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温病学发展史是目前医史学界研究较多、较深入的一个课题,其中最为精彩的,以笔者之见,仍要数范行准的论述。(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18~241页)由于这是一个纯粹医学史的论题,笔者甚少个人新见,故于此不做详论,所述也主要以参考前贤之说为主。
[3]有关争议的具体情况可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24~233页。这里限于篇幅不再转述。
[4]叶桂:《温热论》,见《吴中医集·温病类》,154页。该著首刊于唐笠山的《吴医汇讲》,题名《温证论治》。
[5]有关叶氏在诊断、治疗的贡献可参见任应秋主编:《中医各家学说》,160~164页。
[6]参见陆以湉:《冷庐医话考注》,卷1,11页,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
[7]参见张孝芳:《“扫叶”“踏雪”辨》,载《中华医史杂志》,1985(2)。
[8]吴瑭:《温病条辨》,卷首,6页。
[9]吴瑭:《温病条辨》,卷2,71~72页。
[10]以上论述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18~241页;甄志亚主编:《中国医学史》,305~309页;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149~184页;廖育群:《岐黄医道》,166~173页;马伯英:《中国医学文化史》,609~612页;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205~211页;廖育群主编:《中国古代科技史纲·医学卷》,185~189页。
[11]比如真霍乱传入,白喉渐趋盛行,烂喉痧虽至少在18世纪初已在江南出现,但影响的扩大似乎也出现在嘉道以后。
[12]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39~240页。
[13]参见范行准:《中国医学史略》,240页。
[14]当然,这类著作并不始于此时,比如专门的天花、麻疹论著清以前就早已存在,特别是痘症类著作已是非常习见,不过,这类疫病在当时一般并不包括在温病之内。另外,麻疹在清中期以前也大多包括在痘症之中,专论麻疹的医书大量出现,也是乾隆中期以后的事。
[15]以上三著均见《陈修园医学七十二种》,第4册。
[16]以上二著见《中国医学大成》,第6册。
[17]该书为一般的喉科类著作,不过是我国现存记载白喉的最早的医书。虽道光十九年苏城喜墨斋刊本是目前所见最早刊本,不过该书津门冯相菜序中曾言:“嘉庆乙亥(二十年)春……适友人过访,出《重楼玉钥》示曰……”,可见成书时间当在嘉庆二十年之前。(郑梅涧:《重楼玉钥·原叙》,2页)
[18]以上论著虽不少非江南人所著,不过其中大多言及其著与江浙嘉道以后白喉流行有关,而此处旨在表明传统医界对新出现疾病的应变能力,毋庸过分拘泥畛域,故一并列入。有关这些著作的集中简要的介绍可参见庄树藩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67~68、150页。
[19]见《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第4册。
[20]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
[21]见《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第4册。
[22]见庄树藩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207页。
[23]见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第7册。
[24]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
[25]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
[26]见庄树藩主编:《中华古文献大辞典·医药卷》,207页。
[27]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
[28]许起:《霍乱燃墀说·自序》,见裘庆元辑:《珍本医书集成》,第7册,1页。
[29]连文冲:《霍乱审证举要·序》,见《中国医学大成》,第4册,714页。
[30]为此,马伯英提出了“灾难激发机制”一词,其含义为:“古代疫病流行如此频繁复杂且危害巨大,历代医家目睹惨状不能不怦然心动,积极寻索治疗遏制之法,并创造出新的理论。”(《中国医学文化史》,599页)以笔者的意见,灾难一词范围似过宽,以“疫病激发机制”名之较为恰当。
[31]参见余新忠:《嘉道之际江南大疫的前前后后——基于近世社会变迁的考察》,载《清史研究》,2001(2)。
[32]道光《寒圩小志·祥异》,第1本,429页。
[33]光绪《昆新两县续修合志》,卷51《祥异》,第3册,924页。
[34]参见《霍乱论》,卷上,见《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第4册,2426~24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