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共和到底是什么意思 > 第一节 拥抱民国(第1页)

第一节 拥抱民国(第1页)

第一节拥抱民国

十一月十一日(1911年12月30日),朱峙三的家乡县署奉令筹备过新历年,“谓之阳历‘中华民国元年’。宣统辛亥总算终了,满清气数二百六十八年已灭亡矣”。如果所记不误,则在12月31日南京的各省代表会议决定改用阳历之前,湖北军政府已经做出了相同的决定。这与相关文献记载湖北军政府只是改用黄帝纪元,沿用阴历,附载西历为习用阳历之预备,在南京临时政府决定改用阳历后才随之改变的说法有些出入,湖北军政府应是最早依据阳历计算中华民国元年的新政权。当地的寒溪学堂为此扎彩新丽,元旦当天彩旗飘扬,“路人观者叹息,谓随洋人过年,行洋礼矣”。[7]

武昌起义前,朱峙三已经具有反清意识,并且参加过一些文字宣传工作,只是没有正式加入革命组织。起义前夕,朱峙三突发重病吐血,在病**捱过两天,就于起事次日逃回家乡避难,同时养病。经过数月将息,病体逐渐复元,见局势渐趋平静,便动了上省找事做的念头,为此托过一些同学的关系。转眼到了1月下旬,朱峙三眼看消息沉寂,而同学好友纷纷上省,“欲往省谋事。盖腊月年关,百债待还,不胜忧郁,守株待兔不是办法”。于是剪去发辫,戴上西式便帽,父亲又为其“卜牙牌课云上吉,可就事,无危险”。(269)1912年1月27日,朱峙三终于和已经去辫的好友一起动身出发,走在街上,县里的相识者看到两人均无辫,惊异骇甚。朱峙三的发蒙塾师仍然劝其勿往省,“予以谋生要紧拒之”。(270)

其时鄂省内陆航运,“自起义后,招商各大船往沪汉线者,均停班装兵,只有日、英轮船装客货往来如常,革命军尊重外交也”。朱峙三视为文明行为的同样情形,在郑孝胥和恽毓鼎看来则是表明革党不敢得罪外国的怯懦之举。与起义前相比,省城的“城郭犹是,但人民增多一二倍,长街行人拥挤不堪,与八月十五以前大异。新政府成立,谋事者不拘资格,商务又繁荣。噫!此真新气象耶”。(270)同样景观,不同的人感觉印象却是截然相反。

气象虽新,谋事却不容易。到处都是来省找事的学生,有的已经来了月余,四处请托,尤其是找同学任官职有权力者,仍然不得要领。朱峙三原来想谋一知事位置,实难得到,退而求其次,愿作各县书记官兼审判。因为外县官吏发薪水,而省中官吏仅各支20元,一律平等。如果从政实在不行,则只好在报馆将就。

这时的武昌流行语,见面问“在革”与否,“在革”系老同志,以前参加共进会者。以“满政”指清政府,“推倒”为倾覆之义,旧官吏为“满奴”或“官僚派”,还有“遭打击”、“讨论问题”等等新词汇。朱峙三因为“心中想做之事而未谋到,究竟不谋事回家欤?则又难与对人”。进退两难。谋不到事者,有的抱怨从前误信人言,“致今日与同学得志者不生关系”,有的懊悔“九月底未到省,失机会者甚”。因为连日访友毫无所获,朱峙三和一些境遇相同者已经萌生归意。(272)

恰在此时,朱峙三的同窗好友、早已“在革”、如今在民政部任职的张肖鹄为朱峙三谋到孝感、黄安两处书记官的位置。朱峙三权衡之下,选择同学任知事的黄安县。书记官须负责审案,原定必须法政学堂毕业生,后改为通融,各学堂毕业生兼用,知事、书记官资格颇宽。至于薪水有百串文,比在省城做政府及报馆事均为20元要好得多。而且省城位置变化大,往往一个职位半月即取消。另一位到处谋不到位置的熟人闻讯,随即前来求朱峙三带往黄安就一科员事(273)。

朱峙三求职,虽然不无谋生的小算盘,却不乏更新的大志向。临行前友人问以到任前须拜访同乡会,朱认为“国体俱变,现在何必先访士绅”。况且“又兼司法,到县后不能与士绅接近,致滋物议。满清州县衙门弊太大,冤屈小民不知多少,其作恶士绅、光棍讼师亦负大半责任。委札下后,予即到任,不拜在省黄安同学也”。(274)希望改变讼师、刁绅、劣监与县署丁役勾结作恶的积习,开创政治清明的局面。

