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道出于二过渡时代的新旧之争观后感 > 四余波(第2页)

四余波(第2页)

[24]叶德辉:《郋园书札·明教》,见长沙中国古书刊印社1935年《郋园全书》汇印本,页39A~43B。

[25]本段与下段,参见叶德辉:《郋园书札·答人书》,页22A~B。

[26]叶德辉:《郋园书札·与石醉六书》,页3A。

[27]叶德辉:《郋园书札·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页7A。

[28]叶德辉:《郋园书札·与俞恪士书》,页32A~B。

[29]“中研院”近史所编:《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第4册,2503~2507页,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60。按叶于此事的卷入程度现存湖南矿务档案不详。张朋园据此称叶“更进而与奥商订约开采锑矿”(参见张明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130页),不知是否有进一步的依据。

[30]熊希龄:《奏为湖南劣绅把持新旧攻击恐酿事变摺》,1906年6月,见周秋光编:《熊希龄集》,上册,131页,长沙,湖南出版社,1997。

[31]参见罗志田:《科举制的废除与四民社会的解体——一个内地乡绅眼中的近代社会变迁》,载《清华学报》,新25卷4期(1995年12月)。

[32]王先谦:《与陈子元观察》,见《虚受堂书札》卷一,页29A~30A;《郋园学行记》,130页。

[33]叶德辉:《浮湘集·壬戌感逝诗》,见1935年《郋园全书》汇印本,页4B~11A。

[34]《郋园学行记》,144页;陈鼎事参见孔祥吉:《晚清知识分子的悲剧——从陈鼎和他的〈校邠庐抗议别论〉谈起》,载《历史研究》,1996年6期。

[35]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36]《宾凤阳等来书》、《湘绅公呈》,见《虚受堂书札》卷一,页53B、54B~55B。

[37]王先谦:《复吴生学兢》,见《虚受堂书札》卷一,页36A~B。

[38]王先谦:《复某君》、《与吴筱轩军门》,见《虚受堂书札》卷一,页9A、25A~B。

[39]叶德辉:《郋园书札·与俞恪士书》,页30A。皮锡瑞于几乎同时有同感,他注意到朝廷举措“似有维新之机,将来必有效验,特患迟耳。若十年前能如此,局面断不致坏到此等田地!”(《师伏堂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日)新旧两派的感触竟如此一致。

[40]王先谦:《科举论下》、《工商论》,见《虚受堂文集》卷一,页5A~B、10A。

[41]王先谦:《复毕永年》、《复某君》,见《虚受堂书札》卷一,页34A~B、8B、11A~B。

[42]叶德辉:《郋园书札·与段伯猷书、与皮鹿门书》,页25A、12A。

[43]叶德辉致熊希龄,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一日,载《湘报》,第112号,页447B。

[44]熊希龄致陈宝箴,光绪二十四年五月,王先谦致熊希龄,光绪二十三年八月十日,均载《湘报》,第112号,页446A~B、447B。

[45]王先谦:《复吴生学兢》,见《虚受堂书札》卷一,页36B~37A。

[46]叶德辉:《郋园书札·答皮孝廉书及所附皮锡瑞来书》,页15A。

[47]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一日。

[48]两奏均转引自张朋园:《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195页。

[49]Lewis,“TheHueandtheReformMovement,”pp。35,42。此观念在其专著ProloguetotheeseRevolutioransformationofIdealsandInstitutionsinHunanProvince,1891-19e,Mass。:HarvardUyPress,1976)中有进一步的阐述。

[50]汤志钧:《戊戌变法史》,305页。

[51]李肖聃:《湘学略》,201页。

[52]杨念群:《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第8章,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

[53]熊希龄致陈宝箴,光绪二十四年五月,载《湘报》,第112号,页446B。

[54]邝兆江:《湖南新旧党争浅论并简介〈明辨录〉》,载《历史档案》,1997年2期。

[55]《郋园学行记》,136、145页。

[56]《湘绅公呈》,见《虚受堂书札》卷一,页55A~B;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光绪二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57]王先谦:《致俞中丞》,见《虚受堂书札》卷一,页66A~B;《与陈佩蘅》,见《虚受堂书札》卷二,页67A~68A。

[58]参见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光绪二十四年一月二十六日、三月二十日、二十一日、闰三月三日、四月六日、七日。

[59]皮锡瑞:《师伏堂日记》,光绪二十四年四月八日。

[60]陈寅恪:《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书后》,见《寒柳堂集》,148~149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并参见陈之:《寒柳堂记梦·清季士大夫清流浊流之分野及其兴替》,见《寒柳堂集》,170~172页。

[61]本段及下段,参见朱一新答康有为第四书,见《康子内外篇(外六种)》,163~165页,北京,中华书局,198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