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彩色的阅读教室读后感 > 4 闪烁生命光泽的彩色课堂(第2页)

4 闪烁生命光泽的彩色课堂(第2页)

一连串的追问让这群大孩子陷入沉思。没想到一本小小的图画书里,竟然可以生出这么多具有哲学意味的问题来,一本不需五分钟就能翻完的书,却可以带给大家五十分钟乃至更长久的回味与思考。下课之后,开始有人要借过去看,一手传一手,这本书就在班上流传开了。这种现象,在他来之前,是没有的,估计随着他离开,也不会再出现吧。没有孩子不爱听故事,哪怕他已经长得够大了,或者他感觉自己已经够大了,其实他还会保有一颗好奇的童心。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来说,他们躁动的心更需要安抚,不是吗?

他说,他曾经让这帮初中生说说自己对童话的看法,顺便检测一下自己任教初中语文以来致力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成效,他特意在班上组织了一次讨论——初中的孩子该不该阅读童话。

一共收到了33个回应,反对阅读童话的只有三个人,是三个学习习惯很不好的男生。其他三十个孩子都赞成阅读童话,并很高兴地指出自己从他在班上讲述故事以来得以重拾童年柔软内心。

他们说:

“你可曾记得小时候,痴痴地望着天空,等待着天国的仙女下凡,带你去欣赏美丽的花园?你可曾记得小的时候,期待一位资深的巫师,送给你法力无边的魔法棒,让自己变得神通广大?你可曾记得幻想自己,是落难公主,到平凡的家庭中来?……童话是永远住在心中的希望……因为人类永远期待美好,善良满溢的世界才有童话,童话是我们心底最真诚的呼唤,永远的陪伴。”——《童话,最简单的真理》

“也许我们能在童话里找到一点单纯的感觉,那在都市中漠然的神经,需要一点来自心灵深处梦幻岛上的安逸。”——《让心灵安逸片刻的方向》

“只有你读了童话,你才会有那童话般的遐想:王子和公主经过无数的困难,最后终于幸福地走在一起。这时你会露出一种纯真的微笑,就像一朵沐浴着阳光的正在绽开的花。”——《期待一份未被遗忘的纯真》

“在我沮丧的时候,一个我曾经以为失去了的东西,重新回到我身边那一刻,就如童话般的美好。”——《黑暗远方的光明》

“谁说童话是小孩读的,谁说童话是幼稚的,如果说是的那些人是教师,就不配站在讲台上,因为你还需修炼……”——《坐看童话》

“拥有童心的人永远活在童话中。因为在拥有童心的人眼中,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所以他们更容易得到幸福,更容易微笑。”——《童心读童话》

“新生儿刚从神界来,所以用超然的眼光看世界,待到渐渐长大,淡忘神界,亲近人间,超然的眼光就换成好奇的眼光了……童话是儿童的教父……阅读童话,喜欢童话的人,会在内心世界构建一个梦幻岛,在现实中的不满、憎恨、诅咒,在这里通通化为乌有,留下的只有纯真、善良、幸福……”——《儿童与童话》

“世界是彩色的,我承认。不过,少了童话,世界就少了一种色彩,就像吃薯条时少了番茄酱一样索然无味……”——《中学生应该读童话吗?》

“相信吧,童话可以带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童话可以让你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童话的世界并不是虚幻的,它真实地存在于我们心中,就像一阵风吹过我们的脸庞……没有童话的心是孤独的,没有童心的人是冰冷的,就像是从没得到过爱与温暖的孩子,在寂静的黑夜,找不到回家的路……没有童话的生命,像是没有鱼儿的水,空白一片……永远活在现实中,是孤独而疲惫的,往往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安慰,一股温暖,一个有着童话的家。童话,用最简单的情节,覆盖了最深长的哲理,当揭开那层纱,你就会发现,现实就是童话,童话也是现实。”——《童话,一个真实的梦》

“不管是什么年岁的人,都应去寻找一本合适自己看的童话……”——《心理上的童话故事》

“如果童话是梦,那么读它的人便是托住梦的那双手;如果说童话是雨,那么看它的人便是在雨中起舞的碧叶;如果说童话便是天堂,那么爱它的人便是在天堂中嬉戏的天使……童话是一块不规则的黑宝石,能从多个角度来观赏它,了解它,感受它……”——《与童话同行》

“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和成人心中的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有时甚至他们提出的问题我们都哑口无言,无法回答,这就是因为我们失去了童真,而童话却能使我们换一种眼光来看世界。所以当你闯进了童话,你就会发现另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看童话》