其时湖北军政府仍然沿用清廷的札文体式,知事也监理司法,不过司法部已在筹备各县审判厅,一旦成立,知事和书记官即专理行政。朱峙三痛恨清朝衙门积弊,为司法所累者多,决心一一改革,“存吾二十年来善心耳”。(275)赴任前朱峙三回家探望,并到程师家,其师母“闻予近状甚喜,谓汝父从前恨张之洞,今日必感激张公培才,汝得有今日做官位置矣。可贺!可贺!”朱峙三一笑而已。(276)回乡期间,熟人前来请托谋事者甚多,债主们亦不催还本利。朱峙三和家人都视为苦尽甘来。

新历2月底,朱峙三抵任。黄安小县,县署官吏新旧参半,本地外籍均有,不少人是旅省同乡有势力者的亲戚。上任不久,朱峙三便开始清理旧卷、案例、批牍,择要阅之。因为书生初作官,且兼理民刑讼案,与知事平分责任,而各县一律禁止延请刑名幕友办理司法案件,署中无刑幕夫子,朱峙三一面向懂得公事的旧人请教,一面细心体察诉状、批判及旧卷,掌握旧日刑名的办法,遂即开始审案。黄安民风好讼,“而歇家尤恶,皆赖两造人久住城中,贪图伙食、旅费调解人多,原被告多因讼倾家者”。新知事履任,力除积弊。“因黄安旅省同乡有权势者,如张国恩、董必武、王书华诸人,主张拘讼棍,杜绝好讼之风。”每案一堂即结,不使拖累,乡民因省钱而感恩不浅,衙役、讼棍均恨无财可诈,无乡愚可欺。朱峙三的父亲临行前不断嘱咐他“令人民无讼乃良吏也”,朱峙三决心以公门为修行处,“清衙门积弊大,今为民国,不可使黄安有冤民也”。(285)

不过,朱峙三对于前清的事物并非不问青红皂白地一概排斥,“清例,公署人员、刑、钱幕友不与本地绅耆接谈也”。(294)他延续成例,拒绝士绅说官司,来访者凡涉及讼事,立即看茶送客,并且赞道:“此制度系前清例,甚好,可拒说官司者。”稍后黄安成立临时参议会,议员中有好几位的子侄与朱峙三同学,一般交谈无须回避,若是司法说情,则仍然婉拒。同时又赞赏北京政府通令停止刑讯为善政,(286)孙中山总统令开放疍户堕民、禁止贩卖猪仔、保护华侨,皆仁政也。(289)

前清时黄安因为有人吃讼,与官吏内外勾结,上下其手,“一案官吏拖延不理,往往有拖半年、一年以上,命案则拖至三年以上犹未结,真所谓讼累也”。(294)朱峙三和县知事于无端小事快刀斩乱麻地审结,命案则反复勘验。经过整顿清理,很快就消除积案。讼风渐息,老讼师无事可做。朱峙三虽然并非素习公事者,又是大病初愈,却丝毫不敢懈怠。他认为,“学问无他,顾在人为,若果振起精神,遇事研究,不因循,不畏难,无人而不得焉,何事不可为之”。(300)所以经常调阅研究民刑案卷。“予为审判官,办理司法小心万分,恐民有冤屈,损阴德也。从前恨衙门积弊深,况予住县城内,尤深悉我县衙门积习。今日司谳权在手,可以时时积善修行,凛遵父训,时时未忘修德。”(306)

汉口民军

司法进步不能仅仅取决于朱峙三个人的自觉作用,新政权在短期内还进行了制度性变革。4月中旬,黄安成立临时参议会。5月下旬,开始筹备司法独立事宜,“署右之典史署已照审判厅例,修补改造为高柜台式样”。(301)并将司法行政卷宗分别。6月,司法厅成立,黄安初级审检厅接管司法事务,县署的行政事务相应减少。7月,各县书记官制度确定改为秘书。根据内务、财政两司改定各县经费表,黄安为中县,知事薪俸240串,书记60串,职员伙食公算,每天160文,特别小县每月行政费800串以内。到11月初,朱峙三记道:“此半月司法有地检厅,行政事减少。立法事大,三权分立之基,基于此矣。”(325)在县政府的主持下,黄安还用了半年左右的时间于辖内各区筹备和实施了众议院选举事宜,并且加紧筹办正式上级下级自治局,限期20余日完成。

