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法国大革命的理论 > 第三篇 传统惯例和革命原则之间的较量(第1页)

第三篇 传统惯例和革命原则之间的较量(第1页)

第三篇传统惯例和革命原则之间的较量

第一章无政府主义的最后一搏:督政府

一、督政府心理

不同的革命议会中的部分成员都是同一群人,因此,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议会的心理是极其相似的。

在正常时代里,情况也许是这样,一成不变的环境造就了一成不变的议会的特征。但在形势急剧变化的大革命时期,这些特征也需要改变以适应形势的变化。督政府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督政府这种政府形式由不同的议会组成:两个由不同派别的议员组成的人数众多的议会以及一个由五个督政官组成的人数极为有限的议会。

两个大的议会因其极度软弱从而使人想起国民公会。虽然它们不再对民众暴乱逆来顺受,因为督政官们已对这类暴乱加以强力约束,但它们依然得无条件地服从督政官的独裁命令。

最初被选举出的议员们大体上属于温和派。所有人都被雅各宾派专制折磨得筋疲力尽。新议会渴望在一片废墟上重建法兰西,并且建立一个自由无暴力的政府体制。

事物的发展通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是一种必然性,大革命已证实了这一规律。尽管议员们的初衷是美好的,但可以说,由于这种必然性,他们还得像他们的前任一样,做出事与愿违的事情。他们希望给人以温和的印象,但结果却是暴力的,他们渴望消除雅各宾派的影响,但结果自己却反受其害,他们期盼着修复废墟,但结果废墟却更多,他们憧憬着宗教和平,但结果却变本加厉地迫害和屠杀教士,比大恐怖时期尤甚。

由五个督政官组成的小议会的心理和议员组成的大议会的心理大不相同。督政官们每日要务缠身,忙得焦头烂额,然而那两个大议会却历来罔顾现实,只会憧憬。

督政官们的主导思想很简单。他们对原则毫无兴趣,他们首先考虑的是保住自己的统治地位。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借助于最不合法和最暴力的手段,当他们的利益受损时,他们连废除众多省份的选举制度也在所不惜。

当感到治理法国力不从心时,督政官们便放任法国,任其自生自灭。他们以独裁手段达到统治法国的目的,却从不管理法国。而法国彼时最缺少的恰恰就是管理。

在历史上,国民公会政府以强硬而著称,督政府则是以软弱而闻名。但恰恰相反,督政府才是一个强硬的政府。

心理学可以解释督政府和先前的议会政府之间的这种区别。一个六七百人的会议可以在情感传染的影响下表现出不一般的狂热,如8月4日的夜晚贵族们投票废除封建特权,甚至还可以激发出强烈的意志如挑战欧洲所有的君王。但这种冲动转瞬即逝,因而不堪大用。一个五人的委员会,很容易被一个人的意志所支配,因而也很容易刚愎自用,也即一意孤行。

督政府在管理上一贯显得无能,但它从不缺乏强烈的意愿。它可以为所欲为,不尊重法制,不尊重公民,更不关心公共福祉,它在法国施行的专制统治,让法国大革命开始以来甚至大恐怖时期的每一届政府都自叹弗如。

督政府和国民公会一样,以最残暴的方式统治法国,结局也和国民公会一样,它永远无法成为国家的主人。

上述事实再一次证明了物质约束无法左右道德力量。我们只得不厌其烦地再说一遍:真正引领人类的是祖先们建立起来的道德框架。

我们习惯于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有法可依的、遵循传统的社会里,很难描述一个没有了道德框架的民族的状态。我们见得最多的就是人们只看到社会中不如意的一面,而对其他视而不见。殊不知,一个社会只有立下一定的规矩,只有用法律、习俗和惯例来对与生俱来的野蛮的本能加以约束,方可称之为社会。

国民公会和督政府的历史就是这样的反面教材,它清楚地表明,一个没有了传统架构的民族,一个仅以人为拼凑出来的过于空洞的理性为指南的民族,会混乱到何种程度。

二、督政府的专制统治:大恐怖再现

为了转移注意力、使军队忙起来并掠夺邻国以获取资源,督政官们决定重起征服之战,这个方法在国民公会期间曾百试不爽。

在他们的统治期间,战争一直持续着,尤其在意大利,军队取得了丰硕的战果。

一些被侵略的国家的人们还天真地认为,这些侵略是为他们好。但没多久他们就发现,与军事行动一同到来的是沉重的捐税、教堂遭劫、国库遭殃等。

这种征服政策最终导致了一个新的反法联盟,并持续到1801年。

对国家漠不关心又无能治理国家的督政官们,为了保住权力,时刻忙于打击谋反势力。

这项任务足以让督政官们焦头烂额,因为各政党都拒绝解除武装。无政府主义演变至此,以至所有人都期盼着能有一只强有力的手来恢复秩序。每个人包括督政官自己都觉得,共和体制已难以为继。

有些人梦想着恢复君主制,有些人则想建立恐怖政体,还有些人期待着某位将军能力挽狂澜。只有那些攫取国家财富的人害怕政体的变更。

督政府的不得人心与日俱增,1797年5月,议会的三分之一议员被改选,大部分被选举出的议员反对现有政体。

督政官们当然不会为了这点小事而不安。他们取消了49个省的选举结果,154名新议员被剥夺资格逐出议会,53名被判处流放,其中就有几位大革命期间大名鼎鼎的人物:波塔利斯(Portalis)、卡尔诺、特隆松·杜·库德雷(TronsonduCoudray)。

为了恐吓选民,军事委员会随意地处决了160人,并将330人流放至法属圭亚那,其中一半人很快死去。回到法国的侨民、教士们遭到大规模驱离。这就是所谓“果月政变”。

这场政变主要打击的是温和派,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另一场打压活动很快便接踵而来。督政官们发现在新一轮选举后,雅各宾派议员人数太多,便中止了其中六十多人的资格。

上述事件暴露了督政官们的专制本性,而其具体的手段则更突显了这种本性。督政官们和大恐怖时期最残暴的国民公会议员们一样嗜血成性。断头台无法一直用下去,于是乎便用流放来取而代之,而在恶劣的条件下,受害人生存的机会微乎其微,如流放到罗什福尔(Rochefort)的受害者们被关在铁笼子里,堆放在船上,暴露在各种恶劣天气中。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