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郭颖颐:《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雷颐译,17页,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这里“唯科学主义”即Stism的中译)。
[43]当时尚在美国读书并自称为此而参阅了四百多种书籍的罗家伦便发现,辩论双方对科学与玄学的理解都与当时的西方颇不相同。参见罗家伦:《科学与玄学》,215~220、381~384页。
[44]严搏非:《论“五四”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对科学的理解》,见林毓生等编:《五四:多元的反思》,198~214页,香港,三联书店,1989。
[46]胡适:《丁文江传》,75页。
[47]若对参战者做一社会史分析,便会发现以科学为专业者实不甚多;且不仅他们的言说常常未能体现其专业训练,他们在论战中的影响通常也不及那些非专业而谈“科学”者,详另文。
[48]丁文江即说:“要知道达尔文的学说,最好是看他自己的书。我不知道在中国批评他学说的人,有几个从头至尾看过[《物种起源》]这部名著的。”丁文江:《玄学与科学的讨论的余兴》,见《科学与人生观》,259页。
[49]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见《胡适论学近著》,496页,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横排新版。
[50]至少在左派看来,胡适在这一点上确有“历史”方面的失误,伍启元即说他是半对半错:“辩证法的唯心论没有错是玄学方法,但唯物辩证法是生物进化论成立以后的科学方法,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参见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72页。
[51]此诗由何遂示陈衍,黄濬录之,见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97~98页,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
[52]《胡适的日记》,1923年12月16日。
[53]张君劢:《人生观》;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见《科学与人生观》,35、51页。
[54]任叔永[鸿隽]:《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见《科学与人生观》,128~130页。
[55]罗家伦:《科学与玄学》,244页。
[56]本段与下段,参见张君劢:《人生观论战之回顾》,载《东方杂志》,8~10页。
[57]彭述之:《评胡适之的实验主义与改良主义》,原载《读书杂志》卷二,转引自伍启元:《中国新文化运动概观》,75页。
[58]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见《科学与人生观》,99~101、61、81、110页。
[59]张君劢:《科学之评价》,见《科学与人生观》,221~226页。
[60]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见《科学与人生观》,119页。劳干已指出张君劢在论战时缺乏“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样一种“哲学”应有的高远思虑,却去追逐“一战”后欧洲的时流(随着世局的演变,这一当时的“显学”终成西洋哲学的“旁枝”,愈发显出逐流者的低浅)。劳干:《记张君劢先生并述科学与人生观论战的影响》,载《传记文学》,29卷3期(1976年9月),82页。
[61]张君劢:《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见《科学与人生观》,106、110页。
[62]关于科学在19世纪欧洲的地位,参见RaymondWilliams,Keywords:AVocabularyofdSoewYork:OxfordUyPress,1976,pp。232~235;罗志田:《传教士与近代中西文化竞争》,载《历史研究》,1996年6期。
[64]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见《科学与人生观》,46页。
[65]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见《科学与人生观》,46页、53、51、57页。
[66]这是受英文著作的影响,法文对“科学”和“社会科学”便无英文那样明确的分界,参见Williams,Keywords,p。235。
[67]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九》,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9,影印。
[68]胡适:《丁文江传》,74页。
[69]吴稚晖:《箴洋八股化之理学》,见《科学与人生观》,310页;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见《史料论略及其他》,40~49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70]参见张东荪为梁启超《人生观与科学》所写的按语及其自著的《劳而无功——评丁在君先生口中的科学》,见《科学与人生观》,144~145、238页。胡适的另一学生辈追随者罗家伦与张氏观点相近,他公开指出“国内许多人认为科学方法就是那种‘整理国故’方法可以代表”,其实后者只是前者“很小的部分”,实不足“代表科学方法”。罗家伦:《科学与玄学》,243页。
[71]张东荪为孙伏园《玄学科学论战杂话》所写的按语,见《科学与人生观》,135页;胡适:《论国故学》,见《胡适文存》,卷二,286页,上海,亚东图书馆,1920。
[72]任叔永[鸿隽]:《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见《科学与人生观》,127页。
[73](蒋)百里:《赛先生与人类》,载《改造》,4卷5号(1922年1月),此为该册册首之《一得录》,无页。
[74]丁文江:《玄学与科学》,见《科学与人生观》,54~57页。
[75]许华茨:《思想史方面的论题:“五四”及其后》,见费正清编《剑桥中国史》,第12卷,494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76]梁启超:《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四十》,2页。
[77]参见罗志田:《西方的分裂:国际风云与五四前后中国思想的演变》,载《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3期。
[78]林宰平:《读丁在君先生的〈玄学与科学〉》,见《科学与人生观》,158~161、180页。
[79]Cf。ArthurN。WaldroWallofHistorytoMyth,Cambridge,Cambridge,England:CambridgeUyPress,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