不过,朱峙三对于这样的变革似乎没有感到太多的欣喜,该县临时参议会举出的正副议长分别为前清的举人秀才,与地方各种势力盘根错节,尤其正议长为人糊涂,因为想要通过知事安插私人被拒,与知事结怨,在议会散布蜚语,并借故控告到省,力图排挤而去。而黄安绅商学各界则设法挽留,形成知事怕议会,议会怕地方各界与之为难的连环套。正如其父所谓“知事难做,各县绅权太重,卑劣者参入议会,贤者难安其位”。(322)一些官绅甚至摇身变成党派首领。由于议会的控告及在省同乡的倾轧,本来还想有所作为的知事自知位置难保,心灰意冷,甩手不干,一应政务均由朱峙三代理。县署职员的行事,再现前清衙门的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令朱峙三看得既生气且慨叹。而新设地检厅官员为法政学堂毕业初次做官的学生,不熟司法和人情世故,所批判每为士绅讽刺,拖延甚久,不能结案。于是朱峙三慨叹“司法独立,于人民添讼累而已”。(316-317)[8]

朱峙三因县知事被排挤去职,改换新人,又风闻文官法没有书记官一职,加之病体尚未彻底复元,公事劳顿,萌生去意。只是因为亲友们都不赞成其去政界谋学界的打算,才勉强维持。到了11月下旬,众议院初选投票结束。临近阳历新年,为了表示革新庆祝,朱峙三主张贴新联,并且亲自撰写两联:“正朔初颁,看五色旌旗,民国重增新气象。舆情上达,对双泉明镜,高深不似旧堂廉。”“数声啼鸟送春来,欣逢黍谷阳回,居陋廨芜斋,官吏廉如双鉴水。一国政纲随途转,窃愿邾城多士,趁棚中彪炳,文明高挹五云山。”(333)这既是朱峙三本人的心境写照,又是他对共和新时代的殷切期望。

朱峙三虽然倾向革命,赞成共和,却没有政治正确的偏见。他认为黄兴倡导的国民捐害人不浅,而彭楚藩烈士之父当街掌掴审检厅官员,为无理取闹,不识时务。省上发交该县旗人200名安置,也能适得其所,没有卖做婢女者。虽然大张旗鼓地过了新历年,可是旧历年关,百姓和职员仍照旧例,即由腊月十九至正月十九,县官封印,不理民刑案件。“旧俗二千余年,此不易改变者也。”(336)依据公布的大总统令,书记官大约改为科长,朱峙三已在谋求退路。延至民国二年8月,终于辞职而去。

在任期间,朱峙三自觉最可称道者还是司法。清代政治之恶,于司法黑幕体现最为突出,孙中山为此一再撰文揭露抨击,并且作为必须推翻漙统治的重要理据。朱峙三后来追记道:

安邑多土豪,俗好讼,地主视贫雇农为奴隶,稍不顺意,以一白禀遣报告送县署。知县准其案,责佃户或拘押以顺地主意。闻其习已二百余年矣。予到任后,与知事傅君力反此恶习。来诉者,当堂袒佃户,或轻罚。于报告则面斥而训之,命寄语地主勿欺贫户。阅月余,乡里大哗,而贫困者得所伸,多有感予断案公允者。予闻而心喜。嗣安邑知予以贫士青年为吏,家无恒产,恶富豪而故为矫枉者。私心更喜之。两月以后,遣报告送佃请惩者绝迹。(279)

此言多少有些后来的时代印记,当时主要还是从扫除旧制积弊的角度着眼,矫正民风好讼的恶习。

阳历1月1日,苏州公立第一中学毕业班的学生叶绍钧照常到校上课,有同学说中华民国已经改用阳历,“众未信,电话询民政长,果然。则今日元旦也,年假之期当于是数日前矣。以未及知,故未及放,而习惯上有所未便,故知之亦不即放年假。特元旦则必须假,遂放假”。叶绍钧的日记,从也这一天起改用阳历。[9]新年新国新气象,处置罪犯由杀头改为枪毙;剪发去辫者日多,学生家长也纷纷将辫子剪去;同学们为了与校长合影留别,不愿着虏廷服饰,决定改穿西装,没有的只好到处找亲友借;书肆出售孙中山总统的肖像,印制精美;一般人事事节省,易服与时尚者改穿皮鞋,旧式鞋业价格大跌;民国的第一个元宵,同学们集资庆祝,张灯结彩放炮,提灯游行,爆竹声中夹杂着“民国万岁”的欢呼。

