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每一个孩子不一定要完美 > 第四章 构建角色铁三角练就中国好父母(第1页)

第四章 构建角色铁三角练就中国好父母(第1页)

第四章构建角色铁三角,练就中国好父母!

电视剧《虎妈猫爸》的播出,在广大父母之间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有点赞的,有批判的,有选边站的,也有纠结不定的。

强势的“虎妈”是“圈养”孩子的代表,为了孩子所谓的“成功”,试图严格控制孩子的一切;“猫爸”则是“放养”孩子的代表,为了孩子的快乐和幸福,甚至放养到有点溺爱、纵容的程度。

要“放养”还是“圈养”?怎么“放”怎么“圈”?这些真是令人头痛的问题。教育圈就是这样,各路专家、各种流派、各种理论、各种方法,“你方唱罢我登场”,有些还是“对台戏”,随时能让无数战战兢兢、“无证上岗”的父母疑惑不已。比如,前脚刚有人倡导父母要和孩子做朋友,后脚就有人跳出来告诉我们:绝对不能和孩子做朋友!

其实,细究起来,这些命题大多都是伪命题。原因很简单,文无定法、教无定势,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关于教育的问题也许表面类似,但其背景和场景都是不同的,教育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只有基本规律而已。教育也没有那么多的对错之分,有的只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所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做“虎妈”还是当“猫爸”,而在于什么时候要“虎”一点、什么时候要“猫”一点,怎么“虎”、怎么“猫”。真正的问题也不在于到底要“放养”还是“圈养”,而在于什么时候要放、什么时候要收,怎么放、怎么收。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是很善于“变脸”的,犹如川剧的变脸戏法,得学会在不同角色之间自如切换。你当然可以和孩子做朋友打成一片,也可以展现家长的爱与权威,还可以扮演教练的角色辅导孩子,只要是在合适的前提下即可。“朋友、家长、教练”,构建好了这个角色“铁三角”,你也能成为中国好父母。

一、平等尊重做“朋友”

先说说朋友这个角色。真正的朋友之间一般怎么相处?当然是平等尊重且界限明确,能彼此理解、换位思考,说得通俗点,就是能说到一起、玩到一起、吃到一起、做到一起,但也有各自的生活,偶尔可能也会吵到一起打到一起,但过后一定能相互认错彼此原谅。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有巨大“代沟”的。有些父母总觉得自己是聪明的成人,是威严的家长,是要“管”孩子的,他们不屑于也不乐意和孩子做朋友,所以他们在孩子面前总是高高在上,不肯弯腰、不肯低头、不肯多一点笑脸,更不会蹲下。一旦他们兴起,则会打着“我是为你好”的高尚旗号,随时越界,强势入侵孩子的人生。

一对夫妻带4岁的孩子去逛商场,小家伙一开始进去的时候还挺高兴有说有笑,逛了一会就开始不高兴了,问他怎么了也不回答。后来情况更加严重,他甚至哭闹着说要回家,使劲拽着爸爸裤子就是不肯再逛,闹得特别厉害。妈妈蹲下来问孩子:“宝贝,商场这么好玩,你怎么还不开心呢?”小家伙抽泣着断断续续回答:“妈妈骗我!只有脚!”妈妈一开始没听明白,后来放眼一看,可不是,从孩子的高度看过去,整个商场只有一对又一对的脚在那里挪来挪去!于是她示意爸爸把孩子抱起来骑到肩膀上,孩子这才破涕为笑。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就得先蹲下来,由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

一位妈妈发现12岁的女儿开始神神秘秘,老偷偷接电话发短信,抽屉也上了锁,由此极度怀疑女儿早恋。于是在女儿上学后,她径自撬开了女儿的抽屉,翻出了女儿的日记和几张语意朦胧的小纸条。晚上女儿放学回家,迎面而来的就是妈妈一顿暴风骤雨般的训斥:“我辛辛苦苦养你这么大,不是让你去谈恋爱的!是让你好好学习给我争口气的!你必须马上给我彻底断绝这个关系,否则,我就当没生过你这个女儿!”从此,原本阳光开朗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脸上再也看不到明媚的笑容,成绩也一落千丈。

但凡没法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都是因为“看不见”孩子。你看不见他的情绪,看不见他的需求,看不见他的兴趣和梦想……总之,你看不见他眼中的世界,更看不见他心中的世界。

那么,父母该如何和孩子做朋友呢?

