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民国北京高校 > 老舍的北京(第2页)

老舍的北京(第2页)

正如老舍在《我怎样写〈赵子曰〉》中自己承认的,他并不是“五四”一代中的一员。“‘五四’把我与‘学生’隔开。我看见了‘五四’运动,而没在这个运动里面,我已作了事。是的,我差不多老没和教育事业断缘,可是到底对于这个大运动是个旁观者。”[68]老舍从来不是“新知识分子”眼中的没落文化的破坏者。与“五四”运动中的先锋作家不同,他不能完全谴责这种文化和它孕育出来的人。如果抽象就意味着生成更大范围的社会分析,从而作出这样一种谴责,老舍则宁愿让他的描写成为那“说不出”的转喻,并以此保存、赞美那种文化和它养育的人们。

[1]本文选自陈平原、王德威编:《北京:都市想像与文化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李大钊:《北京贫民生活的一瞥》(1921),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22页,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

[3]李大钊:《新华门前的血泪》,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22页;陈独秀:《六月三日的北京》,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4页。

[4]周作人:《前门遇马队记》,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5~6页。

[5]冰心:《旱灾纪念日募捐记事》,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37~41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6]冰心:《到青龙桥去》,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43~47页。

[7]陈独秀:《北京十大特色》,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3页。

[8]邵飘萍:《北京的街道及公共卫生》,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54页。

[9]邵飘萍:《北京的街道及公共卫生》,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54页。

[10]钱玄同:《中央公园所见》,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1~2页。

[11]鲁迅:《无题》,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27~28页。

[12]俞平伯:《陶然亭的雪》,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55~60页;石评梅:《雪夜》,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183~188页;陈学昭:《北海浴日》(1925),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143~147页;高长虹:《北海漫写》(1929),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149~150页;高长虹:《南海的艺术化》(1929),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147~148页;朱湘:《北海纪游》,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162~177页;叶灵凤:《北游漫笔》(1927),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189~198页;郁达夫:《故都日记》(1934年8月15日-9月10日),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303~315页;孙福熙:《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155~157页。

[13]郑振铎:《北平》(1934),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257~72页。

[14]郁达夫:《故都日记》,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303~315页。

[15]陈学昭:《北海浴日》,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147页。

[16]叶灵凤:《北游漫笔》,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194页。

[17]高长虹:《南海的艺术化》,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147页。

[18]高长虹:《北海漫写》,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150页。

[19]师陀:《什刹海与小市民》(1935),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254~257页。

[20]《北平七日游》,载《旅行杂志》,1931,5(9)。

[21]章依萍:《春愁》(1929),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65页。

[22]丁西林:《北京的电车真开了》,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61~64页。

[23]陈炜谟:《PROEM:北京市上杂掇》(1926),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129页。

[24]彭芳草:《关于北京》(1928),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132页。

[25]徐訏:《北京的风度》,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378页。

[26]徐志摩:《“死城”——北京的一晚》,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217页。

[27]贺昌群:《旧京速写》(1935),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173~178页。

[28]郁达夫:《北平的四季》,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329页。

[29]例见陈学昭在《北海浴日》中对北海公园的评论;孙福熙在《北京乎》和《今夜月》(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158~161页)中对皇家建筑结构之壮丽的赞美;以及石评梅在《雪夜》中表达的对天安门的感情。在郑振铎《北平》(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257页)、贺昌群《旧京速写》以及许钦文《菜市口》(见姜德明编:《如梦令:名人笔下的旧京》,173、337页),我们也可以找到同样的对皇家建筑的赞美。

[30]郁达夫:《北平的四季》,见姜德明编:《北京乎:现代作家笔下的北京1919—1949》,322页。

[31]师陀:《马兰》,1页,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49。

[32]题目中的“颂”实际上是在反讽。

[33]林语堂:《上海颂》,收入《林语堂散文集》,香港,世界文摘出版社,1954,125~128页。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