该校监督袁希洛是同盟会会员,光复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的参事和江苏省代表,正忙于议定宪法,短期回校。他反对宪法赋予总统种种特权,以防同胞永远受无量之亏,又不赞成擅长文字的某君为内阁总理。考虑到“毕业后势难求学,不求学则必有所事事,方可免惰民之诮,更求免冻馁之忧”,该校几位同学联名写信给袁希洛谋职。(79)他们的想法是:“世界进化全赖工商,人生职业舍此莫属,我侪他日之职业,将于是选择矣。如云政治等界,为服务之事业,讵人生之至乐,并非可终身居者,于意殊无当焉。然吾侪实业专门之学曾未问津,虽求学之时日非缺,而求学之能力已殚,则得一正当之职业以立身而处世,且难乎其难矣,亦微可怜也。”(82)叶绍钧等人向南京政界谋职事,袁希洛颇不赞成,一则无位置,再则希望他们在地方任事,不行则小学教师亦可。

恰在彷徨之际,中国社会党苏州支部在留园召开成立大会,王伯祥、顾颉刚、叶绍钧等相约赴会,与会者有六七百之众,会上素抱社会主义的社会党首领江亢虎发表演说,讲述社会主义的起源、进行方法、各国社会党状况,认为社会主义可将宗教家所谓人生最完美幸福的理想天堂的极乐世界,实现于现实;主张破除世袭、遗产制度,消除贫富贵贱的阶级,提倡社会教育和工商实业,同胞的程度齐而经济裕,达到绝对平等自由。英国社会党最发达,而瑞士社会主义为模范,美、俄、法等国信奉者日多。至于东方,日本的社会主义难以发达,有待于中华,中国适合于社会主义。“其语详括简要,条理明晰,不愧为此主义之先觉者,而其演说才亦至可钦佩。”(80-81)随后,三人正式加入了中国社会党,苏州一地该党党员即达200余人。与顾颉刚相比,叶绍钧参与该党活动的热情较低,且对党人陈义过高,不能为一般劳动者所接受有所担忧,又对吸收党员过滥有所不满,不过他对社会主义则充满信心,认为社会主义唯我之力,可以发展于现世界,以至于消灭宗教。(90-91)

1月28日,该校举行毕业仪式,袁希洛演讲,谓“经营缔造弥困苦艰难,而一国中之操大势趋向之权者,实在中等社会人。君等由中学毕业入社会,自必进中等社会矣,可不勉之”。(88)叶绍钧等人面向现实,改求小学教师位置,经多方努力,终于得到言子庙初小教员之职。虽然志不在此,也可以作为一种历练。而且胡先生告以小学教育可由学生转移其家庭,并为其他家庭所仿效,“其责洵非轻浅也”。(94)

个人前途之外,叶绍钧继续关注时局,他坚决反对优待清室,认为“以君主而加于人之上,为不平等,故推翻之。而民国之中固人人平等,无或超出者也。清帝既逊位,则只居于齐民之列;既齐民矣,何以曰优待,优待即不平等也。岂以巨数金钱,作其甘心退之报酬乎?更进而言之,是谁之位而曰‘逊’?必待其逊,是已如受清廷之命令矣。故苟其见机而自去,则为至善;如不自去,则北伐军队在,令之肯去亦去,不肯去亦去。清帝之去易事也,最重要者其安固民生,巩斯民国耳”。(94-95)恰好这时社会党也对议和之事颇有意见,专门开会讨论,陈翼龙发言,指清帝逊位予以优待、袁世凯统辖北方等事,决非南京参议院中少数人可取决而实行之,“必待其逊位,是仿佛待命于清帝,而民国之建立皆清帝之主动矣。清帝既为君主,则即为民生之恶魔。试问有出巨资以优待恶魔者乎?况其资皆出之于民者也,试问民生果愿之乎?”既然南北相和,孙中山、袁世凯或第三人为大总统,“当合全国民之公意而定之”,不能即由袁世凯当然统辖北方。鉴于事关全体国民,提议派人到上海,联合国事纠正会,掌握实据,逐条驳斥,广泛宣传,“必至修正议和条件而止”。获得到场者的一致赞成。(96)[10]

