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近代中华民族观念变迁的作用 > 5 中华民族的认知进展与标志词符进一步流通(第3页)

5 中华民族的认知进展与标志词符进一步流通(第3页)

[65]可参见黄兴涛:《“囻”字漫说》,《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1日。

[66]笔者此论最初作于2001年,此前似尚无人注意及此。现已有不少学者加以采纳,是否准确,尚待验证。

[67]《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1—303页。

[68]《李大钊文集》(上),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50页。

[69]值得注意的是,李大钊同清末留学日本、最早鼓吹中国各族为“一个民族”的恒钧、乌泽声、穆都哩、吴贯因等一样,都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毕业生。他们关于民族认知的某种共同取向,不知与该校的政治学认知传统有无关联。这一点尚需研究。

[70]如李大钊1915年《警告全国父老书》一文中就使用“国族”一词。1916年的《青春》一文中,更是多次使用“国族”一词。“吾之国家若民族”一类用法,则在1916年《〈晨钟〉之新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等文中可见。

[71]笔者曾见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神州学丛》所载原文,但正文部分已有缺页。《宗圣学报》转载此文内容虽完整,但误将《神州学丛》写为《神州丛报》,且未提作者。据笔者查考,该文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曾被《道德月刊》特别转载。其编者按云:“此篇乃前编者张素果先生所手录,忘载著者姓名。兹检搜旧稿,因其对吾国族性特别发明,学识超超,洞悉中西政教,高瞻远瞩,可以兴民行、增国光,振萎靡之风,破拘墟之见,得未曾有。故亟登载,以供研究。”(《道德月刊》第1卷第7期、第9期连载)。1943年,该文后又曾以同名为题重刊于《东方杂志》第39卷第19号,这次署名申悦庐。笔者同时参阅申悦庐的有关回忆文章,经核对后,认定申氏即为《中华民族特性论》一文作者无疑。后笔者得瞿骏所赠申悦庐先生的文集《行健室文存》(石门县立中学1943年印行,1948年重印),见其中收有《中华民族特性论》一文,亦能证之。文存中作者自注该文“民国六年三月作于日本东京,载《神州学丛》”。见《行健室文存》,石门县立中学1948年重印本,第6页。

[72]杨树达的文字,乃《申悦庐先生六十生日序》,作为《行健室文存》的“代序”收入书首。在《初版编辑后记》里,申悦庐自称:“近数年来,国人所阐扬之‘中国民族精神’,‘民族自信力’等,余二十年前所讲所写,皆颇近之。虽不免明日黄花,尚不无一顾之值,因编印之。”《行健室文存》,石门县立中学1948年重印本,第196页。

[73]《中华民族特性论》,《宗圣学报》1917年12月第2卷第8期。

[74]申悦庐后来长期任教于中学、大学,并从事历史研究。曾主修《石门县志》等,是最早对“李自成死于湖北九宫山说”提出质疑者之一。

[75]陶绪:《晚清民族主义思潮》,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4—215页。

[76]本章与后面的第三章,部分内容曾发表于邓正来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评论》(香港)2002年4月创刊号上,题为《民族自觉与符号认同:“中华民族”观念萌生与确立的历史考察》,全文4万余字。

[77]《旧金山华侨空前之大群众运动》《全美华侨一致为外交奋起》,《申报》1922年1月10日。

[78]赵澍:《养成民众的民族观念和把爱国作为最高道德的建设》,《民国日报》副刊《觉悟》民国十四年(1925)八月四日。

[79]《信阳市民大会情形》,《申报》1925年6月18日。

[80]有关国、共、青等政党早期“竞革”的历史,可见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6—101页)的第三章“革命”与“反革命”:三大政党的党际互动。

[81]类似的著作或译著,还有萧楚女编著的《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1926年),张蔼蕴著的《帝国主义之内幕》(1926年),经济研究会编的《反帝国主义概要》(1926年),胡南湖等著的《打倒帝国主义》(1927年),邓定人著的《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史略》(1927年),陈孺平翻译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政策的内幕和冲突》(1927年),吴其详著的《帝国主义与国际经济》(1929年),唐文蒨的《英帝国主义与中国》(1929年),张太白和钟灵秀分别翻译出版的《英国帝国主义的前途》(1929年)与《美帝国主义的前途》(1930年),童致桢编著的《帝国主义史》(1930年),等等,难以尽列。但很值得学界认真清理和整体研究一番。

[82]在这批有关著作中,最具有典型透视意义的当是董霖的《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一书,于右任题签,1930年由上海光明书局出版。由于拙著的结构关系,这里就不拟对其内容展开进行具体介绍和分析了。

[83]孙伯謇:《中华民族的现代性》,《前途》1933年第1卷第6号。稍早收入刘炳藜编《民族革命文选》(1933年1月上海前途书局初版)一书之中。

[84]隐青:《民族精神》,《东方杂志》第16卷第12号,1919年12月15日。

[85]蒋坚忍:《绪言》,《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联合书店1930年版,第3页。

[86]《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7—188页。

[87]《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87—188、392页。

[88]《〈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9页。

[89]李永伦:《试析孙中山民族平等的思想》,《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民族史专家翁独建先生认为:“从我国和世界上的民族关系来看,历史上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存在着两种情况和方式,一种是采取政治强制手段使一个民族合于另一个民族;一种是通过经济文化的作用使一个民族经过自然渐进的过程合于另一个民族”,“人们习惯地把前一种情况称为同化,把后一种情况称为融合”(翁独建:《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页)。这种认识,对我们把握孙中山以及民国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末社会上的民族“同化论”之性质和特点,尤其是它的复杂性,应当也有参考价值。

[90]《〈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9页。

[91]关于孙中山抨击“五族共和”和五色旗的言论,学界多有引述和讨论,参见松本真澄著,鲁忠慧译:《中国民族政策之研究——以清末至1945年的“民族论”为中心》,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90—94页。

[92]中国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2—123页。小野寺史郎已指出这一点。小野寺史郎著,俊宇译:《国旗、国歌、国庆:近代中国的国族主义与国家象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160页。

[93]《国旗释义》,《中国国民党周刊》第42号,1924年10月26日。

[94]有关民国改国旗、树立政治正当性及其相关意识形态内涵的解读,可参见曾任哈佛大学教授、现为牛津大学教授的汉学家沈艾娣(HeaHarrison)所著《塑造共和国民》(TheMakingoftheRepubli:PoliticaliesandSymbolsina,1911—1929,OxfordUyPress,2000)一书有关内容。她的另一部著作《制造国族:中国》(IheNation:don,Arnold,Co-publishedinNewYorkbyOxfordUyPressInc。,2001)也可参考。

[95]《〈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陈旭麓、郝盛潮主编:《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9页。

[96]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页。

[97]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等合编:《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页。

[98]《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19页。

[99]郑大华:《论晚年孙中山“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影响》,《民族研究》2014年第2期。

[100]金冲及:《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中国史学会编:《辛亥革命与20世纪的中国》(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15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