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halenLai,“WhythereisNotaBuddho-Dialogueina?”,Buddhist-Studies6(1986),pp。81-96;a-Dialogueina”,ReligiousIssuesandInterreligiousDialogue,editedbyCharlesWei-hsunFuandGerhardE。Spiegler(NewYreenwood,1989),pp。613-631。
[6]例如DaruiLong,“AhDialoguebetweentheeseBuddhistLeaderTaixuands”,Buddhist-Studies20(2000),pp。167-189是对太虚之于耶佛对话的研究。
[8]该文原刊于香港道风山基督教丛林发行的《道风》第2期,该丛林是由西教士艾香德博士所主持。
[9]望亭:《评刘道洋的〈基督教与释迦〉》,《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4页。
[10]何建明:《佛法观念的近代调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望亭:《评刘道洋的〈基督教与释迦〉》,《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4页。
[12]望亭:《评刘道洋的〈基督教与释迦〉》,《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4页。
[13]望亭:《评刘道洋的〈基督教与释迦〉》,《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4页。
[14]铁胆头陀:《令人齿冷的布教法》,《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页。
[15]有关艾香德的生平与思想,参见EricSharpe,KarlLudvigReichelt:Missionary,Sp;Pilgrim(HongKong:TaoFongShanEitre,1984)。
[16]铁胆头陀:《令人齿冷的布教法》,《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页。
[17]望亭:《评刘道洋的〈基督与释迦〉》,《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4—35页。
[18]转引自佛民:《敬谢〈介绍耶稣与佛教徒〉的苦意》,《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23—24页。以下所引均见该文,不再加注。
[19]佛民:《敬谢〈介绍耶稣与佛教徒〉的苦意》,《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24—25页。
[20]佛民:《敬谢〈介绍耶稣与佛教徒〉的苦意》,《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25页。
[21]佛民:《敬谢〈介绍耶稣与佛教徒〉的苦意》,《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25—26页。
[22]铁胆头陀:《令人齿冷的布教法》,《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页。
[23]转引自林洪兵:《道就是十字架》,施高路福音堂1934年版,第145页。
[24]林洪兵:《道就是十字架》,第118—133页。
[25]厌染:《一本书的纠正》,《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1—33页。
[27]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第32—33页。
[28]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第52页。
[29]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第52—53页。
[30]王治心:《基督徒之佛学研究》,第2—3页。
[31]永学:《对于天主教之批评》,《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10—12页。
[32]永学:《对于天主教之批评》,《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12页。
[33]永学:《对于天主教之批评》,《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13—15页。
[34]汉思·昆(HansKüng):《论基督徒》,杨德友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71页。
[35]汉思·昆(HansKüng):《论基督徒》,杨德友译,第190—191页。
[36]永学:《对于天主教之批评》,《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11页。
[37]永学:《对于天主教之批评》,《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15页。
[38]佛民:《敬谢〈介绍耶稣与佛教徒〉的苦意》,《人间觉半月刊》,第2卷第10期,1937年5月20日,第30—31页。
[39]参见王守常、钱文忠编:《人间关怀——20世纪中国佛教文化学术论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