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王阳明 > 三小结(第2页)

三小结(第2页)

[34]孟子“仁,人心也”的说法,是阳明常常引用的理论根据之一,(明)罗钦顺云:“近世学者,因孟子有‘仁,人心也’一语,便要硬说心即是仁。”见《困知记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714)(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下,页356b。

[35](明)黄景昉云:“刘瑾末年欲收罗人望,蔡清、王云凤俱以致仕提学起两京祭酒,蔡未闻命卒,王辄请瑾临视太学,如鱼朝恩故事,复请较刻瑾近行法例,永俾遵守。云凤甫释褐,知礼蔡清为师,中缘忤李广谪,生平可观,不意末路披猖至此。”《国史唯疑》,《正德》,卷五,页126。

[36](明)赵贞吉:《泰州王心斋墓志铭》:“正德六年间(1511)……是时越中王先生自龙场谪归,与学者盛论孔门‘求仁’‘知行合一’,泥者方仇争之。”见周汝登辑:《王门宗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卷八,页448。

[37](宋)朱熹:《中庸章句序》:“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闲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四书集注》(台北,鹅湖出版社,1984),页14。

[38](明)王守仁:《传习录上》见,《王阳明全集》,《语录一》,卷一,页7。又此说法亦见于阳明与朋友间的谈论中,如(明)方鹏,《读中庸序》:“王阳明谓予曰:‘道心,天理也;人心,人欲也。理欲不容并立,非若志与气不可相无而气听命于志也。若曰:道心为主,人心听命。则二者并立矣!先儒以嗜酒悦色为人心,故谓上智不能无耳!’予不能难。”《矫亭续稿》(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62)(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五,页100a—100b。

[39]《象山语录》记云:“《书》云:‘人心唯危,道心唯微。’解者多指人心为人欲,道心为天理,此说非是。心一也,人安有二心?自人而言,则曰唯危;自道而言,则曰唯微。罔念作狂,克念作圣,非危乎?无声无臭,无形无体,非微乎?”见(宋)陆九渊:《语录上》,《陆九渊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卷三十四,页395—396。陈荣捷也认为“阳明不采人心为私欲,道心为天理之说,此处与象山同。”见《从朱子晚年定论看阳明之于朱子》,见氏著:《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台北,学生书局,1983),页449。

[40]阳明云:“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见《答黄宗贤应原忠(1511)》,见《王阳明全集》,《文录一》,卷三,页146。

[41]对于《大学》改本的历史,可参考李纪祥:《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对于《大学》改本的意义,可参考黄进兴:《理学、考据学与政治:以〈大学〉改本的发展为例证》,收录在氏著:《优入圣域》(台北,允晨出版社,1994),页351—391。

[42]例如《图谱》云:“先生八岁,大父竹轩翁授以《曲礼》,过目成诵。”见(明)邹守益:《王阳明先生图谱》,页469b;(日)鹤成久章:《明代余姚の“礼记”学と王守仁——阳明学成立の一背景について》,载《东方学》111(2006),页123—137。

[43]程敏政不但是阳明会试考官,也与王华相识,如其文集中有《二月十四日李修撰子阳请饮江北陈家王修撰徳辉在座》一诗,其中子阳即为李旻,与王华同为“后七元会”会友,见《篁墩文集》,卷八十八,页699a。

[44](明)程敏政:《书大学重定本后》,见《篁墩文集·拾遗》,页774d—775b。

[45](明)王守仁:《传习录上》,见《王阳明全集》,《语录一》,卷一,页2。

[46](明)王守仁:《传习录上》,见《王阳明全集》,《语录一》,卷一,页6。

[47](明)徐爱:《答邵思抑书》,见《横山遗集》,见钱明编校:《徐爱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卷上,页56。

[48](明)储巏:《与黄绾秀才》,见《柴墟文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42)(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十四,页566b;不过,黄绾在《阳明先生行状》中论及此事时,则没提到蔡清,见《王阳明全集》,《世德纪》,卷三十八,页1409。

[49](明)谢铎的学术立场,从其所编的书即可看出,其《伊洛渊源续录序》云:“向非伊洛诸老先生相继迭起于千数百年之下,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则吾道之害,将何时而已?然自是以来,犹有窃吾道之名以用于夷狄之世,借儒者之言以盖其佛老之真,其得罪于圣门甚矣!”见《伊洛渊源续录》(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史88)(台南,庄严文化,1996),页370d—371a。

[50]《南京国子祭酒蔡公传略》:“其学以六经为正,宗四书为嫡传,宋四儒为真派,生平精力尽在于此。”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南京国子监·祭酒》,卷七十四,页3185b。