……

看着这些精妙的言论,你一定会讶异,对于童话如此诗意的描述,真的是出自一帮初中生之口吗?如果你看到他把手机里朋友发来的新曲《童话》放给大家听时全班专注的神情,如果你看到每次他讲故事时课堂上寂然无声的纯净,如果你看到每周到儿童阅读城时一个个都变得循规蹈矩的那些原本调皮的孩子,你就知道他们已经尝到了童话的滋味和阅读的甜头,他们注定会成为不一样的孩子——别致而灵动。也只有他们,才能在课堂上和他一起读图画书《月亮,生日快乐》,然后化身为故事里的月亮跟小熊打招呼吧。

我们都要经历这个时期,让家长们望而生畏的青春叛逆期,大家都会成长为自以为已经很成熟了的小大人,我们固然需要多阅读些成人文学的东西,可是由于我们阅世不深,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承受太多的挫折。所以,更需要一些温暖的阅读来陪伴、抚慰,这样更有力量去面对成人世界的更多不平和挫折。童话足以让我们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柔软祥和的精神家园,其柔韧的力量足以抵挡现实中的每一次冲击,而不致轻易垮下。

可见,不是我们不喜欢童话,哪怕你是初中的孩子,你也会愿意继续栖居在这个神奇的国度。而我们长时间栖身的教室,应该如彩虹般绚丽如童话般美好。

说他爱折腾毫不为过。除了给初中的学生讲故事,他更多的是为小学的班级讲故事。给一年级孩子讲《爱心树》时,因为扮演故事中的一棵树而被孩子们叫作“大树老师”;曾经在学校的报告厅里给整个五年级的孩子讲述《父与女》的感人故事,打动了很多人的心……

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自己也有很多故事。

每次外校有客人来参观,他总要被安排上一节公开课,给外地的客人公开他的文学课堂。

这是例行的规矩,也是固定的风景。

在一次公开课之后,他在教学日记里这样写着:

又是一次对外示范课,这次是带着二年级的孩子走进图画书《三只小猪的真实故事》。

孩子来了,坐下后,听着音乐,然后简单轻松地聊着,谈这支音乐的感受,有的说很温柔,有的说很温馨,有的说很平静……孩子们的状态慢慢上来了,也就可以开始了。

谈话从传统版本的《三只小猪》开始,他们很随意地聊着,喜欢这样的感觉,聊着故事的感觉,一种很放松很舒展的姿态:我的神情,孩子的神情;我的声音,孩子的声音;我的笑容,孩子的笑容。

这个经典的童话故事是以接龙的方式完成的,一个小小的故事,十多个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讲下去,很自然地流淌着,情绪就这样慢慢点燃了,心收束在一起,神聚拢在一起,感觉越来越好,就要这样。

故事讲完,我把话题一转,神秘兮兮地告诉孩子,他们听来的这个故事其实都是从一张报纸开始的,那就是《小猪日报》。说完,还把这张报纸展示给他们看,同时带着他们一起去察看狼的作案现场。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进入我创设的故事情境里。

接着我又把《大野狼日报》给他们看,告诉他们,故事还有另一种说法,怎么办?于是冲突激**着,矛盾开始了,我们,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进入了狼编织的故事中。

接着,我模拟大野狼的口气,讲着这个所谓的真实故事。随着讲述,随着翻页,还会让孩子们看着画面说说自己看到的东西,在分析画面的细节中,发现一些隐藏其中的秘密,例如高高垒起的汉堡里的兔子耳朵、老鼠的尾巴;例如蛋糕里的兔子耳朵;例如墙壁上狼奶奶的照片,有孩子说让她想起了《小红帽》里的那个狼外婆,我笑着应道“说不定小红帽就在她肚子里呢”;还有第二只小猪的窗户外那条高高翘起的狼尾巴……

故事说完,我们围绕“狼是不是被冤枉了”展开讨论,去寻求事情的“真相”。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没有出现鲜明的一边倒的迹象。这是一件好事,我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作深入的讨论,确保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能够得到充分的释放。自然,这也给我的引导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最突出的是,孩子们在左摇右摆,一会儿说狼是被冤枉的,他不是故意吃小猪的;一会儿说狼不该为了一杯糖吃掉三只小猪;一会儿说狼不吃素,他应该吃小猪的,一会儿说他该把小猪送到医院去,不该吃掉他;一会儿说小猪已经死了,不吃白不吃,一会儿说不该把喷嚏朝着房子打,害死了小猪应该抓起来……

“案情”也跟着陷入复杂的胶着状态。为了帮助大家识别狼的真面目,不至于被它误导,我接着抛出一个问题:到底是谁在说谎?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狼在说谎,因为他吃了小猪就不应该,就要坐牢。还有他的汉堡里、蛋糕里有很多的小动物,他平时肯定吃了很多的小兔小羊小猪,他肯定是在撒谎。我引导孩子一起来关注狼的外貌穿着,继续追问: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