为人像,人像左侧有一正态分布的密度表达式及其图形。高斯在数学上有诸多贡献,但在10马克的纸币中与他相随的,是正态分布,可见正态分布不只在统计上,在数学上亦很重要。不过高斯倒不是第一位提出此分布的人,法国数学家德莫佛(DeMoivre,1667—1754)早于他给出此分布。甚至一般认为丹尼尔·伯努利(DanielBernoulli,1700—1782)更早就发现了。有人称这种现象为误称定律(LawofMisnomer)。

正态分布之所以重要,原因很多,我们给出三个主要的原因:首先是正态分布在分析上较易处理。其次是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的图形为钟形曲线(bell-shapedcurve),再加上对称性,使得很适合当作不少总体的机率模式。钟形且具对称的分布不少,但通常不像正态分布,在分析上如此容易驾驭。第三是由于中心极限定理(tralLimitTheorem),使得在不太强的条件下,正态分布可当作不少大样本的近似分布。

德国的10马克纸币

2。社会统计学派

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兴起了社会统计学派。产生的背景:实现了统一的德国,为了发展资本主义、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市场,迫切需要掌握国内外大量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以揭示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于是在德国形成了社会统计学派。德国大学教授尼斯首创,主要代表人物有恩格尔和梅尔。研究方法:在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明确现象内部的联系和规律性。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在《比利时工人家庭的生活费》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恩格尔法则”,引申为“恩格尔系数”。该学派认为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现象,统计应当包括资料的搜集、整理,以及对其分析研究。

近代描述统计学形成期间大致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由于这种“描述”特色由一批原是研究生物进化的学者们提炼而成,因此历史上称他们为生物统计学派。生物统计学派的创始人是英国的高尔顿(F。Galton,1822—1911),主将是高尔顿的学生卡尔·皮尔逊(KarlPearson,1857—1936)。

高尔顿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初创生物统计学。为了研究人类智能的遗传问题,高尔顿仔细地阅读了三百多人的传记,以初步确定这些人中间多少人有亲属关系以及关系的大致密切程度,然后再从一组组知名人士中分别考察,以便从总体上来了解智力遗传的规律性。为了获得更多人的特性和能力的统计资料,高尔顿自1882年起开设“人体测量实验室”,在连续六年中,共测量了9337人的“身高、体重、阔度、呼吸力、拉力和压力、手击的速率、听力、视力、色觉及个人的其他资料”,他深入钻研那些资料中隐藏着的内在联系,最终得出“祖先遗传法则”。他努力探索那些能把大量数据加以描述与比较的方法和途径,引入了中位数、百分位数、四分位数、四分位差以及分布、相关、回归等重要的统计学概念与方法。1901年,高尔顿及其学生皮尔逊在为《生物计量学》(Biometrika)杂志所写的创刊词中,首次为他们所运用的统计方法论明确提出了“生物统计”(Biometry)一词。高尔顿解释道:“所谓生物统计学,是应用于生物学科中的现代统计方法”。从高尔顿及后续者的研究实践来看,他们把生物统计学看作为一种应用统计学,其研究范围,既用统计方法来研究生物科学中的问题,更主要的是发展在生物科学应用中的统计方法本身。

(2)关于变异。变异是进化论中的重要概念,高尔顿首次以统计方法加以处理,最终导致了英国生物统计学派的创立。1889年,高尔顿把总体的定量测定法引入遗传研究中。高尔顿通过总体测量发现,对动物或植物的每一个种别都可以决定一个平均类型。在一个种别中,所有个体都围绕着这个平均类型,并把它当作轴心向多方面变异。这就是他在《遗传的天赋》一书中提出的“平均数离差法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