有位父亲,每次带儿子坐电梯,出电梯前都会先按下楼层按钮1。一来二去,儿子小小年纪也养成了这个习惯,每次出电梯前都会先按下楼层按钮1。直到有一天,十岁多的儿子在又一次按下1之后,突然想起来要去问问爸爸。爸爸笑笑问他:“如果你在1楼,而我刚好按下了1,你觉得会怎样?”儿子恍然大悟,原来,爸爸之所以每次都按下1,是为了不让楼下的人等太久。

这样的父亲,他说出来的话、提出来的要求,孩子自然更容易听得进去。朋友是平等的,要让孩子早起,你就不能赖床,要让孩子爱学习,你就不能老抱着手机电脑。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是什么样的,无论好坏,孩子十有八九都是会学会的。

要想和孩子打成一片做成朋友,我这有几条忠告送上:

·读几本孩子爱读的书;

·了解几位孩子喜爱的明星;

·看几部孩子之间流行的动画片、影视剧;

·学几首孩子喜欢的歌曲;

·培养一两种和孩子一致的兴趣爱好;

·尝试几种孩子喜欢的食物。

如此一来,你就能轻轻松松和孩子说到一起、玩到一起、吃到一起、做到一起,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有什么心里话和小秘密之类,很自然地就会对你说出来。了解和理解孩子,是确保教育有效的良好开端。

二、恩威并济当“家长”

朋友这个角色固然重要,但只做朋友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时候,父母必须拿出家长的样子来。家长家长,一家之长,这个词里,既包含了长辈对孩子深深的爱,也包含着长辈的责任与威严。

如果说朋友之爱是一条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家长之爱则是一片汪洋涵括身心,饱含着更多的深情、更大的包容。想想看,我们的父母最关心的是我们的什么?我每次打电话回家,老爸老妈念叨我最多的,从来都不是让我好好工作努力赚钱,而是好好吃饭睡觉保重身体。这才是真正的关心与爱——他们关心的是我这个人本身,而不是钱财、身份、地位等那些我身上的附属品。每每这时,我都会在心底涌起浓浓的暖意,似乎又变成了小时候那个缩在老妈怀里、趴在老爸背上的自己,这是我一生最大的心理营养之源。

问问自己,我真的发自内心地关心自己的孩子吗?还是,我更关心的其实是他的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孩子每天放学回家,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很多家长的口头禅是:“上课认真听讲了没有?作业做完了没有?考试了没有?”你要知道,你这句话传递给孩子的信息就是:我关心的是你的学习、你的作业、你的成绩!唯独,却没有关心孩子本身!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不是学习的机器。下次孩子回家,请记得真诚地关心他:“今天开心吗?累不累?要不要休息一下?有没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

别忘了,再多的爱,也需要有温度的表达。如果你头也不抬地问孩子:“去哪儿呀?”孩子可能直接顶嘴:“你怎么什么都管呀!”如果你走到孩子身边,温和地看着他的眼睛:“你要去哪里能告诉我吗?我的意思是,我很担心,不知道你要去哪里,希望你出去玩时最好和我们说一声。”孩子一定不好意思拒绝。

问问自己,我真的发自内心地爱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他不够聪明、不够优秀、不够听话,甚至还时不时犯错、捣蛋、闯祸,我还会爱他吗?会不会觉得他丢了我的脸,甚至浪费了我的人生?就算全世界都唾弃他,我还能一如既往地爱他、温柔地拥他入怀,告诉他“至少还有爸爸妈妈”吗?

爱是家长这个角色的A面,威严则是这个角色的B面。那些呼吁父母“不要和孩子交朋友”的文章,其依据是:一个扑向火的孩子,父母要立刻拉开他,而不是耐心向他解释火的危险,让他自己选择要不要摸火。立刻拉开孩子当然没错,可是,当我们拉开孩子之后呢?难道不需要继续耐心地向他解释火的危险,帮助他从此学会自我保护吗?难道孩子以后每一次碰到火都要靠父母来拉开他?这显然是行不通的。

所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父母当然需要威严,这是父母作为监护人必须承担的责任,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规矩意识和原则意识,守住人生的底线。但,这显然并不足以成为反对父母和孩子交朋友的理由。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