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王阳明 > 七结论(第2页)

七结论(第2页)

[32](明)钱德洪在《三征公移逸稿》前有题识云:“沈子启原冲年即有志师学,搜猎遗文若干篇,录公移所遗者类为四卷,名曰《三征公移逸稿》,将增刻《文录续编》,用以补其所未备也。出以示余……隆庆庚午八月朔日,德洪百拜识。”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0,《续编五》,页1074。

[33]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26,《续编一》,页967。

[34]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7,《年谱附录二》,页1356。

[35]由于钱德洪与谢廷杰的文集皆不存,而徐阶与王畿的文集也并未提到,连《王文成公全书序》都未能收入徐阶《世经堂集》中。

[36](明)屠应埈:《奉旨议薛瑄从祀孔子庙疏》,《屠渐山兰晖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32册)(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7,《奏疏》,页53d—54c。

[37]《明实录》记其之所以从祀的理由中云:“(薛瑄)虽不专以述作为事,而只简片言皆可师法,微词奧义悉合圣谟,至今学者莫不尊信而诵习之,此其著述之大旨也。至于立朝行已之际,不折节于权门,不谢恩于私室,不屈法于贵近,不慑志于临刑,荣辱不以关其心,死生无以易其操,此其树立之大节也。故一时信从者,有河东夫子之称,一代真儒之许,至今无异议焉!”见《穆宗实录》,卷61,页1485。

[38](明)谢廷杰:《崇祀大儒以明正学以育真才以隆圣泽疏》,见(明)吴亮辑:《万历疏钞》(《续修四库全书》史部469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卷35,《崇儒类》,页358c—359d。

[39]疏中有云:“会顷者御史谢廷杰疏举先臣王守仁拟议从祀之列。”(明)李颐:《恳乞圣明集公议崇祀真儒以培道脉以隆万世文治疏》,见(明)吴亮辑:《万历疏钞》,卷35,《崇儒类》,页360c—361c。

[40]谢氏往后也以此标准来看待被百姓奉祀之人,例如他在《诸侯生祠记》中说:“余尝督学南畿与君(诸大伦,号白川)周旋,而知君学得于阳明先生者有素,乃今睹东乡政绩,益验君之不负所学也。夫“学”与“政”岂异道乎?有实学则有实政。”见(清)李士棻等修、胡业恒等纂:《东乡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卷15下,《艺文志》,页1151。

[41](明)王世贞《徐尚书传》中有云:“(徐栻)虽不尽为新建学,至所推贤,惟新建。尝上书请从事孔庙,廷议有抗沮者,辨之,颊尽赤。”见《弇州四部稿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83册),卷77,《文部》,页131a。

[42](明)徐栻:《早定崇祀大议以隆真儒以光圣治疏》,《督抚江西奏议》(台北,故宫博物院,1997),卷3,页29a—31b,万历元年(1574)邵梦麟刊本。按:《明实录》以为此疏为谢廷杰所作,又记云五月时上疏,皆误。见《神宗实录》,卷13,页425—426。

[43](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云:“至今上(神宗)初元,都御史徐栻、给事中赵参鲁、御史梁许、萧廩、谢廷杰、余干贞等,各独疏荐守仁,宜与瑄同祀。”卷14,《四贤从祀》,页362—363。余氏在《请祀醇儒王守仁疏》中云:“臣愚以为礼应从祀,无可疑者。何者?道有正脉,学有宗传,守仁申明良知之旨,盖圣门易简之学也。……或者谓其禅耶!夫禅外人伦遗物理,不可以治天下。守仁经文纬武,动有成绩。其疏犯中当则直矣!绥化遐方则仁矣!首倡勤王则义矣!芟群凶平、大难则勇矣!处权奸、寝逆谋,不动声色,则智矣!圆融变化,不倚一偏,禅之学能乎哉?谓其与朱子相抵牿耶!……则守仁之于朱学,盖殊途同归者矣!……伏愿采佥同之见,明道统之传,绍有宋之休,嗣先皇之断,敕下礼部,俾守仁与薛瑄并祀孔庭,则士习益端,人心益劝,而唐虞之治再见于宇宙间矣!”见罗柏麓等修、姚桓等纂:《遂安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5),卷10,《艺文·疏》,页739。

