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读后感 > 3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第6页)

3 中学历史教科书里的中华民族书写(第6页)

[161]沈勇:《论汉奸》(上),《抗议》1939年第5期。

[162]大车:《谁是汉奸》,《新中国》1938年第1卷第2期。

[163]桑兵最近对此问题有深入研究,见其《辛亥前十年间“汉奸”指称的转义与泛用》,收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政治史研究室合编:《第七届晚清史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近代制度、思想与人物研究论文集》(下)。

[164]王柯:《“汉奸”:想象中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二十一世纪》2004年6月号。

[165]吴密:《“汉奸”考辩》,《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

[166]吴密:《“汉奸”考辩》,《清史研究》2010年第4期。

[167]《解散汉奸说》,《申报》1885年3月6日。美国学者沙培德等认为晚清的中国认同只是来源于所谓“礼仪政体”,“说到底,纵使清代中国拥有一种共享的文化意识,但它是否生成了一种民族认同仍是另一个问题”,断言“在19世纪最后一些年之前,(中国)难以找到对民族主义感觉(‘我是中国人,忠诚于中国’)的表达”(见沙培德著,高波译:《战争与革命交织的近代中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69—70页)。这样的说法,在西方中国研究学界很普遍,显然是过于僵化绝对了。

[168]《防奸续议》,《申报》1894年9月4日。

[169]长风:《汉奸新论》,《创进》1937年第1卷第2期。

[170]王柯:《“汉奸”:想象中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二十一世纪》2004年6月号。

[171]“蒙奸”和“回奸”等词,在中共文件中,大约出现在1936年前后。一开始并非特指蒙古族、回族中出卖国家和全中华民族利益的奸人,而是指称同国民党勾结并反共的少数民族高层人士。稍后两义并含。国共合作实行全面抗战后,则一度专指那些出卖国家和全民族利益的各所在少数民族中之奸人。抗战结束后的国共内战时期,又曾一度回到其最初之义。新中国成立后,一般流行使用的是其全面抗战时期的用法。同时,笔者曾见在国民党统治区,另有“蒙古汉奸”等词少量使用,如1933年。有关这方面的考证,笔者将另文发表。

[172]可见《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关于回民工作的指示》,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363页。另据吴密研究,“回奸”一词较早出现在咸丰朝的录副奏折中。咸丰九年十一月十四日,西宁办事大臣福济在奏折中多次用“回奸”一词来指称“交通野番重犯”的马尚碌(河州回族人)。参见吴密:《清代官书档案所见汉奸一词指称及其变化》,《历史档案》2010年第1期,注释37。但此后直到1936年,该词少有流传。

[174]《回回民族问题》,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05页。

[175]《回回民族问题》,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906页。

[176]《回回工作简要手册》,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338页。

[177]《中共北平市委关于回民工作的方针与任务的意见向华北局并中央的报告》,北京市档案馆、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北京市重要文献选编1948。12—1949》,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版,第362页。

[178]如较早提到“蒙奸”一词的《刘晓同志对蒙古工作的意见》中就有言:“要尽量宣传,具体的宣传日本的阴谋与其事实,要指出蒙奸的卖国,日本利用蒙奸与蒙奸卖国的事实,这样来教育群众。”《刘晓同志对蒙古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512页。

[179]可见《中共中央西满分局关于蒙古工作的总结及几项政策的规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等文件,中共中央统战部编:《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一九二一·七—一九四九·九)》,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069、1112页。

[180]王柯:《“汉奸”:想象中的单一民族国家话语》,《二十一世纪》2004年6月号。

[181]《日本侵略蒙古步骤》,《申报》1934年5月30日。

[182]参见《北战场的新局势(二)》,《申报》1938年8月9日;《绥远的现状》,《申报》1938年10月25日;《绥远的现状(二)》,《申报》1938年10月26日;《陵寝南移》,《申报》1939年6月19日等。本文收集整理有关“蒙奸”和“回奸”的资料,得益于李都的帮助,特此致谢。

[183]裳:《华奸》,《救国》1933年第4期。

[184]吴鉴:《零言碎语——短评三则》之二《“汉奸”应正名为“华奸”》,《志成月刊》1936年第6期。

[185]《一周间:日本侵华与抗战情报》,《青年向导》1936年第1卷第1期。

[186]刘冬梅:《对民国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二章“民族问题之阐释”,第76—81、89页。

[187]刘超:《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中心》,《安徽史学》2007年第5期。

[189]陈登原:《陈氏高中本国史》上册,世界书局1933年版,第28页。

[190]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编:《初级中学历史》第1册,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1946年版,第21页。

[191]孙正容编:《高中新本国史》上册,世界书局1947年版,第49页。

[192]刘冬梅:《对民国中学中国史教科书的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第二章“民族问题之阐释”,第82—90页。不无遗憾的是,该学位论文凡引教科书,多未注明具体页码。

[193]李清悚、蒋恭晟编:《初中本国史》第4册,大东书局1937年版,第118—119页。

[194]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编:《初级中学历史》第1册,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1946年版,第24—26页。

[195]教育部教科用书编辑委员会编:《初级中学历史》第1册,国定中小学教科书七家联合供应处1946年版,第26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