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德国悲苦剧的起源pdf > 三02(第1页)

三02(第1页)

三02

[1][德]约翰·克利斯朵夫·曼灵:《死亡的戏剧舞台或死尸絮语》,86~87页,Wittenberg,1692。

[2]参见[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6~7页,注释3及80~81页,Berlin,1920。

[3]“Klassik”与“Klassizismus”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以古希腊罗马的古典美学为模范但并非对之做亦步亦趋的模仿的美学取向,往往也用以指称歌德、席勒等为代表的魏玛古典时期;后者带有贬义,指代拘泥于古典美学标准的美学态度。故将前者译为古典主义,后者译为复古主义。——译者注

[4]“Allegorie”是用一物来指代另一物的修辞法,既不同于象征,也不同于隐喻。常见翻译有讽喻、寓言等。但是在本文中,“Allegorie”是一种特定的表达方式,不可与文体上的寓言(Fabel)混同,所以暂且用了寄喻这个词,表明将某物的意义寄托另一物来喻指。——译者注

[5][德]约翰·沃尔夫冈·封·歌德:《歌德全集》,第38卷,261页,Stuttgart,Berlin,1907。

[6][德]亚瑟·叔本华:《叔本华全集》,第1卷,314页等,Leipzig,1892。

[7]参见[爱尔兰]威廉·巴特勒·叶芝:《小说散文集》,114页,Leipzig,1916。

[8][德]赫尔伯特·许萨尔茨:《德意志巴洛克文学: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40页,Leipzig,1924。

[9]同上书,296页。

[10][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118页,Leipzig,Darmstadt,1819。

[11]同上书,64页。

[12][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59页等,Leipzig,Darmstadt,1819。

[13]同上书,66~67页。

[14][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63~64页,Leipzig,Darmstadt,1819。

[15]同上书,68页。

[16][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70、71页,Leipzig,Darmstadt,1819。

[17]同上书,199页。

[18]同上书,147~148页。

[19][德]约翰·海因里希·瓦斯:《反象征》,223页,Stuttgart,1826。

[20][德]约翰·戈特弗里德·赫尔德:《杂集》,第5卷,58页,Wien,1801。

[21]同上书,194页。

[22]“Emblem”是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一种绘画类型,一般包括三个部分:铜版画或者木版画、标题和指示画面内容的题诗。——译者注

[23][德]弗里德里希·克罗伊泽尔:《古老民族尤其希腊民族的象征与神话》,227~228页,Leipzig,Darmstadt,1819。

[24][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36页,Wien,Leipzig,1915。

[25]参见[意]西萨尔·皮帕:《圣像学》(Ia,1609。

[26][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34页,Wien,Leipzig,1915。

[27][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12页,Wien,Leipzig,1915。

[28]同上书,31页。

[29][德]卡尔·基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寄喻中人文主义的象形文字学,尤以马克西米安一世的凯旋门为例》,23页,Wien,Leipzig,1915。

[30][意]皮艾里奥·法勒里阿诺:《象形文字》,封面图,Basileae,1556。

[31][意]皮艾里奥·法勒里阿诺:《象形文字》,4页,Basileae,1556。原文为拉丁文。——译者注

[32][德]卡尔·伯林斯基:《从古典时代初期到歌德和威廉·洪堡的诗学观和艺术理论中的古典》,卷1,189页,Leipzig,1924。

[33]同上书,卷2,208~209页。

[34]参见[法]尼古拉斯·考西努斯:《博识象征者》,Ⅻ,iaeAgrippinae,1623。

[35][德]马丁·奥皮茨:《德意志文学》,2页,Breslau,1624。

[36]匿名:《形象哲学》,17页,Lipsiae,1683。原文为拉丁文。——译者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