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阳明文化学术思想 > 五结语(第3页)

五结语(第3页)

[66]王艮,《重镌心斋王先生全集》,卷3,5b页;卷4,38a页。

[67]王畿,《三山丽泽录》,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17b~18a页。

[68]王畿,《新安福田山房六邑会籍》,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2,37a页。

[69]周汝登,《与陶石梁》,见《东越证学录》,卷10,6a页(777页)。

[70]张元忭,《赠李源甫年丈序》,见《张阳和先生不二斋文选》,卷4,10a页。另外,杨起元类似之言,载《复耿侗老》,见《证学编》,卷2,12b页。

[71]杨东明,《论学篇》,见《山居功课》,卷6,11a~11b页。

[72]王畿,《留都会纪》《天柱山房会语》,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4,22a页;卷5,21a~29a页。

[73]杨东明,《山居功课》,卷6,25b~26a页。

[74]例如,杨东明:“有人非笑讲学者,余曰:不在多言,只各求其不负此生而已矣。”《山居功课》,卷6,18a页。

[75]王畿,《悟说》,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7,22a~22b页。

[76]罗洪先为江右学者,其讲学活动已于第三章讨论,其对王畿学术的批评,见第九章。此处引罗洪先语以及后文引江右邹元标语,旨在说明对体悟真道不假文字的看法,江右和江左学者并无太大差异。

[77]罗洪先,《答李中溪》,见《念庵文集》,卷4,9b~10a页。

[78]王艮,《答侍御张芦冈先生》,见《重镌心斋王先生全集》,卷4,13a页。

[79]李颙,《观感录》,见《二曲集》,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卷22,278页。

[80]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2,723页。

[81]罗汝芳,《盱坛直诠》,上卷,70a~70b页(139~140页)。

[82]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4,37a页(321页)。另参见,卷2,7a~8a页(157~159页)。

[83]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2,9b页(162页)。

[84]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2,3a页(149页)。

[85]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5,826~827页。

[86]罗洪先,《答李中溪》,见《念庵文集》,卷4,10a页。

[87]邹元标,《答高景逸大行》,见《邹子愿学集》,卷2,69a页。

[88]杨起元,《附复叶絅斋书》,见《太史杨复所先生证学编》,卷1,50a~53a页。

[89]参见杨起元为罗汝芳之辩护,载杨起元,《焦漪园会长》,见《太史杨复所先生证学编》,卷2,47b~49b页。关于明代后期对“克己”之说的变化及其发生的社会背景,参见沟口雄三著,林右崇译,《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434~447页。

[90]杨起元,《太史杨复所先生证学编》,卷1,8a~8b页。

[91]杨起元,《太史杨复所先生证学编》,卷1,51b~52a页。

[92]王阳明晚年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不仅成了王门一大公案,更引起王学内部的分派和后续许多的论辩。关于四句教的哲学意涵及王门后学的部分讨论,参见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第八章,193~234页。

[93]王畿,《抚州拟岘台会语》,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38b~39a页。类似之论,参见《滁阳会语》,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2,8a~12b页。

[94]查琪,《明故中宪大夫广西按察司副使先考毅斋查公讳铎行实》,见《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末,6a~7a页。

[95]邹元标,《柬友人》,见《邹子愿学集》,卷2,4a页。

[96]关于晚明三教融合的背景,参看Kai-wingChow,TheRiseofRitualisminLateImperiala,pp。21~29;关于儒道释三教中均有三教合一的趋势,参见Shek,Ri-,“ReligionaeMiarianismandPhtihaurya,”(Ph。D。Dissertatioyofia,Berkeley,1980),pp。71~82。其他讨论晚明三教合一之著作相当多,仅举专著如:Berling,Judith,TheSyiofLin;Yu,g,TheRenewalofBuddhismina:gandLateMingSynthesis(NewYork:biaUyPress,1980);,EdwardT。gauringofNeo-ismieMing(NewYork:biaUyPress,1986)。

[97]邹元标,《答刘君东孝廉》,见《邹子愿学集》,卷2,61a页。此处邹元标虽不是针对三教问题而发,但此说明白表示其将学问判准置于自己亲身体悟的看法,而且邹元标对佛教的态度亦较开放,对于禅学,亦不讳言。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3,535页。

[98]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1,16a页(119页)。

[99]周汝登,《东越证学录》,卷1,17a页(121页)。

[100]焦竑,《答钱侍御》,《焦氏淡园集》,台北:伟文图书公司,1977年,卷12,7b页(384页)。

[101]黄宗羲,《明儒学案》,卷33,756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