叶绍钧认为,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虽然用心良苦,“而孰知南人之心有大不服袁世凯者乎?袁世凯挟清帝以为奇货,要求优待,要求厚礼,无非以示自己之威耳;今果堕其术中,又复莫之奈何,乃多方运动,使之任总统之职。以专制之魔王而任共和国之总统,吾不知其可也!如火如荼之革命,大雄无畏之革命家,竖自由旗,策国民军,血花飞舞,城市灰烬,乃其结果则为不三不四之和议,为袁世凯任大总统。呜呼!吾希望者已失望矣,奈何!更可恶者则为参政院,选举而可预先约通,则何必选举哉??此中人大半皆清廷政界走狗,今则改面易目,居然民国议员,可鄙!于此一思,令热心人长灰心之念”。(97)

2月18日,社会党举行党员大会,在上海办《社会日报》的刘铁民发表演说,“言袁世凯之必不能为吾民造福,而苟就今日之大势以遽已,则所谓共和非真共和,第二次革命在指顾间耳”。(98)语至痛切,与会者百余人皆鼓掌不止。该党议决反对袁世凯为总统的进行办法,分别致电袁世凯和黎元洪,一为直接表明反对之意,一为请设法挽救。叶绍钧认为发电肯定无效,“宜用激烈之手段,先致袁氏于死,再则运动军队及全国同胞以解散现今之参议院,更由全国人民公举议员以举定大总统”。如果参议院另举不适当者为总统,第二次革命仍然在所难免。(98-99)

社会党定期举办演讲会,讲题包括遗产归公、教育平等、融化种界等,形式生动活泼,内容理真而辞显,反应强烈,效果显著。可惜好景不长,不久,社会党苏州支部主任干事陈翼龙辞职,前往南京就友人所与位置,顾颉刚等人深切挽留,陈告以此行欲集巨款,访密友,结秘密团体,一旦成功,必常来苏州。(103)陈翼龙去后,苏州社会党虽然照样活动,只是会场上已无精彩可言。

就个人事业而言,拥抱民国的叶绍钧并不顺利,困于经济,他不能从事最心向往之的办报,初小教员的位置也受到解职旧教员的排斥。得知王伯祥家债台高筑,常常早出晚归,以避债主讨债,叶绍钧不禁悲人人快乐的黄金世界,只能悬诸理想。(117)自己的教书生涯也不轻松,辛苦,唯恐误人子弟。不过,这些刚刚进入社会的青年从革命变动中获益不少,社会主义之外,叶绍钧和顾颉刚等人常常谈论无政府主义、俭奢之心以及孔孟之道。叶绍钧觉得无政府主义无甚高妙之学说,尚俭与尚奢,随环境而变化。顾颉刚则指孔子之言为专制帝王之脚本,用以锢民奴心,以固帝制。孟子所谓王道、治民,与孔子相同。“夫同是人,何必受公之王道?同是人,何必受公之理治?视君王天子则若高出乎人类之中者,而其余同胞则悉处于被动之地位。若此学说有可尊之价值乎?且如为孔立庙,春秋祭祀,直是奴隶其心志,其害甚于迷信宗教矣。”(105)这番“蔑侮圣教”的小子狂言,可见其后来疑古,确有反对孔孟之道为帝制服务的渊源用心。

吴宓后来自称:“宓当时对革命事业,既未参加,且甚不赞成。至若陈君衍表兄(之硕)之奔赴南京,参加新政府,并非热心革命(其对革命及新政府,批评尤深刻),而因必须积极活动(时年二十五),为全家老幼谋生计也。”[11]虽然是当事人的自述,也有不尽不实之处。确切而言,吴宓虽然不愿意社会政治动**,却痛恨专制,而且随着革命爆发后政局的变化,越来越不满于清朝尤其是满人的所作所为。在经历了近一个月的惶恐、愤懑、焦虑和内心挣扎之后,他终于和同学一起南下上海,投奔在《民立报》临时兼职的父亲。

1912年1月22日,避居上海的吴宓到梵王渡的圣约翰学堂报名。其父与于右任等关系密切,在《民立报》寄宿,兼助校对。由于父亲的关系,吴宓常到《民立报》社,每日看《民立报》。其时蔡元培等人发起进德会,吴宓看过章程,觉得主张合于自己的宗旨,且实行不难,很想加入为乙部特别会员。虽然最终未能列名其中,还是愿意破除嗜好,养成习性。他在电车上见有华人脑后犹垂长辫者,同乘西人执其辫问道:“此物何名?其人答曰:此物中国名之曰辫发。西人笑曰:中国人素无是物,焉得有是名乎?其人下惭,迨车停即下,趋理发店剪去其辫。事亦足解颐也。”[12]

