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彩色的阅读教室内容简介 > 7 规则的内在运行(第3页)

7 规则的内在运行(第3页)

这些知识和能力,并不是在教室里就能学到的,口耳相传自有它的局限,言传身教,学以致用,立竿见影,才会产生直接有力的影响。

当教育的场域打开之后,教育的机会其实更多了。规则,并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它恰好就是在具体情境里诞生的,开放的场景,更能历练我们的规则意识。

这一点,大人们一定比我们更明白。

总有大人嫌我们太吵闹了,然后一个劲地指责我们,要我们“安静”、“安静”,好像这是一个多么美丽有魔力的字眼。可是,究竟什么时候安静,发出多大的声音才算安静?他告诉我们,和伙伴们在一起说话的时候,不让自己的声音干扰到别人,同时又要让人听得到你的声音,这都需要具体的界定。

平时我们都在说,响亮一点,大声一些,可是,这个度,不好把握,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那天他和朋友们聊天,无意中提到这个话题,他们告诉他,日本的教师对此会有很明确的说法,例如说,十分贝是多大的声音,二十分贝又是多大的声音,大家用耳朵真切地去感受之后,当老师提出现在需要多大分贝的声音时,就能立即明白,并且能够按照相应的要求去做。

受这个启发,回到班级,他带着我们开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

他在用不同的声音来提示我们,现在会是多少分贝,然后,他再用这个数量来要求我们,让我们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声音。

记得以前在一年级时,我们也有过类似的尝试,那时他会用遥控器虚张声势地来遥控我们,说来调节音量,增高,或者降低,或者静音。采用过一段时间,效果还不错。后来,也没有坚持用下去,就当作是一种即兴的课堂游戏了。

现在,他转用这种方式,效果还真不错,要求明确之后,执行起来就相对容易得多。

我们讨论了一下,大致将声音的大小分为这几类:

0。5~1分贝:耳语时发出的声音;

1~4分贝:两个人面对面对话时的声音;

4~8分贝:三四人讨论时说话的声音;

8~12分贝:课堂发言时的音量;

大于16分贝:噪音。

这样的分值划分并没有去查询相关的资料,从科学角度来说,这个数据是错误的。这是为了便于计算,他和我们之间的共同约定。按照这样的约定,我们知道自己的声音是否合适,然后通过多番演练,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都说如今的孩子最浮躁,几乎一刻都静不下来,心不静,事难为。

在这之前,我们是用分贝的大小来定义声音的高低,他总是告诉我们,在哪种环境下需要将音量控制到多大为宜,直到我们习惯,并渐渐懂得注意这些。

可是未必每一双耳朵都对声音敏感。

五官长在我们身上,可是我们却不会好好运用它们。

耳朵接收到信号大脑不能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眼睛、手脚或者身体其他部位,所以迟迟做不了正确及时的相应行动。

或者,耳朵根本就没有及时去接收信号。

他这时就会笑话说,莫非是我们的大脑司令部被敌人占领了?不再听从我们的指挥?

佛家说六根之中耳根最净。

可见,为了推进规则的执行,首先要从训练耳朵开始,让每个人都要学会去听——安静地听、专注地听、带着思考去听。

最初也是最好的法门,莫过于专注而持续地听一段故事。

那段时间里,他曾经用我们极喜欢的著名节目主持人新月姐姐讲的故事作为唤醒耳朵的媒介。

只要有时间,他就开始播放新月姐姐讲故事的光碟。

声音温婉轻柔,丰富而动听。

教室需要安静,需要每一双耳朵默默打开,每一颗心都能进入到故事里。姿势不做过分要求,你可以趴在桌子上,可以睁眼,或者闭眼。

只要你在听。

一直在听。

你的表情要有变化,可能会大笑,可能会受到惊吓,可能会显得担心,可能,只是微笑着陶醉的神情。

如此,你的耳朵才算完全接收了声音信号,身体也能相应做出反应。

他也在听。

他就坐在矮矮的讲台上,安静地听着故事。他知道,他的神情,我们会注意在眼中,如果他听着是焦躁不安的,我们的心里也搅起波澜。这个时候的教室,就像是水面上按葫芦,这边安顿好了,那边又冒出声音来。他不会这么做,他只是用目光轻柔地经过每一个座位,安静地端详着每一张面孔,我们立刻变得安宁起来。

故事的声音,像一股风舞动一片森林,又似一束光催开一朵蓓蕾,还像一滴颜料生动一幅画面。声音中的每一对耳朵,都在轻轻翕动。

规则不需要大声宣布,安静地聆听,耳朵会苏醒……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