[44]《明实录》,《神宗实录》,卷11,页366—367。

[45]《明实录》,《神宗实录》,卷15,页458—459。

[46]见(明)钱德洪编、罗洪先考订:《阳明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42册,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上卷,页565—566,嘉靖四十三年刻本。

[47]见(明)钱德洪编、罗洪先考订:《阳明先生年谱》,上卷,页566。

[48]此坠马事却记载于(明)冯梦龙编著:《皇明大儒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见《三教偶拈·冯梦龙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页22。按冯氏此书所根据的原本是嘉靖本《阳明先生年谱》。

[49]见钱明:《王阳明散佚诗汇编及考释》,载《浙江学刊》6(2002):72。

[50]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3,《年谱一》,页1222。

[51](明)钱德洪编、罗洪先考订:《阳明先生年谱》,中卷,页599。

[52](明)钱德洪编、罗洪先考订:《阳明先生年谱》,中卷,页605—606。

[53]事实上,王家与孙家在余姚的关系是很紧张的。阳明在《与王邦相三通·其二》:“近日祖墓复被掘毁,墓上天生瑞柏亦被斫伐,割心刳骨,痛何可言!近方归此脩治圔邑,论议纷纷,皆以为孙氏所为,区区亦未敢便以为信。孙氏父子素所亲厚,三子又尝从学,此等穷凶极恶之事,我何忍遂以加于孙氏。”此为阳明佚信,见王世杰、那志良、张万里主编:《艺苑遗珍》(香港,开发股份有限公司,1967),法书第二辑,《十三·手札三通》,无页数。

[54]阳明门人陆澄曾指出当时阳明平宸濠遭议的理由有六,其中有“守仁亦因贺宸濠生辰而来”见其《辨忠谗以定国是疏》,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9《世德纪》,页1458。

[55](明)钱德洪编、罗洪先考订:《阳明先生年谱》,中卷,页608。

[56]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4《年谱二》,页1274。

[57]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0《续编五》,页1093。

[58]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0《续编五》,页1093。

[59]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0《续编五》,页1094。

[60](明)李介:《天香阁随笔》(《丛书集成新编》文学类第87册)(台北,新文丰,1985),卷2,页633。

[61](明)王守仁:《牌行福州等八府》,见(日)永富青地:《王守仁著作の文献学的硏究》(东京都,汲古书院,2007),附录三“《王阳明全集》补遗”,页578。

[62]府志记云:“巡抚都察院,在嵩山之麓,嘉靖三十六建。其地……嘉靖间,改为提学道。倭寇闽中,朝议设抚台督军务,遂开府于此。”见(明)林燫等纂修:《福州府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卷11《官政志·公署》,页82a。

[63]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12《别录四》,页392。

[64]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12《别录四》,页394。

[65]所以在此疏末有云:“臣谨于九月十一日亲自量带官军,将宸濠并逆贼情重人犯督解赴阙……”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12,《别录四》,页409。

[66]见(明)宋仪望:《华阳馆文集十八卷续集二卷》,续刻卷1,页477a。

[67]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4,《年谱二》,页1275。

[68](明)欧阳德:《寄王龙溪二》,陈永革编校整理:《欧阳德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卷2,页58。

[69](明)沈德符记云:“本朝正德末年,王新建平宁藩后,至庐山刻石记功,末云‘嘉靖我邦国’。明年,世宗龙飞,遂用二字纪年,其偶合如此。说者谓王文成本间世异人,故能先知如此,非偶合也。”见《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卷29,《禨祥》,页731。

[70](明)耿定向:《应明诏乞褒勋以光圣治疏》,《耿天台先生文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卷2,《疏》,页137。此文亦见吴光等校:《王阳明全集》,卷39,《世德纪·附录》,页1495;但题名为《请从祀疏》,薛侃所作,皆误。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