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综合课程的开发 >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代序(第1页)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代序(第1页)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报告(代序)

“综合高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是2013—2014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坚持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对综合高中课程这个“既老旧又新鲜”的问题展开了比较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预期成果,《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即是此项研究的成果。

第一,综合高中作为高中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具有独特性,有其特定的适用群体,是高中教育多样化的必然选择。

综合高中指具有或涵盖了多种教育计划及培养目标,实行“普职一体化”高中教育模式的一种独立学校类型。从层级上说,它属于高中阶段教育;从类型上说,它属于“综合”教育类型,既不是普通高中教育,也不是职业高中教育,但其既有普通高中教育功能,又有职业高中教育功能,是独立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外的一种新的学校类型,也有人称之为“第三条道路”或“第三种学校”,它的独特性具有以下表现。首先,它具有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融通性,包括课程供给的混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混合、毕业生出口的混合,管理评价的混合,但首要指向的是办学功能的混合。实现普职融通,是综合高中最根本的特质,只有“全融通”才是真正的、完全的综合高中。其次,在学生分流上,它具有延迟性与多次性,实现普职互转,即这种分流本质上是培养方向的分流,而不是水平分流。再次,以“全人”和个性发展为基点,培养多样化的学生。最后,以模块化、订单化方式设置课程,学制、学分灵活。综合高中的课程是一个门类众多的体系,至少可以分成三个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学术课程模块、职业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年级或专业要求分成次一级的课程模块,并依此方式进一步拆分。学生定向选择相应的课程模块,最终形成个性化的课程组合。推进高中教育多样化,大力发展综合中学应该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第二,综合高中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综合高中的发展需要三大社会历史条件。现阶段,中国已具备发展综合高中的条件。

在学制发展史上,综合高中是晚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出现的一种学校类型。综合高中的理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美国已完成初等教育的普及,并且进入中等教育发展阶段。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如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学与大学的衔接、职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矛盾等,成为社会关心的问题。随着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中学教育的对象变得多元化,中等教育内容必须考虑这部分学生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教育协会成立了“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USMediumEdureshuffleBoard),并在1918年发表了《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TheBasiEdu)报告。这份迄今为止被誉为“美国中等教育基石”的报告,提出了美国中等教育的理念、主要目标和学制设置,并首创了“综合中学”的概念,认为综合中学不应是一个选择机构,也不是大学的附属机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并为社会服务的学校,它将所有的课程包容在一个统一的组织机构中。在美国综合高中改革思路的影响下,英国、瑞典、挪威、日本、德国、苏联、意大利、法国和瑞士等国相继创办了综合高中。尽管各国在具体实践上有所侧重,但其基本定位是一致的,即根据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提供多种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以解决传统中学的单一培养模式与社会对人才技能的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

综合高中的出现必须具备三大社会历史条件。一是经济比较发达,特别是产业发展好、多元化、水平高,要求从业人员多样化、素质高。二是教育比较发达。通常情况下,综合高中会出现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教育发展阶段上,并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浪潮中获得快速发展。三是社会比较民主。“以人为本”成为制定政策的主要考量,从社会本位过渡到个人本位,充分尊重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尊重个体的选择权。此外,传统文化也是影响综合高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从我国经济社会与教育的发展水平来看,现阶段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综合高中的条件。特别是党和国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对核心素养培育的反复强调,“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成为社会正义、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宗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规定,都为综合高中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思想指引和充分的政策保障。

第三,发达国家和地区综合高中的发展特别是目标设置和课程设计上有许多可资借鉴的经验。

美国综合中学课程设置分为普通科、职业科和学术科三大领域,并按课程类别开设若干课程模块来组织课程。普通科是奠定基础的学科,它包括一定的生活类科目,为学生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设置,半数学生选择该科;职业科侧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毕业后即进入社会工作的学生设置,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该科目;学术科侧重学术培养与训练,为有意升入高等学校的学生设置,约三分之一的学生选择该科目。综合中学课程类别大致分为30种,分别是农业;建筑与环境设计;地区与人种研究;商业;沟通;计算机与咨询科学;消费者、个人与公共服务;教育;工程;外国语;卫生保健;家政;工艺;法律;文书;文理普通学科;图书馆与档案科学;数学;生活科学;军事科学;多科科际研究;公众与娱乐;个人与社会发展;哲学、宗教与神学;自然科学;心理学;公共事务与保护服务;社会科学;行业与工业;视觉与表演艺术等。每个课程类别又开设若干课程模块。必修保基础,选修促个性;能力分层,教学分类,生涯规划,准确定位,普职融合,互联互通。它的经验包括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保证学生毕业质量;选修课程由各地方去做,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重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学生合理分流;实现普职融合,互联互通。

英国综合中学确立了“为学生未来生活做准备”课程设置理念,构建了升学、就业、全人教育统一的课程设置目标,形成了“共同课程+分流课程+课程转换机制”的课程设置模式,特别是灵活的课程转换机制、普职教育的相互渗透颇具借鉴意义。

