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彩色的阅读教室内容简介 > 7 规则的内在运行(第4页)

7 规则的内在运行(第4页)

你以为,一个孩子长大的标志,不仅仅在于身高体重的增长,更有内在自我的强大,其鲜明的标志就是逐渐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对规则的理解、认同与遵从。

你当然也崇尚爱与自由。但是纵容的爱、随心所欲的自由,只会伤害到你正生活在一起的群体,所带来的后果必然是秩序的混乱,效率的低下,人心的浮躁,信心如多米诺骨牌一样迅即倒塌。

而成人(自然包括每一位家长和老师)要和孩子建立起言行的规范,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只会让孩子变得明智,学会克制谨慎地行事。

这也是文明的标志。

在课堂上,你和孩子们一起,努力建立起某些规范。这些规范,都是和你的孩子们一起商议制订出来的。也就是说,班级规范的生成,其实需要得到认同,因为它是基于当时的场景需要而诞生的。

例如,你们正在听写生字新词,一个词语报完,教室里总会有“写完了”、“写完了”的声音,此起彼伏,怎么制止都管不住。在这样的场景下,你们需要确立一个规范——用笔听写,嘴巴噤声。当大家一致认同这个规则以后,你就把它用粗一些的油性笔或者彩色笔写在一张A4大小的白纸上,郑重其事地贴在黑板上,这就成为你们共同约定并且必须遵守的新规则。

再如,听写结束,组长需要收集作业本检查听写情况,每到这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下位,有的是直接交本子,有的是借机做点别的事,教室内乱糟糟的一片,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们就要停下来,商议一个规则:交作业本时,只需组长下位,其他人不用下位。然后将新的规则写好,贴在上一个规则的下面。

还有,你讲故事给大家听,下面有的自己翻书看,有的会偷偷拿出玩具来玩,有的在做些其他的事,这时,一个新的规则可以诞生了——听故事时,要安静而专注。

几乎所有规则的建立都是在问题情境中及时产生的,而且它们都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不是假大空,而是真实而细致,好理解、好实施,且具有一定的共性,是大家都容易犯的错误。为了避免类似的错误再犯,就要将它形成明文规定,像法律条文那样呈现在大家面前。你很明确很坚定地告诉大家,规则一旦为大家所认同并且白纸黑字写出来以后,任何人都得遵从。如果违反的,就像开车闯了红灯一样,后果就是要接受适当的惩罚。

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措施,你并不是一时兴起或者空穴来风,你是受美国杰出教师克拉克的启发而在班上大力实施的,当然,你事先会跟其他学科老师做好沟通,让他们知道你的举措,争取达成共识,合力推进班级规则的建立。还有,你也需要家长的戮力合作,否则,学校里你精心打造的教育体系,孩子回到家里就轰然倒塌,这样的事情并不是没有发生,所谓“5+2=0”,正是诟病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一生两制,学校里的规则秩序好像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家庭无序的冲洗,很多孩子在家在校两个样,你却不能责怪他们很分裂,作为成年人,我们更应该躬身自问。

曾经有某个社区的网友问你:老师经常罚学生抄作业合不合适,罚抄作业算不算体罚?

你这样回答他:

体罚或者变相体罚,从身体到精神的伤害,都是不允许的,这是底线,任何一位老师或者其他成人,基于对孩子的人格的尊重,都是必须遵守的。

但是,我不反对惩罚教育。

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赏识教育固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但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可能不犯错,也就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个魔鬼,或者说,脑子里总会有两个小人儿打架,常有坏的小人赢了的时候。这时,只有肯定,没有否定性评价,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失去了规矩的自由和散漫,那是盲目而危险的。

作为一名教师,实施惩戒教育需要特别小心,我认为,至少要把握以下五点:

第一,要有个底线,那就是基于爱,基于对孩子的人格尊重,不可以轻易伤害孩子;

第二,要公平合理,既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也不是是非不分;

第三,尺度要把握好,小小惩戒即是,明晓是非即可,不纵容,也不武断,更不能离谱到一个字词一个句子抄写几十上百遍,这纯粹是情绪发泄下暴怒的产物,而不是基于对孩子身体的真实关切和对成长中必然犯错的理解和宽容;

第四,有改过即肯定,也就是否定要与肯定结合,罚要与赏同行;

第五,尽量不要在全班同学面前惩罚某个学生,奖要大张旗鼓,罚要悄悄进行。

常听说大学里有导师要求自己的研究生抄《诗经》抄《楚辞》,被罚者即便内心有一百个不情愿,但是,不可否认,这样的抄写对其一生的影响却不小。这虽是大学里发生的事情,可是对我们如何认识惩罚教育却很有借鉴意义。

很多人都在标榜和鼓吹教育的自由,好像他们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可是,对自由的理解总有偏差,你曾经有过这样一次经历。

那天你给桂林来访的老师们上了一堂读书会,孩子们极其活跃,完全失去了基本规范。

那是一节很扫兴的课。

那节课后,关于自由和规范,你跟孩子们进行了一次长谈。

在你看来,只是标榜爱与自由,反而会对孩子形成一种伤害。

自由不是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分场合,不顾及别人感受。

自由应该是心灵的舒展身体的拘谨思维的灵动行为的局限。没有身体对规范的服从,自由就成了散漫、毫无规矩的代名词。

这样的自由无论冠以何种名义,都不可取。

孩子需要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何种情形下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他还要知道,违反了会得到怎样的惩戒。

就像有一天下午你们在排练绘本剧时,你的女儿没有按照规定坐在相应的位置上,却去乱翻你的麦克风。你对她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惩罚,那就是让她站在一个大方格形的地板方块里,以这种方式暂时限制她的身体自由,两分钟以后才可以出来。她低着头,忍住不让眼泪流出来。她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要接受一定的惩罚,这样才不会在公共场合里为所欲为。

类似这样的绘本剧排练,因为是在一个大的空间里进行,你就趁机看出很多在课堂上、家庭里看不到的现象。小伙伴之间的接触增加以后,有多少孩子能接纳别人容忍别人并积极跟伙伴交流?有多少孩子能够根据角色和舞台需要安静候场及时登台表演专心听导演指导?当卸去作业和功课的静止训练之后,你看到的大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零零后一代。

很显然,这些孩子并不会与伙伴友好相处,男生之间追逐打闹,女生之间拉帮结派,你看不到温文尔雅,也看不到秀外慧中。

暴露出这样的问题也是好事,你可以更清楚地知道每个孩子的个性。孩子在家长心中,自然是最好最亲最可爱的,这样的舔犊情深你深有体会,可是,要想孩子得到更好地成长,就需要看到孩子在不同场域不同情境下与不同人相处的方方面面,再根据具体的情景去引导,去调节,不放任。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纵然自由,也要规范。

进入小学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还小,你们班的纪律似乎总是难以让人满意,因为活泼的男孩远远多于相对文静的女孩,总会有小孩子不自觉地做着这玩着那,很难形成良好的秩序,让你一度纠结,总觉得不是个滋味。

你需要在班级建立完整的规范体系,可是一直以来,你不想给予孩子太多太大的压力,总在顾虑会不会扼杀孩子的天性,让他们的童年失去太多的笑声与欢乐。加上开始的时候,你并不是导师,手不能伸得太长,所以,这事就一直耗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