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闪烁生命光泽的彩色课堂
课堂应该有生命的光泽。唯此,方能对得住一屋子里活泼泼的人。
求学路漫漫,从小学一年级开始,12年的光阴,绝大多数是在课堂上度过的。
可是,有谁在课堂上真正感动过?流泪过?痛苦过?大笑过?争辩过?沉思过?
我们在课堂上不是一个水瓶一堆容器,而是几十个火热的生命。
我们的课堂不是知识与头脑的对接,而是情感与情感的交互。
可是,有多少人在课堂上昏昏欲睡,有多少生命在课堂上消耗热情?
这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最残酷之处却是让你麻木到忘了它的残酷。
有人说,中国教育是推倒重来的教育,小学里学到的那一点东西初中老师全部推翻,初中辛苦学到的被高中推翻,高中学的东西到大学被推翻,大学学的东西到社会上一点都用不上。我们六岁开始走进校园,直到长大成人,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竟全都浪费在无情无趣又无味的课堂上,真是匪夷所思。
不过,他的课堂却全然不是这番景象。
那是一节文化阅读课,这是学校每周专门开设的课程,是希望我们在语文学习之外,尽可能多接触一些文学作品。
他照例给我们大声朗读。那次,他给我们读的是儿童文学作家冰波老师的《秋千,秋千》。或许是读的时间太长了的缘故吧,他边读边歇,边歇边读,就在这停停读读之中,很多孩子的眼睛红红的,包括平时上课最调皮的S。课堂一直沉浸在淡淡的忧郁中。
自由交流时间,L站了起来说:“老师,这个故事太感人了,我都要流泪了。”
“是的,孩子,你在用心听读。在课堂上,如果能让你流一次泪,那是一件幸福的事。要流泪的话,就让它流下来吧!”他能理解我们的感受。
S终于说话了:“我想对那些刚才没有认真听的孩子说,你们知道吗,你们已经错过了人生中一段最美好的时光!”
他是站起来说的,显得很激动。你要知道,能让班上最调皮的S听得这么专注,这么投入,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说得多好啊!孩子,你的这句话是这么多日子来我听到的最真诚、最感动的话,我会永远记住的!”
接下来,他给我们讲述他昨晚的震撼,他说读着冰波的童话,他已经被深深地打动了。他给我们描述《蓝鲸的眼睛》《窗下的树皮小屋》《红纱巾》《神秘的眼睛》《狮子和苹果树》《永远的萨克斯》对他的吸引,讲述国内某知名“80后”作家因为念念不忘儿时读过的《毒蜘蛛之死》,前不久特意再版了三款不同风格封面的版本……他告诉我们,一个个静止的方块字后面,是一句句轻声的叮咛,一声声亲切的絮语,它们无声无息地映入我们的眼睛,揉搓着、撞击着、**涤着我们的心!
这种感觉好奇妙,他会为它开怀大笑,也会为它泪流满面,还会为它一言不出,沉思良久……
他越说越激动,不断地问我们:你们理解这种感受吗?你们有过这种感受吗?这才是真正的读书啊!这才是享受读书啊!
我们被他这疯了一般的言说震住了。
“好好去读书吧,到那里去寻找真正的你、完整的你!”
下课前,他送给我们这样一句诗意的赠言。只有书痴般的老师才会这样叮咛复叮咛吧。
我在他门下读书五年,这样的情景时时发生,丝毫不觉意外,一个真性情的人,自然会教出一批真性情或者懂得真性情的孩子来吧。
其实,他曾经把这样的精彩播撒到了初中的语文课堂上。
初中的孩子,更需要思考和感动,但是他们似乎远离这些已经很久了。
我曾经听他说起过在八年级上的一节课,那时他兼任五年级和八年级的语文老师。除了给他们讲课文以外,他还可以做很多私活。比如说,应那些初中生的要求,他给他们讲古汉语的“死”字,从甲骨文讲到金文、小篆、秦隶、汉隶,知晓“死”字是怎么变迁的,了解“死”字的前生今世,告诉他们,古时候,不同身份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里面都有学问在。他们听得格外专注,可以想见,他们会多么喜欢。在这之前,他曾经讲过“行”和“生”字,那时就已经感受到了他们对此抱有浓厚的兴趣。从那以后,每天一字,几乎成为惯例。这个癖好一直延续到了我们这届学生身上,自从我们识字开始,他就不厌其烦地给我们写出某一个汉字的演变历程,让我们大开眼界,对认识汉字兴致勃勃,由此开始了一段我们称之为“超级变变变”的美好时光。
其后他又给他们读了一本图画书《第五个》。这是一本看起来极其简单的书,画面丰富,但是文字极少,平时都是给幼儿园的孩子读的,没想到,他会讲给一群初中生听,更没想到,这群初中生竟然会如此喜欢。在他读的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就参与进来了,因为情节和文字的简单与重复,他们很开心地笑着读下一页的文字,他和他们开始有了共振的感觉。读完以后,他开始追问:
“为什么后来要用‘独自进去’不像前面的那样说‘一个进去’?”
“当剩下小木人一个人的时候他为什么会流泪?他害怕什么?担心什么?”
“门里与门外其实是两个世界,一门之隔,那么近,又那么远。”
“门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当未来世界的大门就要向你打开的时候,一个人站在门外的你会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