瑞典综合中学一年级的修课内容基本相同,属于基础知识,到了二年级才出现差别。二年制课程是为就业做准备的,三年制的既有为大学做准备的,也有为就业做准备的,而四年制课程则可以使学生获得高中工程师证书。课程有30个分支专业,分属6个学科领域: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类(2~3年);护理、社会服务和消费教育类(2年);经济、商业和办公工作类(2~3年);工业和手工艺类(2~3年);技术和自然科学类(2~4年);农业、林业和兽医类(2年)。每个学科领域都有专业的学习计划,都设有普通教育、学术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做到了就业与升学教育相结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规范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日本综合学科高中的课程由高中必修课、综合学科特色课、综合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构成。《高中学习指导要领》规定日本所有高中生的必修课最低学分为31分。综合学科特色课、综合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由不同的学科内容构成。在具体操作上有推荐入学、根据学分制来编写教育课程、学校间合作的推进、专修学校学习及技能考试成绩的学分认定、专门学校转学的处理以及转学、入学的积极应对的方式。其中,以“丰富的选修课增加了学校的魅力”“学科特色课程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学分制的充分利用减少了中途退学的学生”和“可以及早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而值得学习。

我国台湾地区综合高中在课程目标设计上着重协助学生习得下列知能,并实现综合高中教育目标:具备公民生活和继续进修的基本能力;了解自己的兴趣及与工作互动的需求;发展学术预备或职业准备的兴趣与知能。在课程理念上将普通科目与职业科目融为一体,为学术性向、职业性向、性向未定的学生提供试探与选择的空间,其课程设计的精神是兼顾学生升学与就业的需求,借由试探、辅导等历程,协助学生选读适合的课程,以达到适性发展的目标。在课程结构设计上采用学年学分制,包括语文、外国语文、数学、社会、自然、艺术、生活、体育、活动、专业课程十大类领域;其中,专业课程以学程的方式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空间,毕业时至少修满160学分。学生有高度的选课自由,在高一时,学生奠定基础,并通过各种试探辅导;在高二时,学生了解自我性向,为升学或就业做准备;高三时,学生则选择专精课程达成目标实现。其经验显示:构建适应综合高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是综合高中良性发展的制度保障;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综合高中经费投入机制是综合高中发展的经费保障;构建基于“共同核心课程”的多样化与选择性相结合的综合高中课程结构是综合高中发展的课程保障;建设综合高中资讯网和成立综合高中中心学校是促进综合高中发展的信息交流保障。

我国香港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实行双轨制,有文法中学、工业中学和职业先修学校三种,其中的职业先修学校实用性课程比重较大,为学生的多方面就业去向打下必要的基础,一部分学生在中三结业后,可以就业,也可以升读工业学校技工课程,这具有综合中学的色彩。

第四,本研究发现,我国综合高中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现在已经走到有望快速健康发展的入口处,迫切需要政府的推动。

我国是继美国后最早推行综合高中的国家,但只推行了10年便停办了。新中国成立后,高中实行普职分离的双轨制,在“**”期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高中阶段引入一些与生产劳动技术相关的知识与课程,虽然这些知识与课程简单、粗糙,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普职融通的思想和共享教育资源的愿景。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让无法升学的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城市里的普通高中开始在高三年级实行分流,准备升学的学生继续接受升学预备教育,升学无望的学生接受职业预备教育,这种情况与民国初期普通中学的改革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高校扩招后,国家开始鼓励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互融通,许多地方开始在职业高中增设普通班,也有少部分综合高中是由薄弱的普通高中转型而来的。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综合高中”,这为综合高中的快速健康发展开辟了道路,试点工作随即在全国许多地方悄然展开,但21世纪的前10年试点进展并不顺畅。从国家政策特别是规划纲要看,综合高中成为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选项,无论制度还是模式,持券者都还没有真正入门。现在,发展条件已备,政策口子已开,综合高中正在成为高中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选项,但是谁来将综合高中“扶上马,送一程”呢?我们认为,综合高中快速健康发展,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推动。

第五,课题组认为,我国迫切需要发展综合高中,并且具备了相应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政策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必须顺应这种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发展很不尽如人意,所受诟病也特别多。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三是我国高中生个性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淡化“普职对立”的文化冲突也很有意义。同时,我国也具有大力发展综合高中的经验基础,包括多年来的综合高中的试点探索,为我国大力发展综合高中培育了社会基础;部分省份发展综合高中的做法与经验,为我国大力发展综合高中提供了经验借鉴,具体来说,有“行政统筹出台政策,为综合高中发展保驾护航”“分类试点推进,逐步探索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准确研判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学校自发主动探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现在,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科技含量不断提高;民主化、法治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成为重要的执政理念;我国已实现“普九”,绝大多数地方已实现“普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普幼”(普及学前教育),即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综合高中以推动高中教育多样化正适其宜。政府可以也必须大有作为。有需要、有条件、有基础、中央有政策指引,将这些因素转化为地方各级政府的认识和行动,是综合高中发展的瓶颈所在。

第六,课题组认为,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来看,综合高中有三种典型模式,但只有融合型的高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高中。

从管理体制来看,可以分为联合制综合高中和融合性综合高中两种类型。从创建路径来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职业高中招收普高班成为综合高中,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教育转型而成综合高中,新办综合高中。与这三种模式相应的三种课程取向:升学导向为主的综合高中,就业导向为主的综合高中,融合导向为主的综合高中。我们认为,只有融合导向为主的综合高中才能真正体现高中综合的本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