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民国老北京 > 四泛化的遗民意识(第2页)

四泛化的遗民意识(第2页)

[17]“不同时代的同时代性”,参见[德]斯特凡·约尔丹主编:《历史科学基本概念辞典》,109~111页,孟钟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这种特殊的历史经验意味着“引入早期历史,将不同时代的各种源泉叠加起来,融入到自身的当下时代中”。

[18]陈寅恪:《辽史补注序》,载《读书通讯》,1942(56)。

[19]陈垣:《通鉴胡注表微》,解释篇“周民东亡”条,载《辅仁学志》第13卷第1、2合期,1945。

[20]陈垣:《〈通鉴胡注表微〉稿》,见陈智超、曾庆瑛编:《陈垣先生遗墨》,248页,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21]司徒琳(LynnA。Struve):《捉摸不定的早期现代性:以遗民文集为个案》,见《世界时间与东亚时间中的明清变迁》下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22]1937年7月14日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六册,16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3]1937年7月14日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六册,16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4]1914年4月6日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一册,33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5]事变后以亡国为前提来规划一己之进退出处,绝非吴宓个人的想法,同在清华任教的陈寅恪便以为“战则亡国,和可偏安”,这一预判“盖以胜败系于科学技术与器械军力,而民气士气所补实微”。见1937年7月14日吴宓日记。

[26]1966年7月15日吴宓致西南师范学院党委等函,吴学昭整理:《吴宓书信集》,419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

[27]1937年7月22日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六册,174~17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8]1937年7月14日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六册,168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9]据前后文似为“亡国之诗”。

[30]转引自王泉根:《重庆发现的吴宓佚文》,见《多维视野中的吴宓》,529~530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31]1937年7月16日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六册,第17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2]吴宓:《读顾亭林诗集》,1937年7月22日作,见吴学昭整理:《吴宓诗集》卷十三“故都集下”,3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3]周作人挽黄节语,出自《黄晦闻》(1939),见《书房一角》,北京,新民印书馆,1944。黄节1933年有诗云“朱颜明烛何处归”,意谓中国之前途日本、Red(赤俄)而已。(据1969年12月24日吴宓致郭斌龢函,见吴学昭整理:《吴宓书信集》,424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34]吴宓:《空轩诗话》,“十、黄节注顾亭林诗”,见吴学昭整理:《吴宓诗话》,19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5]黄节对“诗教”的理解,见《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叙》[《学衡》,1926(57)]:“世变既亟,人心益坏,道德礼法,尽为奸人所假窃,黠者乃藉辞图毁灭之。惟诗之为教,最入人深。独于此时,学者求诗则若饥渴。余职在说诗,欲使学者繇诗以明志,而理其性情,于人之为人,庶有裨也。”

[36]周作人挽联附注云:“近来先生常钤一印曰如此江山。又在北京大学讲亭林诗,感念古昔,常对诸生慨然言之。”(《黄晦闻》)

[37]吴宓:《读顾亭林吴梅村诗集》,见吴学昭整理:《吴宓诗集》卷十三,“故都集下”,30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8]黄节:《阮步兵咏怀诗注自叙》,载《学衡》,1926(57)。

[39]吴宓:《奉酬陈桂尊题〈吴宓诗集〉依韵》,录自1937年8月2日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6册,18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0]吴宓自称事变后“益觉遭味浓而世缘衰,不但欲望尽绝,淡泊无营,即爱国忧民之心,亦不敌守真乐道之意。隐居北平城中,而每日所读者,乃为宗教及道德哲学书籍,不涉及政治时局,非为全身远祸,实以本性如斯,行其所好所乐而已”。(1937年9月3日吴宓日记)

[41]常风:《从菲希脱封伯夷叔齐》,载《大公报·文艺》5期,1946-1-6。

[42]参阅赵园:《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26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3]有时这种紧张关系转而表现为彼此疏离的状态。王风在《追忆王国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的后记中分析清遗民形象的变化,指出清末民初不能视为一般的朝代更迭,“民族”与“民主”是革命党人的两大法宝,清遗民有为异族守节的嫌疑,且授人拥护君主专制的口实。

[44]开明(周作人):《善后会议里的遗老》,载《京报副刊》,1924-12-29。

[45]参见林志宏:《民国乃敌国也:政治文化转型下的清遗民》,北京,中华书局,2013。

[46]钱玄同:《恭贺爱新觉罗溥仪君迁升之喜并祝进步》,载《语丝》,1924(1)。

[47]钱玄同:《告遗老》,载《语丝》,1924(4)。

[48]邓邦述:《题项易庵自画小像,画以朱笔为之,崇祯甲申三月作》,载《古学丛刊》,1939(1)。

[49]梁启超讲演,吴其昌、姚名达记录:《王静安先生墓前悼辞》,载《国学月报》,1927,(8)。

[50]1927年6月2日吴宓日记,吴学昭整理:《吴宓日记》第三册,345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