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观后感 > 六余论 进一步认识五四的丰富性(第2页)

六余论 进一步认识五四的丰富性(第2页)

[16]本段与下段,蒋梦麟:《这是菌的生长呢还是笋的生长呢》,载《晨报·周年纪念增刊》,1919年12月1日,1版。

[17]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150页。

[18]蒋梦麟:《和平与教育》,载《教育杂志》11卷1期,6~7页(栏页)。

[19]蒋梦麟:《学潮后青年心理的态度及利导方法》,载《新教育》,2卷2期,115~116页(卷页)。

[20]在次年《新教育》“学潮回顾”专辑里唯一出自学生的文章中,罗家伦就提出学生应据性之所近有所“分工”,一些人不妨继续街头行动,另一些人则可转而侧重于“文化运动”。罗家伦:《一年来我们学生运动底成功失败和将来应取的方针》,载《新教育》,2卷5期(1920年1月),600~614页(卷页)。按这期《新教育》显然不是1月出版,罗氏明言其文撰写于当年5月1日。

[21]蒋梦麟:《这是菌的生长呢还是笋的生长呢》,载《晨报·周年纪念增刊》,1919年12月1日,1~2版。

[22]黄日葵:《中国危机与青年之责任》,载《救国日报》,1920年1月19日,2版;《致黄仲苏》,载《少年中国》,1卷12期(1920年6月15日),60页。

[23]《国民》杂志社的许德珩也在“个人的学识不足,修养不到,以后当拼命从此处下手”的心态下赴法国勤工俭学。在许氏所在的少年中国学会中,那时怀抱着“知识不足”感觉而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也不少。后来究竟是向学术发展还是走政治救国之路,终成为少年中国学会分裂的主要原因。参见王波:《少年中国学会的成立及前期活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8年硕士论文,许德珩语也转引自该文。

[24]朱希祖:《“五四运动”周年纪念感言》,载《新教育》,2卷5期,616页。

[25]本段与下段,蔡元培:《去年五月四日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载《新教育》,2卷5期,589~590页(卷页)。

[26]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1919年7月23日),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3),312~3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27]本段与下两段,朱希祖:《“五四运动”周年纪念感言》,载《新教育》,2卷5期,615~617页。

[28]这里所谓“科学”,其实是各学科学问的简称,既不是时人口中的“赛先生”,也不是我们今天区别于“文科”的那个“科学”。后文中好几处也是这个意思,不再出注。

[29]穆藕初:《实业界对于学生之希望》,载《新教育》,2卷5期,618~619页。

[30]陶孟和:《评学生运动》,载《新教育》,2卷5期,600页(卷页)。

[31]本段与下段,蒋梦麟、胡适:《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载《新教育》,2卷5期,592~597页(卷页)。此文也发表在同年5月4日的《晨报副刊》上。

[32]梅光迪致胡适,1920年3月2日,见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3册,473~474页。

[33]蒋梦麟:《和平与教育》,载《教育杂志》,11卷1期,5页(栏页)。

[34]鲁迅:《致宋崇义》(1920年5月4日),见《鲁迅全集》,第十一卷,369~370页。

[35]陈独秀致胡适,1920年5月11日,未发表手迹,见《中国嘉德2009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2009年5月。

[36]蒋梦麟讲,陈政记:《总务长开学演说词》,载《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9月16日,2版。

[37]黄炎培:《“五四”纪念日敬告青年》,载《新教育》,2卷5期,591~592页(卷页)。

[38]在下文引用的蔡氏1920年的多次演讲中,几乎都提到了这一社会服务的限度。

[39]蒋梦麟、胡适:《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载《新教育》,2卷5期,592~593页(卷页)。

[40]黄日葵:《中国危机与青年之责任》,载《救国日报》,1920年1月19日,2版。

[41]唯一的解脱只有一个历时性的可能,即现状尚可维持,而学生还有时间提高自己,以为最后的解决进行预备。详后。

[42]说老师们的言论显得谦恭更多基于历时性的比较,在当时的语境里,这样的言论至少已被相当一部分学生视为“冒犯”。胡适等关于“学生运动破产”的言论曾引起很多年轻人的激烈反弹,此不赘述。

[43]蔡元培:《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自治会演说词》(1920年10月),见《蔡元培全集》(3),465页。

[44]参见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237~239页,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5]陶履恭特别将学生运动与大约同时北京教职员的“索薪”运动相比较:“教职员因为受经济的压迫,发生了面包问题。因为面包问题,遂致不信任教育当局。教职员的运动,是经济的、职业的。学生的运动,是爱国的、社会的、政治的。”陶孟和:《评学生运动》,载《新教育》,2卷5期,599页(卷页)。他虽然表示对两者不作评价,其实老师不如学生的意思相当清楚。

[46]蔡元培:《在北大话别会演说词》(魏建功笔记),载《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10月23日,3版。

[47]蔡元培:《北大第二十三年开学日演说词》(1920年9月),见《蔡元培全集》(3),443~444页。

[48]蔡元培:《在北大话别会演说词》,载《北京大学日刊》,1920年10月23日,3版。

[49]本段与以下数段,参见蔡元培:《对于师范生的希望》,见《蔡元培全集》(3),336页;《对于学生的希望》(1920年秋),见《蔡元培全集》(4),37~4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蔡元培讲、何元培记:《中学的科学》,《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11日,9版;蔡元培讲、鼾僧笔记:《学生的责任和快乐》,载《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19日,9版。都是他当时在湖南各学校的演讲。

[50]沈昌:《我十年来的学生生活》,载《学生杂志》,10卷1号(1923年1月),5页(文页)。沈昌时为东南大学学生。

[51]蔡元培:《“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纪念》(1922年5月4日),见《蔡元培全集》(4),196页。

[52]蔡元培:《〈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年会日刊〉发刊词》(1922年7月),见《蔡元培全集》(4),219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