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观后感 > 六余论 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第3页)

六余论 五四比我们认知的更丰富(第3页)

[68]直到1923年7月,作为中共领导的陈独秀还以为,“适之所信的实验主义和我们所信的唯物史观,自然大有不同之点,而在扫**封建宗法思想的革命战线上,实有联合之必要”。陈独秀:《思想革命上的联合战线》(1923年7月1日),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3卷,102页。

[69]陈独秀:《随感录·反抗舆论的勇气》(1921年6月),载《新青年》,9卷2号(1921年6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381页。

[70]《胡适日记全编》,1921年7月7日、7月8日,第3册,362、364~365页。

[71]参见王汎森:《“烦闷”的本质是什么——“主义”与近代私人领域的政治化》,载《思想史》(台北),待刊。

[72]汪原放:《回忆亚东图书馆》,54页。

[73]《周作人日记》,1920年5月11日,中册,123页;《胡适日记全编》,1920年5月11日,第3册,170页。

[74]陈独秀:《致胡适》(约1917年1月),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6页。

[75]陈独秀:《致程演生》(1920年6月15日、6月17日),见沈寂辑注:《陈独秀遗简(二)》,载《安徽史学》,1985年3期,71~72页;陈独秀:《致程演生》(1920年8月2日)、陈独秀:《致王星拱、程演生》(1920年8月7日),见沈寂辑注:《陈独秀遗简(三)》,载《安徽史学》,1985年6期,均71页。

[76]陈独秀:《致胡适(残)》(1920年8月2日),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07页。

[77]宣言全文见李大钊研究会编:《李大钊文集》,第5册,337~33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8]陈独秀:《谈政治》,载《新青年》,8卷1号(1920年9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249~250页。

[79]陈独秀致胡适等,1921年1月9日,新出书信。

[80]陈独秀:《随感录·中国式的无政府主义》,载《新青年》,9卷1号(1921年5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376页。

[81]《胡适日记全编》,1921年6月18日、8月5日,第3册,325、414~417页。

[82]傅斯年:《陈独秀案》(1932年),载《独立评论》,第24号,3、5页。

[83]8卷5号是在上海的陈望道开始负责《新青年》的编辑工作,他在1921年1月15日致信(明信片)胡适说:“来函敬悉。大作已载在《新青年》八卷五号了。《新青年》内容问题,我不愿意多说话,因为八卷四号以前,我纯粹是一个读者;五卷[号]以后,我也只依照多数意思进行。”陈望道:《致胡适》(1921年1月15日),见《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第35册,419页。

[84]陈独秀:《致李大钊、胡适等》(1920年12月初),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16页。

[85]陈独秀:《致胡适、高一涵》(1920年12月16日),见《陈独秀书信集》,292~293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86]如钱玄同于12月16日致信周作人:“我现在对于陈望道编辑《新青年》,要看他编辑的出了一期,再定撰文与否。如他不将他人底稿改用彼等——‘哪’‘佢’……字样,那就不说什么;否则简直非提出抗议不可了。”见《钱玄同文集》,第6卷,41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87]陶孟和:《致胡适》(1920年12月14日),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16页。

[88]胡适:《答陈独秀》(约1920年年底),见《陈独秀书信集》,293~294页。按胡适覆信时尚未收到周树人、周作人的回应,随后鲁迅代表二人说,周作人以为“照第二个办法最好”。他自己则以为三个都可以。但如北京同人一定要办,仍以“第二个办法更为顺当”,却不必“发表新宣言说明不谈政治”。鲁迅:《致胡适》(1921年1月3日),见《鲁迅全集》,第十一卷,371页。则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表示了赞同胡适的提议。

[89]胡适:《致陈独秀(稿)》(1921年年初),见《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119~120页。

[90]沈雁冰:《客座杂忆——〈新青年〉谈政治之前后》,见《茅盾全集》,第12卷,96页。

[91]张东荪:《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载《时事新报》,1920年11月6日,2张1版;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载《新青年》,8卷4号(1920年12月)、《社会主义批评》,载《新青年》,9卷3号(1921年7月),见《陈独秀著作选编》,第2卷,303~310、338~350页。

[92]钱玄同致胡适,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新出书信。

[93]钱玄同:《致鲁迅、周作人》(1921年1月11日),见《钱玄同文集》,第6卷,14~16页。实际上,胡适不久即卷入“好人政府”的活动,尽管仍与研究系竞争(参见罗志田:《再造文明的尝试:胡适传》,206~214页)。钱玄同的政治眼光,显然不如陈独秀。

[94]李大钊:《致胡适》(1921年1月18日),见《李大钊文集》,第5册,299页。

[95]李大钊致胡适,1920年年底至1921年年初,新出书信。

[96]李大钊:《致钱玄同》(1921年1月上旬)、钱玄同:《致鲁迅、周作人》(1921年1月11日),见《钱玄同文集》,第6卷,14~16页。

[97]《钱玄同日记》,1921年1月18日、1月19日,第4册,1930、1931页。

[98]胡适:《致李大钊等》(1921年1月22日),见《胡适全集》(23),290~292页。

[99]各收信人对胡适原信的“表决”意见,1921年1月22~26日,见《胡适全集》(23),292~293页。

[100]陈独秀:《致胡适》(1921年2月15日),见《陈独秀书信集》,308~309页。

[101]陈独秀:《致鲁迅、周作人》(1921年2月15日),见《陈独秀书信集》,309页。

[102]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见《鲁迅全集》,第六卷,245页。

[103]鲁迅:《致胡适》(1921年1月3日),见《鲁迅全集》,第十一卷,371页。

[104]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1935年9月),见《胡适全集》(12),274~276页。

[105]陈独秀致周作人,1920年8月13日,见周作人:《实庵的尺牍》,见钟叔河编订:《周作人散文全集》,第9卷,611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06]鲁迅:《致胡适》(1921年1月3日),见《鲁迅全集》,第十一卷,371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