[51](明)黄绾:《别甘泉子序》,见《石龙集》,《序》,卷十一,页4b,嘉靖刊本,傅斯年图书馆藏微卷。

[52]对黄绾的理学思想及其生平研究,可参考容肇祖:《王守仁的门人黄绾》,见《容肇祖集》(济南,齐鲁书社,1989),页247—316。

[53](明)黄绾:《阳明先生行状》:“予因而慕公(阳明),即夕趋见。适湛公共坐室中,公出与语,喜曰:‘此学久绝,子何所闻而遽至此也?’予曰:‘虽粗有志,实未用功。’公曰:‘人唯患无志,不患无功。’”见《王阳明全集》,《世德纪》,卷三十八,页1409。“此学久绝”,即阳明与湛若水所论及“自颜子没圣人之学亡”的说法。

[54](明)钱德洪等编:《年谱·正德六年》,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页1233。

[55](明)王守仁:《别方叔贤序(1511)》,见《王阳明全集》,《文录四》,卷七,页231。

[56](明)王守仁:《祭郑朝朔文(1514)》,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七》,卷二十五,页953。

[57]“前七子”成员为: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王廷相、康海、王九思。

[58](明)王守仁:《徐昌国墓志(1511)》,见《王阳明全集》,《外集七》,卷二十五,页931—933;又(明)王世贞云:“王伯安作《徐昌榖志》,文虽奇,然至欲自尊其道,而略其人材与履历,读之若自为一人,而非昌榖者。”见《弇山堂别集》,《史乘考误十》,卷二十九,页527。观察明代当时墓志铭的写法不外乎对传主生平事迹的介绍,及传主值得宣扬之事的描述,就笔者所见还没有一篇像阳明如此行文的,所以王世贞的观察对理解阳明做此文之深意相当有助益。

[59](明)王世贞:《弇州续稿》(文渊阁四库全书·1284)(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文部·像赞》,卷一百四十八,页159c。

[60](明)钱德洪编:《年谱·正德七年》,见《王阳明全集》,卷三十三,页1235。

[61](明)黄佐:《翰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596)(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瀛洲雅会》,卷二十,页1079b;又此会一直都存在,如(明)罗钦顺《玉堂联句后序》:“南都卿大夫士出自翰林者,旧相与为‘瀛洲会’,或时当休暇,礼直送迎,则逓主之所以通情愫、申绸缪、崇文徳而永欢好也。其或诗与否,则顾一时之兴何如?”见《整庵存稿》(文渊阁四库全书·1261)(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卷八,页103c;(明)严嵩亦有《大司马刘公宅翰林诸寮修瀛洲之会限韵》《正月十七日翰林诸寮于敝寓山池为瀛洲之会阄韵得七言近体》二诗,见《钤山堂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56)(台南,庄严文化,1997),卷十,页105d;卷十一,页110b。

[62]王华、黄珣同是会社友,罗钦顺是同年罗钦忠的哥哥,罗玘则是诗社友。

[63]如罗钦顺记云:“《凤台别意》一卷,诗凡二十八首,前十四首大司马白岩乔公希大(宇)、奉常白楼吴公南夫(一鹏)、大司成梅北鲁公振之(铎)、少司成双溪汪公器之(伟)所联;后十四首,大司徒东溪邓公宗周(庠)所和,为五言古风者二、为七言近体者二十有六,凡以为阳明王公伯安赠。”其中乔宇与汪伟(汪俊之弟)为阳明好友、吴一鹏曾为王华同事、鲁铎则为王华所教习过的庶吉士,而罗氏则为阳明同年罗钦忠之兄。见(明)罗钦顺:《凤台别意序》,见《整庵存稿》,卷七,页101d。

[64](明)王守仁:《与黄宗贤(四1513)》,见《王阳明全集》,《文录一》,卷四,页151。

[65]例如《赠周茔归省序(1515)》《赠周以善归省序(1515)》皆在描述阳明转化人的能力。

[66](明)王守仁:《寄李道夫(1515)》,见《王阳明全集》,《文录一》,卷四,页165。

[67](明)王守仁:《书汪汝成格物卷(1513)》,见《王阳明全集》,《文录五》,卷八,页269。

[68](明)张邦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汪公玉墓志铭》,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都察院·巡抚》,卷六十三,页2730d。

[69]“暇则与余公子积(祜)、夏公敦夫、王公纯甫(道)讲明圣贤之学。”见《太常寺卿魏公校传》,见(明)焦竑:《国朝献征录》,《太常寺·卿》,卷七十,页3031d;又除了余祜的文集不存外,观察魏校、夏尚朴及王道的文集,相互间书信往来相当多,可见其关系之密切,非王阳明可比。又阳明很早就知道魏校,魏校为弘治十八年进士,随即观政兵部武选清吏司,时阳明为主事,但两人未有接触,阳明在给余祜的信中说道:“子才曾观政武选,时仆以病,罕交接,未即与语。”见《答徐(余)子积》,见(日)永富青地:《王守仁著作の文献学的研究》,《附录三·“王阳明全集”补遗》,页641—642。

[70](明)黄绾:《答邵思抑书》,见《石龙集》,《书》,卷十七,页6a。

[71](明)黄绾:《复李逊庵书》,见《石龙集》,《书》,卷十七,页7a。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