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观后感 >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第2页)

三新文学作品的实际读者(第2页)

[17]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26~27页。

[18]周作人对胡适白话文学主张的批驳,当然不完全是就文学主张而论,大约与新文化人中“英美派”与“留日派”的内斗,具体说就是周氏兄弟和陈源的争战相关。此事已为多人讨论,此不赘。

[19]本段及下两段,参见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国语文学谈》,121~128页,上海,中华书局,1936。

[20]这里说到徐志摩,提示了周作人不满的出处,显然是在继续与所谓“东吉祥胡同”诸人战。不过胡、徐二位恰都是“英美派”中与他关系较佳者,所以也的确是有点“不得已”。

[21]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18、55~56页,长沙,岳麓书社,1989。

[22]本段及以下两段,参见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国语改造的意见》,107~115页。

[23]周作人:《艺术与生活·国语文学谈》,123~124页。

[24]《胡适日记》,1916年7月22日、30日,第2册,440、450页。

[25]林纾:《致蔡元培函》,见高平叔编:《蔡元培全集》(3),274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

[26]鲁迅:《致徐炳昶》(1925年3月29日),见《鲁迅全集》,第三卷,24~25页。

[27]汤茂如:《平民教育运动之使命》,载《晨报副刊》,1927年1月25日,10~11页。

[28]朱维之:《最近中国文学之变迁》,载《青年进步》,117期(1928年11月),36页。

[29]如许德珩就曾主张“把旧时读死书的书呆子从字纸篓里拖出来,放到民族自救的熔炉里去”。许德珩:《“五四运动”的回忆与感念》,载《世界学生》,1卷5期(1942年5月),9~10页。

[30]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张世禄译,84页,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1]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1922年3月),见《胡适全集》(10),43~44页。

[32]朱维之:《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载《青年进步》,100期(1927年2月),209页。

[33]梁启超:《新民说》,见《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3页。

[34]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1918年4月),见《胡适全集》(1),52~68页。

[35]朱经农致胡适(1918年6月),收入《答朱经农》,见《胡适全集》(1),80页。

[36]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49~50页。

[37]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164页。

[38]PerryLink,MandarinDudButterflies:PopularUrbanFiEarlyTweurya,BerkeleyandLosAngeles,1980。

[39]鲁迅:《写在〈坟〉后面》(1926年),见《鲁迅全集》(1),285页。

[40]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25页。

[41]关于边缘读书人社群及其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参见罗志田:《近代中国社会权势的转移:知识分子的边缘化与边缘知识分子的兴起》,见《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修订版)》,109~153页,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2]胡适:《归国杂感》,载《新青年》,4卷1号(1918年1月),26页。

[43]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导言》(1935年9月),见《胡适全集》(12),271页。

[44]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166、163页。

[45]邓广铭:《我与胡适》,见耿云志主编:《胡适研究丛刊》,第1辑,21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6]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137、154、166页。注意胡适所说的“最重要”是数个并列,而不是通常的唯一之“最”。

[47]胡适:《四十自述》(1931—1932年),见《胡适全集》(18),71页。

[48]胡颂平编:《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23、240、66页,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3;唐德刚:《胡适杂忆》,70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