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彩色的阅读教室摘抄 > 你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着阅读(第3页)

你一直在关注和研究着阅读(第3页)

有段时间,你们每个学期会有一个主题大单元活动,一学期就会围绕这个大主题安排一系列的读书活动。记得有个学期学校正在推进民俗文化节,孩子们的书包里多了很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你们的课堂上也会讲述这些神奇的故事。

那天,你们讲《荷花仙女》,讲到关键处,听到那些情节突变的地方,教室里屏息无声,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你的嘴巴,似乎那里原本藏有一个神奇的世界,故事就在那神奇的世界里发生,人物就在那神奇的国度里活动,你的嘴巴俨然成了一个民间故事的大舞台。

你们讲《牛郎织女》,太长讲不完,只好在风云突起前停下来,告知大家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孩子们急得哇哇直叫,却又无可奈何,课下总有几个小不点在身边蹭来蹭去的,要你把故事书直接给她看,孩子的好奇心完全被你点燃了,她太想知道故事后面的结局了。

对情节发展的好奇,对人物命运的关切,像一只有魔力的小手,挠得人心痒痒的。

不过别以为他们的耳朵里只留下有趣的情节,你让他们复述,“摇曳生姿”“六月二十四是荷花节”“一阵绿光闪过”“粉红色的衣裳”……这些词语,那些句子,还有故事中不起眼的细节,都会通过复述被他们再现出来。

讲述的时候,未必都解释,复述的时候又自以为是,这样就多了一些好玩的变动:讲到雨后一池荷花“摇曳生姿”,就有孩子说成“摇啊摇啊越摇越漂亮”;说到藕郎去玉泉山上挑水,把挑回来浇灌荷花的水说成挑回来做饭用的;“武士与龙”在他们那里就变成了“骑士与龙”……

这些神奇的故事,通过你的讲述,经过孩子的复述,安顿在一颗颗幼小的生命中。

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多听听人类小时候的那些故事。这就是口耳相传,这就是文化传承。

在家里,在课堂上,在孩子的童年里,如果缺失了这些讲述,变成只有作业,只有电视,只有玩具,那你将会看到一个异化的世界正在长成。精神萎缩,物质坚硬,文学的诗意**然无存。

回忆起你的童年。你的童年贫瘠,吃不饱穿不好书也很少,而长辈们讲述的那些神鬼妖狐的故事却成了最丰富的文学启蒙。如果在困窘的生活中再挖去这一块,你都不敢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怪模样。

作家迟子建在一次讲演中说:“所有的神话,在‘科学’的手术刀下,都经不起解剖。可是,仅仅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人难道不就成了一块蛋白了吗?”

那思想何在?情感何存?伦理道德梦想追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又如何解释?

“全球化、城市化的进程,在渐渐消解神话;大自然的退化,也在剥夺神话产生的土壤,我不敢想象,再过一个世纪,有多少神话会就此失传?我们这个时代,难道真的不需要神话了吗?人类因为对万事万物有悲悯的情怀,所以才一路走到今天,我想如果有一天神话绝迹了,人类就到了消亡的边缘。”

因为有着迟子建一样的忧心,所以你继续在课堂上给孩子讲述神奇。

识字四里有“坐井观天”一词,后面一课恰好就是这篇课文,于是读完词,又跑过去读课文。

这课内容倒是很简单,一会儿就读完了。

J同学起来给大家讲了另一个版本的“坐井观天”的故事。

说的是小鸟飞到井边,跟井底的青蛙说天有多大。

青蛙问比大象大吗?小鸟说比大象大;青蛙问比高山大吗?小鸟说比高山大;青蛙想不出天到底有多大。

这个故事跟课文明显不一样,情节更丰富,多了很多课文里没有的信息。相比较而言,简短的课文让你想起了压缩饼干。

我们的课文就像一块挤压又挤压的饼干,折叠又折叠的抹布,我们的眼睛只看到压缩变形的那一小块,看不到被隐瞒的更大的一块,全貌更让人惊叹。

我们在讨论这个话题时免不了嘲笑井底的青蛙,可是你要记住,其实我们看到的天也就不过井口那么大,这就是鲁迅在《少年闰土》里提到的那“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当然,你知道这个成语故事在后来衍生了很多种版本,课文是一种,J同学讲述的又是一种,还会有其他的版本,都源自于韩愈在《原道》里所说的:“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不是天小,是井口太小限制了我们的眼界,是我们的视线所及太小太小。

就像我们今天获取的信息,就像孩子今天所读的书。

一位朋友一直在跟着你做亲子阅读,今年孩子刚读一年级,她终于可以认真地去看一看孩子手中的教材,看完第一册语文课本,朋友很同情地告诉你说:“真是难为你了。”言下之意是,这样单薄乏味说教凶猛的课文怎么教啊?

她很清楚,这样的文章,相对于读过不少书的孩子来说,味同嚼蜡。

这就不怪我们的孩子。每次讲完一个故事,你让他们打开语文书来学词学句,教室里总是唉声叹气一片。

孩子年龄尚小,理解力能抵达哪个层面还真是需要当大人的好好关注。

是故,我们为孩子选择读些什么就要多一份小心。

求学的路上,总会遇见很多古怪的课文。有些是新鲜的面孔,有些却是你自己读书时代就存在着的“不老松”。那次,你们不知不觉学到了《植物妈妈有办法》,这当然是一篇很老旧的课文,一代传一代,直到今天的孩子还要接着学下去。

这是一首诗,读起来倒是朗朗上口,你先是结合生字词的识认,读熟课文,然后会写生字,最后就课文内容做些讨论。

你把话题设计为:“你会选谁做你的植物妈妈?”

每次课堂上,一个问题抛出来,一定会有勇敢的冲上前去。

可是,他们提供的仅仅是一个个简单的名词,诸如蒲公英、苍耳、豌豆,这都是不够的。

你需要他们展开思考,你需要他们陈述理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