考取圣约翰后,三月开学,吴宓前往住校。该校虽然收费最贵、英文程度最高,吴宓开始还担心自己英文浅薄,力有不及。谁知各种科学并不完备,课程又多是学过的,相当浅薄。只有英文和世界史值得学习。管理则多舍本逐末,星期日亦不许外出,而每日必须祈祷,令人难堪。诸多不满之下,吴宓萌生回到清华复读的念头。只要清华重开,“则余等必弃此而归就彼矣”。(一,206)

由于怀有异心成见,吴宓眼中圣约翰的不好日益增多,如体操和记过的规则多不合理,学生动辄被司事记名报告监督记过,甚至一次有记十过、二十过者,而学生尚不知情。被记过者于每周六施罚禁闭,每过半小时,年幼者还受笞楚。“以余观于此校,殊不见佳,功课既如是,而管理尤无规则,惟严责以礼拜、体操二事,他则置而不问。寝室、讲堂任意唬呶纷扰,毫无顾忌。且每夕各室中,胡琴、二弦与戏曲之音以及笛箫等类诸处并作,而管理人则不措意,且若望其技之精者。惟积此种种之恶因,而此校之名誉则甲其群,而所出之学生英文颇深,吾实不知其何由而至是也。”(一,206)怨词之间,显然有中外教育理念与习惯差异的作用。

按照吴宓的描述,其在校一天的作息大致是:“每晨余不敢待至六点五十分,恐迟不及备,于是六点过后即起,往盥漱毕而整理床铺,旋即于七时赴操场体操。七时半,复由操场赴聚集所祈祷。八时,则由彼处赴食堂早餐。餐毕即上课,直至十二时复往午餐。餐毕又往上课。四时课毕,则又往体操。五时始毕。而六时半又往晚餐。八时,又往聚集所夜课。九时始归,急寝。九时半即熄灯矣。星期日虽无祈祷上课等事,然每日两次礼拜,合计至三小时之久。又道学课一小时,故惟礼拜六日下午尚觉空闲而已。”(一,207)于是吴宓发现“种种不适意之点,即同学相待情形,亦觉远不如清华,又遑论宏道耶?且此校风俗殊坏,学生之间有种种之界限:正馆卑视备馆,旧生侮辱新生,初来此者每觉有种种难受之事”。吴宓即被人戏称为“糊涂men”(吴宓学名吴曼陀,其姑丈醉中误写成吴陀曼)。加上同学都是南人,仅他一位北人,更形孤立,“觉此中设施,去取皆好恶与人殊”。(一,207-208)

听说该校入教则免交学费,吴宓开始打算无论如何应从备馆毕业,所以一度想入教。后来证实要入教一年半以后才能减费,且不能以此为由入教,只好作罢论。他参加了名为“扪虱谈虎社”的辩论会,为名誉赞成员,亦觉无趣。“余在此终日不读书,而殊觉忙碌过于清华时,祈祷也,体操也,以及其他事项,终日奔走,未能修学,未能读书,未能为诗文,而徒掷此至可贵之光阴。每一念及,殊深自疚。”(一,214)他甚至痛骂同学,认为北人强于南人。尤其厌恶教会学堂日复一日的祈祷功课。“吾不知西人号称文明,乃为此愚钝痴矇之举,而必使学生辈费其最有价值之光阴随作跪拜,是诚何心哉!”(一,243)进而慨叹国家教育不发达,不得不忍受种种束缚。

对于新生共和制度,吴宓似乎也不大满意,陕西光复后为会党所控制,野蛮暴虐,在他是一大恨事;丁义华演说提及改良风俗,国民进于道德,共和才有前途;而卜济舫的文章有学校断无共和之说,吴宓赞为今日之箴砭。遽改阳历造成一些困扰,吴宓也很有意见。因为清华迟迟没有重开的消息,吴宓还考虑改考天津唐山路矿学堂。恰在此时,清华即将重开的报道见诸报端,吴宓决心暑期后前往。

其实圣约翰的程度风气并非不佳,作文题目和辩论主题有迁都、女子参政、借款、平息兵变等时政内容,授课之文则有“吴烈士传赞及吴烈士遗诗”。只是吴宓抱有成见,诸事不顺心意。4月底,他写了诗词各一,抒发其对于时政和自己身世的感伤:

《摸鱼儿·暮春感怀寄仲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